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亚洲杂志》2005年第2期发表了国际著名左翼学者詹姆斯·彼得拉斯题为《反帝国主义政治学:阶级构成和社会经济行动》的文章,详细分析了目前全球尤其是拉丁美洲新的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及其不同于以前反帝运动的新特征。作者特别分析了拉美新的反帝国主义运动的阶级  相似文献   

2.
美刊《每月评论》 2 0 0 3年 12月号发表了迈克尔·耶茨题为《工人阶级能改变这个世界吗 ?》的文章 ,分析了当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工人运动消极不振的基本原因 ,并指出工人阶级仍然是能够改变甚至推翻资本主义的运动的领导阶级。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形形色色的激进派都认为必须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取代资本主义。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这一新社会的主要动力是资本主义自身产生的工资劳动者阶级 (即雇佣劳动者阶级 )。然而当前激进派普遍认为工人阶级承担不了马克思为其设定的这个任务 ,因为工人阶级尽管有足够的时间却没有完成这个…  相似文献   

3.
德国《马克思主义报》2004年第5期发表了艾克哈德·利伯拉姆(EkkehardLieberam)题为《阶级分析、社会两极分化和阶级形成》的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德国统一以来德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现将其主要内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4.
意刊《工会研究》2006年第4期刊登了意大利经济社会研究院研究员萨尔沃.莱奥纳尔迪的文章《论阶级投票的趋势——以意大利的情况为例》。文章系统分析了学术界关于阶级投票下降的争论,全面阐述了意大利阶级投票的主要特点和干预因素,着力讨论了阶级分析的实质及其在社会环境深刻  相似文献   

5.
英刊《当代政治》第14卷第3期刊登了约翰娜.蒙哥马利题为《缩小批判分歧:全球金融、金融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文章,介绍了两种不同的分析当代资本主义金融的框架。第一种是研究全球金融体系的国  相似文献   

6.
批评理论的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4月美刊《批评探索》召开研讨会,探讨批评理论在21世纪信息化和全球化社会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我们选编了部分与会论文,以飨读者。米勒的文章探讨了《批评探索》杂志和作为一种广义的知识分子实践的批评探索在当代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詹姆逊的文章阐述了他关于批评理论发展存在4个阶段的看法。劳拉蒂斯的文章认为批评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没有办法为其划定未来框架。汉森的文章《没有毕加索的鲍威尔》则给我们具体演绎了批评在当代社会中可以具有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心主义与民族国家/国家间的分析框架使民族国家的概念具像化并偶像化,充斥于世界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和分析之中,阶级结构不再符合21世纪的世界发展。然而,划时代的转变正在步入新阶段:世界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正在全方位发展,其特征是跨国资本的兴起,以及各国融入全球生产和金融体系中,跨国资本家阶级将成为全球统治阶级和跨国政府机构。传统理论中的反常现象表明了库恩范式转换的必要性,资本间的竞争和国际冲突是这个体系的特有现象,而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形式,并不必然表现为国家间的竞争。全球资本主义处于危机之中,越来越多明智的跨国精英阶层希望强大的跨国政府机构来巩固跨国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并采取自上而下的管制和治理措施,以稳定备受危机摧残的制度。反抗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全球抗议正在起步中,并开始遍及全球,工人阶级和左翼的斗争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8.
德国《社会主义杂志》2007年第3期,发表了维尔纳.泽普曼撰写的《工人阶级是否还能被理解为历史性变革的主体》的文章,分析了科技革命和劳动市场国际化等因素对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影响,并从工人阶级的阶级特征和政治行动能力等方面论证了工人阶级依然是社会变革的主体。该文主要  相似文献   

