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记阳作华教授1982年中南五省区人民出版社举行了全国首次政治理论读物评奖,荣获优秀奖的作品中有一本《两点论》,它的作者是阳作华。1983年全国举行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奖,荣获一等奖的作品中,有一本《哲理与情趣》,它的作者...  相似文献   

2.
因着作者的特殊身份,关于毛泽东诗词的真伪,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作者生前,曾有附会其名的作品为许多人津津乐道;作者身后,除了权威机构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新增的多首作品因其“不讲平仄”而引发学者辨析真伪的争鸣,更有质疑其代表作的惊人之闻。笔者愿以多年阅读心得略陈管见,以求方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3.
浅谈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刘喜荣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为创作作品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应当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他们因创作作品而产生的正当权益,应当受到保护。为此著作权法规定了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发表权、署名...  相似文献   

4.
狄马 《同舟共进》2012,(5):57-61
【我们可有写于“这里和那时”的作品?】翻阅苏联文学史,笔者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苏联文学中日后成为不朽经典的作品都不是为发表而写的;相反,作者在写作时就明白,这些作品完全有可能在他们生前无法出版——非但不能出版,书稿如被查获,  相似文献   

5.
乡梦不曾休     
作品是作者的孩子。她,带着血肉,附着灵魂,映射着作者的心灵轨迹。举凡作者的人生底蕴、襟怀、面目,均可一览无余。作品之外,似乎别无可说了。但以之付梓,犹如嫁女出门,娘亲总不免情怀依依,软语温存,叮咛几句。何况,这次印行的是英文版,无异于远嫁天涯,面对的都是陌生的面孔,全新的阅读视域、读者群体。彼此一切,知之甚少,有必要作出一点交代。  相似文献   

6.
近日,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复评暨第十六届人大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我省推荐的18件作品中有7件获奖。其中,人大报刊类获奖作品为.《围剿”黑三轮”的台前幕后》,作者王丹,获一等奖:《活跃在最基层的人大代表》,作者单玉彬、白雪英、于淑芹,获二等奖; 《一份议案与一项造福300万农民的水利工程》,作者曾宪刚,获二等奖。  相似文献   

7.
方敏 《前沿》2014,(15):197-198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以幽默诙谐著称,作者在客观反馈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幽默手法,刻画了一个又一个诙谐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他的作品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风格在被越来越多的后人所鉴赏和品位,然而,马克·吐温作品中最显著的特点当属幽默风趣,幽默中又渗透着深意,讽刺着现实,这些都使得马克·吐温的作品焕发着感染力和生命力。本文细致而全面地分析了马克·吐温作品的幽默美。  相似文献   

8.
张良林 《前沿》2010,(12):141-145
传统的文学批评观点认为,作家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在作品中,读者的任务就是在作品中被动地寻找作者的意图,然而这种简单化的信息论方法使文学作品失去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事实上,作者既传达自己的意图,又传达了审美情感;既要传达信息,又千方百计加大读者接收信息的难度,延长读者的审美过程。读者在解读作品过程中,一方面尽量踏实地解读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又尽可能自由地依赖于作品的召唤结构所产生的意指机制,对作品进行新的意义建构。本文试图借用传达符号学与意指符号学中的核心概念,来分析文学作品中正向信息传达与逆向审美意指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并指出二者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第十二届福建新闻奖(报刊部分)评选结果近日揭晓,本刊参评的作品《“是不是就叫‘进城务工农民’”》(作者:姚金清 编辑:张郁 刊2005年第4期)获一等奖,另有两件作品《新动作引发实质性突破》(作者:刘志锋 李裕华 编辑:郑国锋 刊2005年第8期)和《阮培金的“执拗”》(作者:陈美秋 郑国锋 陈智 编辑:陈美秋 刊2005年第10期)分获三等奖。本届福建新闻奖由湄洲日报社承办。评委会共收到参评作品391件,评出一等奖42件。  相似文献   

10.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注意义务的存在基础在于法律设置权利义务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与作者订立集体管理合同时,有义务审查该作者提供的作品的权利归属及作品的法律状态;在与作品使用人订立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时,有义务审查该使用者申请使用的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会员作品;在已经授权作品使用人使用作品后,有义务审查作品使用人对作品的使用情况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及合同约定。在法律中明确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注意义务能有效降低法律成本,减少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点评:这幅作品中的云雾可遇不可求,隐隐约约透露出梯田的样子。使得作品的层次感很强,非常美;作者很明智地舍弃了天空的部分,突出乡村这一主题,画面很大气。拍摄这类照片要注意,云雾不能太厚。  相似文献   

12.
品读     
《中国残疾人》2013,(5):66-67
从本期开始,为您奉上一个全新的栏目——品读。在这个栏目里,您将看到优秀残疾人艺术家的最新作品、绘画作品,还有作者宝贵的创作经验,以及点评专家张和勇先生的深入解读。简单地讲,品读,就是读图、读字、读艺术、读心灵,从读中,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品中,一揽精神世界最美的风景……希望您能从欣赏中提升品位,从品味中领悟生活。本栏目欢迎您自荐或推荐作品,如投稿请发邮件到zczz@263.net.cn,邮件标题请注明“品读”栏目收,内文请写明残疾类别,期待您的来信。  相似文献   

13.
远离尘嚣的靳尚谊范迪安1994年11月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幅尺寸很小的油画作品以30万元人民币成交。依这件作品的成交价,在拍卖会上应不算轰动之事,但此前此后有关这场拍卖的传媒报道却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这幅作品的作者,因为他在画坛早已遐迩闻名,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宋代湖北词体作者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宋代的湖北,词体作者及作者作品存量很少,有影响的词体作者及高质量的作品更少,是词体创作的严重沉寂区。  相似文献   

15.
在叙事性作品中,作者与文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作者既在文本之外,又在文本之内,这样就有了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分。作者无法完全撤离文本,但作者可以在文本中选择显现或者隐退,这样就产生了人格化叙述和非人格化叙述。在叙事文本中,作者往往通过两种替身存在着,这两种替身就是隐含作者和叙述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施叔青近年来着力的文学工程——台湾三部曲之第一部《行过洛津》。作者力求通过庶民百姓视角来建构台湾历史,与那些以帝王将相、大家族变迁的宏大叙事来建构历史的作品大有区别。本文探讨施叔青作品中众多小人物的汇聚描写象征了什么,颠覆了什么,再现了历史发展中常被史书忽略不计的那些躲在历史暗影里的真实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马振宏 《理论月刊》2006,(6):112-114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是关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交往的理论。用该理论来检验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它消解了作者与世界、作者与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使它们之间出现了融通。  相似文献   

18.
作品的名称,即作品的标题或称谓。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现,而作为作品有机组成部分的作品名称,也无例外地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对于那些构思奇巧、独巨匠心的作品名称尤为如此。作品名称与作品内容紧密联系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作品的代名词,人们看到名称就自然会想起作品,这时的作品名称,已不是简单的名词了,而是体现了作品特征,是作品的  相似文献   

19.
《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是继奥黛丽·赫本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第7任亲善大使。这本讲述作者童年生活的自传性的小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20.
席小平 《前进论坛》2008,(12):52-53
书为心画,好的书法艺术作品。带给人的不只是“形美”的艺术享受,而且通过作品的“神韵”,往往能够透析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精神境界。因此,古人常有因书法识友、结缘的故事。我与书法艺术家迟静杰女士,也正因书法而识,因书法成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