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结识《红广角》是偶然的机会,应该从2010年12月1日《红广角》举办的"红广角杯"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开始。偶尔看到"红广角杯"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启事,心里就活了,总想写一个人,把这个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于是,我就特别留意了《红广角》这本杂志,千方  相似文献   

2.
<正>"长江流过我整个的生命,波涛声中震荡着我的思乡曲!"曾卓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长江沿线城市武汉、重庆与南京度过的。他并非"七月派",却是"七月"诗星;曾被胡风划为"另类",又被硬性定为"胡风分子";他没有做过水手,却是享誉诗坛的"老水手",逝世后追授为"当代诗魂"。你可曾知道,作为编剧人,他促成将《江姐》首次搬上舞台。值此纪念抗战七十周年之际,笔者浏览当年采访曾老伉俪时他们的赠书签名,诗人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  相似文献   

3.
正据考证,最早使用"中国梦"一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他在《德祐二年岁旦》的诗中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诗中的"中国"指中原地区)的句子。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4.
诗海潜思     
一、诗者,根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情视为诗的根。的确,感情,是诗的原动力,是诗的生命之根。诗,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深层次的感人形象;诗,是诗人感情的纯真流露,是诗人心弦上弹奏出来的感情之歌。 诗人的感情,是美的火花的迸发,是深处  相似文献   

5.
李国庆有首《诗的断想》,其中一节:“诗是孕育的子,诗是进飞的灵;诗是流动的血,诗是凝固的情。”也可以说触及诗之三昧。写诗容易,而要写出好诗就很难;我国号称诗歌大国,写诗的人历代何止千万,而真正成为诗人的却不是很多。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写诗的人越多越好。因为写诗的人多了,其中也许就会出现好诗,乃至出现好的诗人!而好诗多了,对于美化和提升民族的精神世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6.
今天,中共福建省委在这里召开纪念邓老110周年座谈会,党史研究室出版发行《邓子恢画传》,我想这些都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在这时刻,我想起董必武同志赠给邓子恢同志的一首诗:“崛起闽西有俊声,肯挑重担任批评,忠于革命忠于党,应是毛公好学生。”我认为,这首诗是对邓子恢同志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70多年前,我就认识邓子恢同志。在艰苦卓绝的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我就在他身边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我们转战苏皖前线,打击日本鬼子。  相似文献   

7.
正"同志们,听吧!像春雷爆炸的,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人民解放了,人民胜利了,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憾!"这首诗,我在少年时代就耳熟能详了。其作者是在重庆"11·27"大屠杀中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刘国鋕,即长篇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我第一次生动而详细地了解"11·27"大屠杀惨案,是在已故的革命前辈、《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先生家里。  相似文献   

8.
峥嵘 《广东党史》2010,(8):10-10
<正>南社诗人领袖柳亚子一向对鲁迅推崇备至,他曾经说过:"我生平极服膺鲁迅先生。"1950年10月24日柳亚子预立《遗嘱》时,告其女说:"我死后裸体火  相似文献   

9.
我的博士生导师、敬爱的彭明先生驾鹤西去已整整一年了。这里,笔者仅对先生最后13年做片断回忆,撰文纪念,以表哀思。从"13年"说起我之所以把对先生的追忆限定在"最后13年",是因为在先生生前80岁寿诞时,我曾以《严谨的导师,宽厚的长辈——我心目中的彭明先生》为题撰文,文中又分别以"相知·相识·相随"、"严谨·严格·严肃"、  相似文献   

10.
臧克家与毛泽东的诗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全 《发展论坛》2003,(11):70-72
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诗人。他有着中华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特别是对古典诗词很有研究,造诣很深。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据《史记》记载,第一本诗集《诗经》,是孔子从三千多首诗歌中选出编就的。当时的诗歌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历代都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写出千古流芳的佳作,形成一条诗的长河。但就其气魄的雄浑博大,内涵的深厚广阔,没有能与毛泽东诗词相比的。他的诗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更倾倒一些专家学者,诗人臧克家就是其中一个。他经常以诵读毛泽东诗词为乐,从50年代…  相似文献   