9.
法刊《当代马克思》2007年第42期刊登了法国著名左翼学者热拉尔.杜梅尼尔(Grard Dumnil)题为《雇佣劳动者告别两极化形式》的文章,对法国学者让.洛伊坎(Jean Lojkine)题为《告别中间阶级》一书中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当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阶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论。马克思阶级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思想整体,至少涉及阶级形成、阶级划分、阶级结构、阶级斗争、阶级解放和阶级分析六个方面内容。西方一些学者从基本概念层面、政治实践层面和方法论层面质疑马克思阶级理论,但马克思阶级理论并没有被"证伪",我们要坚持其科学性,有效分析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11.
阿多诺在《棱镜》文集的纲领性文章《文化批判与社会》中提出了"辩证文化批判"理论,将其作为文化批判的方法论,并由此成功地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引入文化批判理论的架构之中。本文首先分析了"辩证文化批判"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指出了该理论对阿多诺的实践类文化批判论文及《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后期著作的影响,探究了《棱镜》文集在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框架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文化批判与社会》中的名言"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所引发的论战为线索,分析了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在战后德国文化重建及历史反思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本文梳理了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在战后德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为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理论建设留下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在研究规模上继续维持一定的水平,并在研究视角和理论路径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新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客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状况,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梳理了阶级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阶级分析的现实框架;第二,从政治视角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革命主体的新构成、新特点、新内涵;第三,基于生命政治研究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新形态;第四,从非物质劳动批判、生命政治学批判、知识产权和联合自治等方面提出了认知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与国际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17日尤尔根·哈贝马斯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题为《塑像倒塌意味着什么?》的文章,对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政治提出了批评,认为它不能替代国际法框架而形成新的全球政治秩序。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美刊《社会学年评》1995年第21卷刊登了美国斯密斯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瑞克.范塔西亚(Rick Fantasia)题为《从阶级意识到文化、行动与社会组织》的文章。该文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社会学界关于阶级意识的研究,多倾向于使用问卷调查法并受到其限制。结果是,  相似文献   

15.
任晓伟同志的《阶级民主和程序民主——考茨基和列宁政制之争再思考》(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第2期)一文对十月革命后考茨基和列宁在民主问题上的争论进行了新的分析,与过去那种"以列宁的观点为是非尺度"的论著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把列宁的主张归结为"阶级民主",把考茨基的主张归结为"程序民主",仍然不够准确,有必要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委员会民主理论是阿伦特的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伦特认为委员会民主包含了一种替代性的政治原则的可能性,是革命精神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制度保障。希顿的文章《阿伦特论委员会民主》探讨了阿伦特委员会民主理论的概念、原则及其局限,认为阿伦特的某些概念阻碍了她对现实存在的委员会民主历史经验的理解,此文被认为是阿伦特委员会民主理论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原载美刊《政体》第20卷第1期。奥尔森的文章从西班牙内战出发,分析了阿伦特关于革命胜利后如何建立一种社会制度来保存和发展革命精神的理论,指出了其不足之处,文章原载美刊《政体》第29卷第4期。  相似文献   

17.
向这一切说再见——评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维·洛奇(David Lodge)在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对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2004)一书进行了评述,认为伊格尔顿在批评理论遭到质疑的今天试图重新确立理论的基础,寻找理论生产的新的动力。但该书过高地估计了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学术界之外的影响,同时并没有对理论内部的历史作适当的分析。本文译自美刊《纽约书评》2004年5月27日,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伊格尔顿的新作《理论之后》问世,任何在20世纪末文化战争的学术前沿参与论争的人都会竖起耳朵,欲先睹为快。“理论”是一个松散的和包罗万象的术语,通常用来指受结构主义,特别是后结构主义…  相似文献   

18.
2006年6月26日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网站发表了法国著名左翼学者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题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金融与管理———对美国和法国轨迹的比较》的文章,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产生的影响:当20世纪70年代初大众阶级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9.
舒耕德是德国图宾根大学亚洲与东方研究院大中华研究项目主任,李安娜是图宾根大学大中华研究项目的研究助理。本文刊登于美刊《中国政治学刊》2011 年第 16 卷第1 期。该文使用二维的分析框架来调查中国地方政策的实施对政治体系稳定性和合法性产生的影响,将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与政策分析以及 "战略群体分析"这一"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制度主义"之变体结合起来。文章运用该框架对浙江省庆元县实施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20.
法国社会阶级差别的重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经济问题》杂志第2771期(2002年7月31日)刊登了路易·肖韦尔题为《法国社会中的各个阶级现在是否又重新回来了?》的文章。原文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为法国‘中产阶级’人口的大量涌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社会上原有的各阶级失去明显差别。但从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滞胀以来,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又重新抬头,使各社会集团的本来面目又逐渐显露出来。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宣称:‘法国社会中的各个阶级现在又重新回来了’”。现将肖韦尔的文章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