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沫若在《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中,依《庄子·天下篇》的分析,把稷下黄老之学划分为三派,即“宋鈃尹文派,田骈慎到派,环渊老聃派。”(《十批判书》)“黄老之学”就是“道家”,所以这也就是“道家”三派。冯友兰在《先秦道家三派的自然观的异同》一文中,同样依据《天下篇》,把资料极少的田骈慎到派抽了下来,再加上未曾游过稷下的庄周,也组成了“道家三派”,即宋尹派,老聃派,庄周派。(哲学研究》1959年第四期)近年孙叔平著《中国哲学史稿》,在概论“道家”时,也是划分了宋尹、老聃、庄周三派。(孙著第53页)看来,《庄子  相似文献   

2.
《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孔子晚年读《易》至“韦编三绝”;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也受到过《易经》思想的沾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序》指出,诸家各派无不“援《易》以为说”。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历次哲学思潮的策源,都有《易经》的功绩。这说明《易经》思想具有哲学原创性,是早期儒、道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鄢圣华 《新东方》2006,(9):57-59
在《庄子》的《秋水》篇,庄子主要是通过河伯(黄河神)和北海若(北海神)的对话展开自己的思想的,当思想充分展开之后,庄子又通过六个小故事进一步阐发之。本文旨在从河伯和北海若的对话中理清庄子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4.
姜波 《学习与实践》2009,(6):143-147
颜回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没有著述、没有功德,却被人们尊称为“复圣”,这似乎有些“名不副实”,但是通过对《论语》、《庄子》中颜回形象的对照发现,这一礼遇是得当的。颜回的“好学”精神、杰出的政治思想以及“颜乐”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儒道这两篇经典关于颜回形象的记载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道家经典《庄子》对颜回的记载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潘昱州 《人民论坛》2013,(7):178-180
文章从“玄学是先秦道家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果”的内在逻辑出发,以《庄子》在玄学思潮中的地位及影响为切入点,论述《庄子》在竹林玄学和郭象玄学中的重要影响及玄学家们对《庄子》的理解与阐发,藉以窥得魏晋玄学援道入儒、以儒统道的思想性质和方向,探寻庄子在魏晋玄学演变中独有的哲学特质。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书中特别是《内篇》中关于个体自由的思想,代表了庄周的基本思想,并在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经构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深刻影响,本文拟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绝对自由”的人格理想 在《逍遥游》中,庄子塑造出了理想人格的样特儿——“神  相似文献   

7.
<正> 先秦道家以“道”为美的最高范畴,以对“道”的观照为最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们对“道”的审美观照的论述,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心理思想。特别是对审美愉悦的超功利性和审美心态的专注性的描述,在当时尤为突出,对我国古代的审美心理思想和文艺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先秦道家以老聃、庄周为代表、其思想言行主要记载于《老子》、《庄子》两书中。本文即试图以此两书为主,从审美感知、审美态度和审美创造等三个方面,对先秦道家审美心理思想的大致轮廓,作一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曾说《庄子》一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使人读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善于将丰富的内涵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述,使书中深邃的哲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得到深刻的阐发,从而增强了《庄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书中的寓言共有一百多个,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的严峻现实。所以庄子只有借寓言曲折见意,将其蔑视礼法,不愿与世俗相融的思想掩盖于“不庄”之语的寓言中。《庄子》寓言,既包含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反映其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即是他的美学。”  相似文献   

9.
美玉 《黄埔》2013,(2):154-158
上一期,我们一起品读了《老子》,遨游于老子构建的宏大世界里,我们深深感受到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提到道家,提到老子,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不提,他就是庄子,道家学说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在他离世100多年后,又一部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作被创作出来,它就是——《庄子》。  相似文献   

10.
张国蓉 《前沿》2009,(13):194-197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是继老子之后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老子的"道"的思想发展为绝对精神,他认为人活着就要追求一种超然于万物之上的绝对精神和人格自由,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对庄子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其主要内涵的分析,从而揭示其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1.
旅美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力作《庄子今注今译》已出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庄子》一书是先秦一公元前二二一年以前)道家学派的经典作品之一.现存的《庄子》是经过后人整理而成的,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包括庄周本人及其后学的作品.其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既有消极避世的人生哲学,又有不少富于启发性的朴素辩证法因素,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由于他  相似文献   

