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岩柏 《奋斗》2005,(6):52-54
总有一片青瓦躺卧在寂寥的旷野里,在眩目的阳光下,回忆着往昔王宫的辉煌;总有一弘江水流淌在古老的夜色中,在清凉的月光下.回味着旧日蹉跎岁月的沧桑。因为.在美丽的牡丹江畔,曾有如虹般灿烂的古国,曾有如峰般挺拔的城池.曾有如虎般威严的古镇。我披着金色的阳光,找寻那片经历了千年风雨的青瓦.我踏着月色,聆听那古老江河的歌吟。  相似文献   

2.
丁武光 《当代贵州》2012,(21):26-27
传教士"留住"的安顺1985年,一个身材高挑、满头卷发、长着络缌胡的法国人走进安顺,在他那鼓鼓的行囊中,装着一叠印在明信片上的发黄的老照片,一经出示,便引来许多关注的目光。人们难以相信,这些分明记录着旧时安顺的老照片是出自清代道光年间,那时没几个中国人知道照相机为何物。这个叫菲利普·法丹的人,是想拿着这些照片,沿着当年的古驿道一路向西,去找寻十八世纪一位传教士留下的足迹。或许,菲利普·法丹远涉大洋的贵州之行是在了却一段心愿,而于安顺的历史文化来说,却是何等的可贵和紧要。  相似文献   

3.
当飞机在巴塞罗那上空盘旋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幅和谐美丽清秀淡雅的图画。那被蓝色海洋环抱着的绿色城市,被五彩花坛簇拥的白色建筑,无不展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雄伟壮观的神圣家族教堂,新颖别致的奥运村,巧妙不露痕迹地融合着古老和现代。我相信,凡是去过巴塞罗那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感觉,也许这种朦朦胧胧非同寻常的感觉可以从时间上归于古代与现代相反相成,从空间上归于人类与自然水乳交融。浏览巴塞罗那,我常常会对所处的时代产生怀疑,看人们衣着打扮是当代,看周围环境是古代;也会对城…  相似文献   

4.
在青海这片古老的河湟谷地上,有一处美丽迷人的地方,它就是平安驿。这里有地道的河湟传统美食,有古老的河湟旧时民居,有传统的河湟民间手工艺品;这里盛开着各民族团结之花,流传着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花朵的绚丽离不开育花人辛勤的浇灌和呵护,作为海东市平安驿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陈玉良,为团结之花的竞相绽放付出了辛勤的心血,可谓是平安驿里的育花者。  相似文献   

5.
我爬了140级台阶,气喘吁吁地走上玛哈穆迪清真寺的50米宣礼塔,罗马尼亚现存最古老城市、黑海第一大港口城市康斯坦察就展现在我眼前。从宣礼塔上远眺,一侧是康斯坦察的老城,宏伟的国家历史与考古博物馆占据着天际线,更远处是几十年前兴建的新城,一排排旧时赫鲁晓夫式建筑构成了居民区;另一侧是一望无际的湛蓝黑海。  相似文献   

6.
墨彩染千秋     
对于年画,绵竹人最初的记忆是儿时看到的每年春节张贴于家家户户门前高大威武的门神。年画,预示着新年的来临。绵竹人旧时习惯称门画为“门神”,“绵竹门神”是年画中产量最高、销路最广的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7.
宝山掘宝人     
在成都平原西北部,彭州市大宝镇境内,有座高耸入云的奇峰,当地人称之为太子城。它海拔4812米,算得上是川西坝子上的第一山峰。太子城脚下有个古老的村落,散居着611户人家、2000余号人,因当地矿藏丰富而得名为宝山。  相似文献   

8.
在江苏、山东流传着一个美好而动人的故事,那就是革命老人刘绍安50多年来一直践行与战友张志久在朝鲜战场上的一句生死诺言:如果有一人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了,活下来的人要赡养对方父母。  相似文献   

9.
梦回梅花阁     
在我的故乡梅花店流传着一个真实而古老的传说:明朝年间,有位姓张的翰林死后,被埋在此处的一座陡峭的山崖上。当时,由于人力无法抬棺椁上山,只好用了一匹白马和一匹枣红马,棺木拉上崖顶后,这两匹马都累死了。自此,每到黄昏,人们便能看到那两匹马在悬崖顶上悠闲溜达的神奇景象。  相似文献   