11.
劳动这个词,很早就有了。《庄子·让王》篇记载:"春耕种,形足以劳动。"《三国志·华佗传》中讲:"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唐代诗人王建在《酬于汝锡晓雪见寄》诗中,描述得更为具体:"劳动更裁新样绮,红灯一夜剪刀寒。"到了毛泽东一代,对劳动和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12.
写过了《回首略谈孝文化》,因为"尽孝才能尽忠";情不禁"低头再忆思乡愁",因为"爱乡才能爱国"。前不久,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诗与海峡——余光中、朱炳仁诗会系列交流活动",大家高唱低吟,一时间"诗人兴会更无前"。几乎无人不晓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现在,又有缘读到大陆著名铜艺大师朱炳仁先生的《云彩》。记得2006年10月6日的中秋之夜,我应台湾中台禅寺惟觉长老的邀请,  相似文献   

13.
魏敬民 《党史纵览》2002,(12):34-37
三家村里本无村, 留在人间却有痕. 一自黄钟遭毁弃, 遗音唤醒万民魂. 这是广东诗人熊鉴作的纪念"三家村"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14.
正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这是一首名为《哭三弟恒》长诗的开头部分。1948年5月出版的《文学杂志》第二卷第十二期,刊载了我国著名建筑大师、诗人林徽因的这首长诗。许多熟知林徽因的人认为,她写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纪念1941年3月14日成都对日空战中阵亡的弟弟林恒,也是为了怀念她和丈夫梁思成有缘结识的那批为国捐躯  相似文献   

15.
<正>兼之文武此全才,重向江东卷土来。我喜故乡消息好,前锋直指雨花台。这是"南社"著名创始人、闻名中外的诗人柳亚子的一首诗《寄陈毅将军》。陈毅上马杀敌,下马写诗,是一员咤叱风云、威名震世的元帅,也是一位博古通今、出类拔萃的诗人。他业余酷爱体育,写了许多关于体育及与体育有关的诗篇,在这方面同样显示出"兼之文武此全才"。从容对弈战火间陈毅在《冬夜杂咏·一闲》中抒发了这样的情怀: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  相似文献   

16.
黄团元先生发表在今年第7期《学习月刊》上的《疯癫无耻的“聒噪”》一文,让我了解了北京大学副教授焦国标先生《致美国兵》一诗的大致内容。我真不敢相信此诗出自名牌大学为人师表的焦国标先生之手。我百思不解,难道这位北大的副教授连什么叫正义、什么叫非正义都不明白?我确认是焦国标先生的立场、观点出了问题。美国入侵伊拉克,这明明白白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稍有良知的人都清楚、都明白,而智商不算低的焦先生反倒去歌颂美国兵,歌颂侵略战争,分明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奴颜媚骨的胡诌,丧失了中国人应有的国格与人格。鄙人是一个杂文爱好者…  相似文献   

17.
朱吉红从遥远的家乡轻点鼠标,把他的名为《荆紫关诗行》的整部诗集发到了我的信箱里。说实话,我对年轻的朱吉红并不十分熟悉,只是在电话中有过简单的交谈,知道他爱诗,也偶尔写诗,但写得如何真的不太了解。这次一下子读到他几十首诗,而且集中写的是荆紫关,就不由不让我吃惊。我对家乡又出了一位诗人深感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18.
短言出精品     
古人云:“文贵精,言贵简”。何以见得?请看:乾隆当了60年皇帝,写下的诗文,仅《乾隆御制诗》就收存41800首,超过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诗人的存诗数量。可迄今为止,有哪一部文学史把他当作诗人带上一笔?相反,宋代诗人潘大临诗作无几,他的《题壁》诗刚写完“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催租人即到,大为扫兴,终未写成。但这句诗却成了千古绝句,岂不引人深思么?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不止于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一段时间,网络媒体被高晓松的这篇《人生还有诗和远方》刷了屏。"恰巧这诗与远方是我最爱的。背上双肩,拿个单反,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即是我的诗和远方。"这段话更不经意间道出了人们对于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然而,近期一段题为《我们这一天》的视频在各大网络媒体热转,却向社会真实地映射出了组工干部这样一群"特殊人群"的"别样生活"。乍一看,他们是这样的:几个  相似文献   

20.
《国际歌》法文L’Internationale,原意为"国际",是"国际工人协会的简称",①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诗中含义为"国际共产主义理想"。②《国际歌》问世时为一首诗,由法国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于1871年,1887年发表在其诗集《革命歌集》中。1888年,经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谱曲后变成了一首歌,不但"取代了《马赛曲》,在大得无可比拟的规模上传遍整个欧洲,响彻全世界"③,而且被誉为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