12.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著名的遗民诗人、学者,他荟集古今学者的学说炮制《庄子》,对庄子虚无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使其唯物思想和质测之学得以展现。方以智主要是以象数来会通《易经》与《庄子》内篇七篇,通过《药地炮庄》三十三篇,使庄子学著作始终贯穿着易学象数学思想,从而把以易解《庄》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以"公因"、"反因"说来解释《庄子》则更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实为以往的一切解说者所不能及。  相似文献   

13.
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它集中地反映着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或个人的政治主张、经济要求、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该书在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主旨的基础上,建构了“建德之国”、“至德之世”等理想社会模式。对于这些构想,不少人往往斥之为倒退的社会史观,认为其反映了没落阶级的情债。愚意却以为,该书以托古言志的传统方式,抨击当时的社会弊病和罪恶现象,提出天下“共利”、“共给”的经济要求,倡导“帝王无为而天下功”的社会管理原则,追求“至仁无亲”、“忠信尽至而无求”的…  相似文献   

14.
《新东方》2019,(5)
有一种看法认为《庄子》思想中的自我观念,主要涉及情意心性而并不包括形躯肉体。此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养生、保形理论之间的联系。然而严格地说,《庄子》的自我观念原本就包含对于神、形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而正因为这个理解当中蕴藏了神形双修或性命兼养理论的资源,才可能对后世道教长生信仰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游》开篇描述了“鲲”自“北冥”徙于“南冥”的变化,从“鲲”至“鹏”,从“鱼”至“鸟”。其“南北”之间的位移变化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个体“性命”上的变化。纵观全书,“南北”以不同的形式,或以方位、或以观念、或以人名等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在《庄子》特殊的言说方式下而显得意蕴非凡。通过对不同场景中所出现的“南北”进行分类研究,对其中所蕴藏的观念进行梳理,考察其内在变化,可以理解《庄子》中的“天下”观念,并为认识自己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荀况(约前328—前235),战国时期赵国(故里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具有和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荀子》共32篇,著名的《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胜于蓝。”荀子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取其之长。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又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后天才要接受礼仪的教化。教养好的,以成为圣人;教养不好的,就成为人。这说明教育和学习对人非常要。荀子是儒家学…  相似文献   

17.
试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李仁质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他擅于用寓言故事来寄寓表达思想哲理。他的著作《庄子》一书“大抵率寓言也”(《史记》卷六十三)。庄子认为,通过寓言可以曲折见意,把作者不容于世、不容于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张涅 《理论月刊》2001,(7):18-20
本文认为老、庄思想有本质区别。《老子》侧重于政治哲学范畴,表现出经验独断的思维形式,与兵家理性有渊源关系。《庄子》则从孔子儒家传统走出来,侧重于人生哲学范畴,表现出开放、流动的思维形式。从“黄老”到“老庄”的演变乃基于对《老子》的误读,《庄子》涵盖了《老子》。老、庄都没有形而上的自觉建构,“道”依附于经验层面,并非思想核心,因此现代学者据此把老、庄作为一个思想学派没有把握本质。汉以来的“九家”说已经不适合现代思想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先秦诸子的起源,自战国以来,众说纷纭,各执一端。战国两汉论述这个问题的有三大家:庄子最早,首倡“六经说”;东汉班固同意庄子的观点,却又提出了“王官说”;再一个是西汉的刘安,则主张“政治说”。不过三家关于起源的概念都只限于学术思想方面。到了六朝,刘勰则从文学的角度提出诸子散文亦发轫于“六经”的观点,唐代韩愈,柳宗元宗之。至此,关于起源的概念就明确了。它不但指思想,也指文学。如果说庄子是首揭中国哲学史序幕的开山祖师,刘勰则是拉开中国文学史帷幕的第  相似文献   

20.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