10.
在沭河东岸的莒南县板泉崖,有一个美丽富庶的村子,村中有座民族特色浓郁的古老建筑,那就是革命遗址关帝庙。1932年,中共莒南县第一个党支部一一板泉崖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如今,关帝庙仅存三间正殿,依然向人们展示着那段庄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不起意”是宋儒杨简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命题。这一命题在明代经历了一个由沉寂到热闹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与阳明学士人的大力推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过阳明学士人所宣扬、评析的“不起意”之说并非全然符合慈湖意旨的“旧时味道”,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学术宗旨对“不起意”之说进行理论改造,并重新赋予其思想价值。如王畿、季本与黄绾分别借助对“不起意”的认同或批判,凸显其先天正心之学、龙惕之学及艮止之学。这种旧瓶装新酒的过程一方面呼应着思想发展的内部逻辑,另一方也反映着明代中晚期思想界特殊的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12.
孟红 《世纪风采》2010,(6):37-37
受古老东方传统思想影响,以及为文化欣赏水平所限,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封建、保守的一些观念。19644年5月,在那“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四清”运动初期,康生等人曾在一份《关于使用模特儿问题》的报告上批示:“这个问题现在必须解决它。用女模特儿是不是洋教条?可不可以废除?难道吴道子的人物画是靠这个办法练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13.
马未都 《新湘评论》2014,(18):24-24
在尚没有空调及电风扇的年代,手摇扇曾是人们在酷暑伏天里最好的纳凉祛暑热的方法。 扇子,古人戏称为“摇风”,及“凉友”。旧时有首“扇扇有凉风,夜夜拍蚊虫,人若向我借,要过六月冬”的民谣流传最广,也是我年少时的民谣,其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对扇子的喜爱。扇子品种众多,因富贫人家生活条件各异,使用的扇子也不尽相同。那生活较富裕些的人家多用宫扇、绢帛扇、羽毛扇、折扇,较贫苦的百姓家多用极便宜的大芭蕉扇及竹扇。一般的习俗是:文人墨客名伶雅士们爱使用折扇,除为欣赏由名人题诗及绘画的扇面外,其使用的扇骨亦最有讲究,分为象牙、檀香、牛角、竹骨等各品种,那扇骨上还都讲究雕刻上吉祥图案吉祥祝语以及自己的姓名字号。那大家闺秀们多爱手持一把带有绢画的宫扇或小巧的香味折扇,宫扇也称团扇,因其为圆形,有全家团团圆圆的喻义。团扇摇起来较省力气,也较有“档次”,团扇最盛行于晚清,慈禧太后最爱用这种团扇,我曾见过有一张团扇挂在慈禧脖子上的照片。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人都没有见过报纸上"开天窗",而<汉语大词典>则有一个词条日"开天窗",注释为:"旧时因新闻检查,某些报导或言论禁止发表,报纸版面上留下成块空白,叫开天窗."  相似文献   

15.
岜沙苗寨独具风情,是一个你来了就忘不了的地方。 它坐落在距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的莽莽密林中,民风淳朴,习俗奇特,有着“全国生态文化村”、“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生态部落”之美誉。这里2000多人,300余户,树木葱茏,故事比树还多:树倒了都向着山上,绝不倒向山下;收获的稻谷晾晒在高高的木架山,而不是铺在地上;古老的祖母石躺在地上,而不是埋在土里……男人尚武,女人内秀,子子孙孙演绎着古老的传说,是世界上最完好的生态部落。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人都没有见过报纸上"开天窗",而<汉语大词典>则有一个词条日"开天窗",注释为:"旧时因新闻检查,某些报导或言论禁止发表,报纸版面上留下成块空白,叫开天窗."  相似文献   

17.
昌国给我拿来了一沓子书稿,让我猛然一惊,只道是昌国长期在行政岗位上用心,却不晓昌国还有文学的兴致与能力。书名叫做“心归何处”,很有意味。人生在世,如在旅途,身无定所,心也无定所,那是因为追求、梦想、希望也在这旅途上。心归何处?在每个人的疑问中,也在每个人的回答中。有些人身不由己,或心也不由己,总是在飘忽不定中,这样的飘忽不定未必满足。  相似文献   

18.
逶迤于靖宇县城的珠子河,因康熙年间一位善于驾驭风浪的老人捞蚌获珠而得名。当历史的年轮进入20世纪90年代时,珠子河畔又传颂着一个新的传说,它比那古老的传说更丰富、更美丽、更动人。这个传说的主人公就是勇于在改革大潮中采撷一颗颗闪光明珠的采珠人——张强。  相似文献   

19.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棵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荡着童年的欢歌,温暖着我们的记忆。村头那棵千年古槐,校园中那棵钻天杨,池塘边那棵遮天蔽日的皂英树,村外那片铁骨铮铮的古枣林……常常会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进入梦乡,留下一段甜蜜的故事.唤起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在豫西灵宝人的心目中,都会记住一棵树,记住那棵繁花似锦的苹果树。踏入灵宝.你沿着310及209国道一路前行,就会进入无边无际的果树长廊。秋风送爽,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20.
陇原水车     
“缆横河岸浮为渡,磨引溪水水自推。”水车在家乡是一种古老的加工面粉的机械,被老家人称为水磨,是我国劳动人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其实在千里陇原,水磨在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到处都有。尤其在黄河、洮河、白龙江流域以及河西的广大农村,水磨至今仍以自身的魅力,亮丽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记得孩童时常常跟着外祖母在村头的水磨房看着水车吱吱转动着笨重的身体,悠然哼出一支支古老的歌谣。那板画一样清新鲜活的田园气息,那浪花一样自然古朴的春花秋月感觉,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从那时起,我见到水磨总有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