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永菊  李颖 《前沿》2014,(5):138-140
多元文化融合是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普遍形式,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多文化教育和融合的过程中,基于信息素养的决策能力与基于跨文化学习、交流的决策能力呈同向变动趋势。当前合作办学中的专业设置与教育理念均基于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最新与前沿的专业知识与纯正的语言背景,因此需学生具有开放的学习心态与研究视角,才能在多种文化背景下提升综合素质与决策能力。构建多元文化融合与信息素养互动影响的概念模型,目的是为实证研究提供研究框架与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财经素养主要包含五个方面:财经概念知识、交流财经概念的能力、管理个人财务的能力、做出适当财务决策的能力、对未来财务需求的信心。加强全民财经素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应廓清财经素养核心内涵,借鉴国外财经素养教育经验,提升全面财经素养。对此,应坚持做到重视财经知识与技能培养,实现财经素养教育全民化发展,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3.
刘宇红 《前沿》2012,(7):176-177
在多元文化的时代,处处都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文化与语言有待在教学中有机结合,跨文化外语教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外语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在教学中采取具体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顺畅交流成为以语言与非语言为途经、以文化为环境的一种信息传播,从而更有效、更全面地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直接影响着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颜色词作为符号系统在越汉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对越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深入地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越、汉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刘永安 《前沿》2012,(21):197-198
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语言教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专家、学者和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利用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和文化的辩证分析,得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也是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文化中的一种表现,文化对语言的表达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在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杨红燕  敖练 《理论月刊》2014,(1):97-100
"第三文化"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尤西姆(Useem)借用英国史学家斯诺的"第三文化"概念并引入跨文化传播领域。文章通过对"第三文化"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来源、内涵以及该视角下的相关研究进行批判性解析,指出"第三文化"是多元文化体系中差异与融合双重驱动的产物,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伦理观构建、文化与交际的关系解读等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对"第三文化"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薄弱之处,期待更多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傣族孩童教养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教养构成的整体系统中实现的,家庭、村寨、学校、“文化他者”等多元教养主体因子之间及其与孩童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边互动。家庭成员将民族语言、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对孩童言传身教,熏染濡化|傣族与周边汉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的同域共居在沐村作为花腰傣文化的典型旅游点进行着多元文化互动|以家庭为中心,整合了其他主体教养实践的开放式孩童教养体系在社会场域中进行着“交响乐式的表演”|不论是冲突还是融合,在重重矛盾关系互动中,傣民族平衡调谐,静观其变,守望幸福。由此提出,文化自觉,构建多元教养文化互补机制,寻找互动中的平衡支点,是我国少数民族孩童教养互动实践的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作用于渗透,两者密不可分.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将文化知识与语言材料相融合,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本文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从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途径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人类学、国际关系、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大文化知识,以求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钟震颖  黎慧 《理论月刊》2007,(10):91-93
随着中外跨文化交流的与日俱增,"地球村"的全球意识以及经济全球化使跨文化交际成为一种现实需求。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而且也要求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灵活运用这些文化知识。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剖析了语用失误的种类和原因,重点分析了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语用失误,同时还给出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避免语用失误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胡世芳 《前沿》2005,(11):256-257
了解、掌握中外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中外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听说、词汇、阅读及翻译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外语教育中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了解中外文化内涵,理解跨文化因素,进行跨文化对比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互动作为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体现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互动推动多元价值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不仅成为描述和解释各种价值关系,还建构人们价值观念生产的思维方式。在多元文化互动过程中,既要重视文化互动对多元价值观念的作用和影响,更要注意由语言描述及其地方性知识所带来的价值观念迁的影响力及其叙述方式的建构力,进而用中国话语叙述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3.
边铀铀 《人民论坛》2021,(8):107-109
跨文化传播意味着文化的良性互动,旨在构建不同群体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这种流动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的传播、认知与交融。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实现国家形象的正向传播,具体演进路径应当分三个层次展开:就逻辑起点而言,应以"融通中外"打造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体系;就形象定位而言,应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形象框架;就传播基点而言,应着力增强中西文化间的共通性元素。  相似文献   

14.
网络内容建设是网络管理的核心与关键。进行网络内容建设,需要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创新网络叙事方法和网络信息产品形式,优化网络传播内容质量,增进网上交流互动与知识共享。在发挥多元网络主体责任与力量的基础上,提升网民新媒介素养,增强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能力,从而切实提升网民对网络主旋律内容的关注度,提高网络传播主体弘扬网络主旋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的今天,中国要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强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极其重要。提升文化软实力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需要促进跨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文化和提升中国国际形象。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先导,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最重要的交际媒介,是整个文化系统的表层知识文化。语言在文化的建构、传承和发展上,在文化的接触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当今 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其能力的培养,正日益为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们所 重视,同时,它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师一直探索的科研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 既要传授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教学 ,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统一起来,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最终实现成功的跨文化的外语交 际。  相似文献   

17.
尤华 《前沿》2013,(3):79-80
本文首先给出多元文化、主流文化的定义及其特点,着重分析多元文化中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得出各方之间是具有竞争、互动、融合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后论述各种文化关系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探究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学生对2009年我国为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一揽子计划的感性认识,增强对我国去年取得的成就的自豪感、责任感。2.在合作探究、多维互动过程中培养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信息的敏感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更是异质文化之间的一种相互碰撞。许多制约因素导致了文化误读现象的不可避免。从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对翻译中造成文化误读的多个层面的探析,总结了消极误读与积极误读的影响,指出译者应提高自身的双语水平,学习并熟练掌握多元文化知识,尽量减少理解上的偏见,从而有效促进异域文化交流传播以及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外汉语推广不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若要在语言推广中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者应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传播的内容除了传统文化外,还应包括不同的地域文化,也要注意其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另外,巧妙合理的方式可以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