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公众民主意识的觉醒,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的公民参政形式,方兴未艾。当前,各地的网络问政发展参差不齐,还存在一些流于形式、疏于责任的问题,从法治的视角对网络问政的现状进行深度反思不仅十分必要,也具有学理意义。研究认为,网络问政应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从范式变革走向机制创新、从法治形式走向法治实效。  相似文献   

2.
刘文萃 《桂海论丛》2014,(3):99-103
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诉求的价值维度来审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建设,总体而言存在着建设理念偏差、缺少整体规划、形式主义突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须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以加强公共服务和民主建设为基本诉求,以科学规划和加强立法为手段,大力推进地方网络问政平台的法制化和制度化,提升其专业化运营管理能力,整合和提升网络问政平台公共服务功能,强化网络问政平台健康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积极推进地方服务型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3.
黄建 《长白学刊》2012,(4):55-58
网络问政是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转型期中国,网络问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可以相互促进,又产生若干冲突。规范网络问政,需要政府加强回应能力建设,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电子政务建设和微观层面的具体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现状及有效引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文知 《长江论坛》2006,(2):48-51,56
“网络民主”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随着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民主”促进了公众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电子政务的发展等等,但由于它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故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进行有效引导。本文在阐述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们如何引导“网络民主”更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服务作出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2009年,网络问政在中国掀起热潮。从个别官员向网民拜年到各地官员与网民沟通、问政,及至邀请网民“一起当市长”,网络问政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张玉勤 《人民论坛》2012,(17):44-45
网络问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发展。但同时,网络问政非理性现象、网络"伪民意"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也使得网络问政存在一定的现实风险,建议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疏通网络问政渠道,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网络执政水平,推进网络道德建设,增强民众网络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从中央到地方,互联网上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参与活动方兴未艾.最近,随着网络问政的兴起,政府与公众有了更直接的互动平台.本文对近年网络问政在各地的最新实践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从协商民主的视角,探讨了网络问政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洪华  张立 《前沿》2013,(22):27-28
本文概要分析了“网络问政及政府形象传播”的研究意义,重点阐述了“网络问政及政府形象传播”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重点难点等.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给出有关网络问政及政府形象传播研究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全媒体时代出现与网络问政兴起的缘由、背景、意义和作用,以及相关的概念和要素;论述了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特点;分析了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的现状和面临的诸多困境;以广东省的网络问政模式为典型案例,总结了网络民主发展的新鲜经验,并探究了网络问政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0.
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3.6亿,比上年增长20.8%,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问政"是党政干部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1.
敖翔 《桂海论丛》2012,(3):17-21
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是推进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新精神.要促进这一新精神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动力,必须突破其面临的各种障碍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此,需要提升党政干部执网能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性运行模式,整合群众问政渠道、扩大覆盖面,深化问题答复制与责任追究制,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2.
政府回应性框架将政府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政府回应放在政治、行政、经济与技术等环境中去审视。把网络问政嵌入政府回应性框架之下考察具有重要意义,确立了行政生态环境对政府回应的影响,明确了网络问政在影响政府回应因素中的位置,表明了网络问政对政府的回应性的挑战,为政府如何应对网络回应提供了思路。网络问政建设要注重宏观和微观环境的改善。宏观层面,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微观层面,要对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妥善应对,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回应方式虚拟同现实相结合,回应制度化与常态化。  相似文献   

13.
“微博问政”实践的纵深开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微博问政”的内涵、特点及其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推进“微博问政”良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莉 《人大论坛》2011,(3):42-42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之八:完善行政问责,建节约型政府。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完善行政问责制,强化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2月221B《广州日报》)广州市将“网络问政”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既是政府公民意识深化的体现,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进步,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5.
赵燕君  屈辉 《电子政务》2011,(7):102-105
网络问政作为中国执政生态的新事物,以其方便快捷的方式引起政府高层的重视,成为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重要载体。概述了当前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分析了网络问政存在的不足,并从制度建设和网站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宏森 《传承》2011,(15):30-31,63
网络问政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型执政方式。网络问政是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官员既问政于民,民众也求答于官,通过官员与网民的对话,实现政民互动,构建和谐。在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7.
网络问政是网络力量的延伸,它创新了党联系群众的方法,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媒介素养、舆情分析、社会管理、工作作风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网民人数最多的省份,广东在网络政治文明构建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头,形成了“广东经验”。推进信息化过程,搭建网络平台,构建网络问政环境下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以及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利用网络问政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李威 《大连干部学刊》2011,27(12):40-43
近年来,网络问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得政府与民众的信息交流更加透明顺畅,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网络问政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生事物。对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网络问政在我国政府管理工作中已经开始运用.但是其发展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网络法律缺失,问政缺乏保障;网络监督缺位,问政信息不安全:网络社会虚拟,问政者身份识别缺失;网络舆情泛滥,问政信息真假难辨等。因此,必须找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从而提升政府的民主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微博的兴起和发展对推进网络问政"自下而上"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分类概述了"微博"问政各参与主体的性质、作用、特点;重点探讨了微博问政各参与主体所实现的政治功能;总结、分析了"微博"问政参与主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中国微博问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和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10,(2):36-37
沈士光2010年1月5日在《学习时报》载文《“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限度》认为,“网络问政”将原本视为上层建筑的“政”与普通的公众、公共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一个巨大进步。第一,许多制度性问题过去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不够,如今通过“网络问政”得以发现。第二,一些制度作用发挥不够或者职能履行并不充分的领域通过“网络问政”可以提高制度效率和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