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国家的反腐倡廉,搞了这么多年,建立了这么多制度,但还是有人“前腐后继”。原因何在?一种惯常的说法是,因为我们是人治不是法治。这真的是问题的根源吗?先不说人治如何走向法治的问题,就算建立了法治社会,也难免有人会腐败。法治社会也是人建立的,没有高素质的人,法治社会只能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国家,法治观念淡薄,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就要从"管"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管人的"官"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培养法治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破除人治传统,建立法治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5,(5)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决策部署之时,加深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认识,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实法治保障,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弄清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为此,本刊特刊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李慎明研究员全面深入阐释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的文章。文章提出,要透彻理解人治与法治的关系,绝不能沉迷于当今的西方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人治"与"法治"的内涵和本质根本不同。无论人治还是法治,都有"善法""善治"或是"恶法""恶治"之分。"人治"与"法治"并不是区分"善治"或是"恶治"的根本标准。我们反对专断专制的"人治",而决不是反对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的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法治,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所谓"法治"与"人治"不是对应关系,与法治相对应的应该是礼治、德治、宗教治、习俗治等治理的社会规范、原则标准;与人治相对应的应是鬼治、神治等治理主体。各种"治"其中包括各种法制或法治都是以人为主体和依据什么原则、规则治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理论导报》2008,(2):16-17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型过程中   问:中国是不是已经从"人治"过渡到"法治",而且不是"法制"是"法治"呢?……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7,(8)
正历史事实证明,法治优于人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与人治相比,法治具有巨大  相似文献   

6.
权与法的关系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行政文化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权与法的理念在我国行政文化进程中大致历经了人治行政、政策行政、法制行政,再向法治行政理念的转变,而当前我国行政文化呈现出"人治"理念与"法治"理念并存的状况,那么,现代法治社会里,培育行政文化,就要求行政主体摒弃"人治"理念,树立"法治"理念,即由对权力的崇拜转变为对法律的信仰、由权力的绝对性观念转变为权力有限思想、由"轻程序"的习惯思维转变为严守程序正义原则、由权责失衡理念转变为权责对等意识、由以法治民观念转变为执法为民理念。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5,(7)
官本位体现着人治社会专制集权的制度安排,体现着等级特权观念和"以官为本"的单一价值取向。而民本位则体现着法治社会民主法治的政治安排,体现着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以及"以民为本"和"法律至上"的价值规范。从官本位到民本位是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只有扫除专制体制残余,完善民主法治制度,打破特权等级观念,构建自由平等理念,破除官本位的传统文化残余,达成以民本位的现代价值共识,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官本位的人治社会传统,建立起民本位的现代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法治建设是从机械模仿,制度移植到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系的过程,是从"人治"到"法治",从"工具型"法治到"体制型"法治逐步转变的过程,是随着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不断成熟而走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摒弃人治,实行法治,是人类历经几千年探索而总结出来的科学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自近代以来,我国在走向法律现代化的同时,也开始了从"人治"向"法治"的艰难转型,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才正式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在有漫长人治传统的中国,实现法治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客观分析了制约我国法治发展的各种深层因素,为我国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建设,提供了独特分析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指向。  相似文献   

10.
<正>严以用权是"三严三实"的重要内容,是"三严"的关键所在,是对掌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要求。权力具有强制性、利益性、可交换性、扩张性。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说过,"任何拥有权力的人,都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怎样让权力不被滥用?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历史告诉我们,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人治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它是封建人治社会的产物,是我国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最大障碍,也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障碍。必须弄清人治社会的特点与客观规律性,把握人治思想的实质,克服封建家族制的思想,树立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用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来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逐步弄清集权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集权专制与恩赐民主的关系、民主法治与集权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法治和人治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的共性在于,两种社会治理模式都需要有人的参与。没有法律执业者这个群体对于法律相关价值的效忠,法治是很难运作的。法治和人治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的共性在于,两种社会治理模式都需要有人的参与。亚里士多德说过,法律执业者处于法治的核心地带。没有这个群体对于法律相关价值的效忠,法治是很难运作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我国古代思想家也历来强调执法者的素质对保证法律的正确执行的重要性,如荀子曾  相似文献   

13.
法治理论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曾论及法治之不及问题。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治与人治的讨论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和心理原因影响,视角主要集中在法治的合理性上,而忽视了法治状态下人治问题的客观存在,进而忽视了法治建设过程中对于执法者自由裁量权的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14.
在迈入21世纪之际,中国如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确立怎样的治国方略。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必须彻底抛弃人治,建设法治,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法治,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一个新认识。纵观人类历史,法治与人治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治国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法治显示出优越性,并且普遍为世界各国所认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来为依法治国定位,是我们党在处理人治与法治关系方面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今天,仍然存在"人治思维"的市场,因而领导干部加紧养成"法治思维",加快推进依法治国便成为当下尤其重要和迫切的任务,也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各级领导干部基本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晰"法治思维"的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厘清法治思维的培育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民主法制建设问题上有过先见之明,但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次"人治"和"法治"大讨论,终因认识上的误  相似文献   

17.
中、西法治在概念与内涵上存在巨大差异。具体来说,传统的中国法治是在"法治"概念下的"人治",以义务为本位,强调官僚特权;而西方的"法治"则注重"规则"的作用,以权利为本位,保障公民平等。"实质法治"这一概念既继承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法制,也吸纳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是适合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法治"概念。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是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法治和人治问题是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林瑞英 《探索》2001,(4):91-9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联系的当代相对最好的治国方式,其根本标志就在于"法律至上"权威地位的确立.法治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与补充,这对任何法治社会来说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是我们党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出发点.我们党之所以在强调法治的同时,把"德"也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主要是基于我们预定实现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决定的;当然,也还同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有关.我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有其特定的含义.对之有了正确理解后就会明白强调德治,不可能"干扰"和"影响"法治,更不意味着要回复到人治的老路.  相似文献   

20.
<正>法治即法的统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方法、机制、体制和制度以及行为的综合显现。历史和实践证明,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探索出来的治理国家的最合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