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族精心挑选赛马、细心饲养赛马和独特的"跑马"方式,形成了水族赛马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水族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当前,我们应当唤醒民众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传承优秀的水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使水族赛马文化得以进一步地挖掘、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作为水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内容的原生态传统体育舞蹈仍在水族村落中顽强地保留着,在数百年历史的演进中产生变异,在困境中艰难传承。在少数民族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整体保护是重要的传承策略,村落民众参与是传承的根本所在,村落集体活动是主要的传承场所,村落经济基础是传承的重要保证,民族文化产业化是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应自然,刻苦耐劳,自强不屈是水族的传统民族性格。本文分析了水族传统文化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指出对民族文化的改造创新,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同时需要本民族人民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现状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渊实 《前沿》2010,(2):195-197
文章通过走访调查和文献资料法对云南省水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古老而内容丰富的水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如今已濒临灭绝。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水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针对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一系列保护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5.
潘春 《今日民族》2009,(8):29-30
云南省水族族别确认时间较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被划入相近语系民族。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在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境内,其他地区分布较少。就富源水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1.由于富源水族处于散杂居地区,现能讲水族话的本民族人员已经很少。2.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工艺制作,如音乐、舞蹈、器乐、雕刻、印染缺乏传承人。3.民族服饰的制作已被淡化,传统服饰制作传承乏人。  相似文献   

6.
水书是水族社会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秘传制度,使水书文化形成了水书文本、水书先生和水书习俗三者有机结合的活态传承体系。千百年来,水书一直是水族社会族群认同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当"文化遗产"概念出现时,水书文化作用于水族民俗事项的事实,使我们获得"水书习俗"的文化新理念,去重新审视和理解水族社会的神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作为风俗习惯重要内容的节日即属于广义文化范畴。 世代栖息于黔桂交界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河滨的水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节日文化。从水族最富特色的端节、卯节、苏宁喜节、霞节、洗澡节和吃新节来看,笔者认为其文化内涵主要为拜神祭租、农事安排、人际交流、娱乐渲泄,它还体现了水族的伦理道德观念。通过对水族节日文化内涵的论述,本文希望能对批判、继承、发展和繁荣水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现代化建设有点禅益。  相似文献   

8.
红河流域哈尼族神话与梯田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哈尼族先民本来是游牧、迁徙民族。至今,哈尼族仍为山地民族。但是,在哈尼族文化中心区红河流域的哈尼族神话中,却显示出一种似乎与山地氛围相悖的文化现象:水及水族均在各类神话中占有主导地位,水族创世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在哈尼族的宗教民俗中,水神占有特殊地位,鱼、贝、螺等水族佩饰物成了重要的民俗信仰。在世界许多民族的原始观念及神话中,都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水。然而象哈尼族这样反映得如此集中且历久不衰者,却不多见。那末,我们如何解释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呢?  相似文献   

9.
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章以水族古歌为研究对象,提出运用数字人文技术来突破水族古歌传承困境、促进水族古歌研究与应用的重要路径,通过数字人文技术来赓续水族文脉,让水族古歌这一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充满现代科技力量的数字化过程中实现传承与创新,最终达到为我国其他兄弟民族古歌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研究应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路径模式,这对促进我国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水族主要分布于富源、彝良、宣威等县市,是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古敢水族乡是富源县水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风景秀丽、生态良好、文化深厚,有着世代聚居的水族村落,富源县水族的生活变迁,是水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住在水边的人" 水族的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百越"中的"骆越".2004年出版的《中国水族文化研究》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认为,水族自称"睢",居住在古代中原的睢水流域.族称"睢"被"水"取代,与唐代开元年间在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的抚水州(安抚以水家人为主体对象的羁縻州)有关.水族的生活习俗多与水有关,被称为"住在水边的人",历史上有水家、水苗家、水仲家、水边等称谓,后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  相似文献   

11.
正水族,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又多情的民族,据考为古"百越"族群中"骆越"一支。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甚至天文和历法知识。其中,水族文字起源于殷商时期,字迹与刀刻的甲骨文、金文颇多类似,被称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的古敢乡,是云南唯一一个水族乡。在这里,人们仍沿袭着"择水栖止、聚族而居"的古老传统。而那些如水般信手拈来却优美多变的山歌,更让人过耳难忘。  相似文献   

12.
水族双歌是水族文学园地里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说唱文学,它以言语象征符号记述了水族人民的生活情景、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文章在分析水族双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挖掘水族双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对进一步理解水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静琦 《今日民族》2008,(10):46-48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传统得到较好保持。云南省富源县水族与三都县水族同源,但由于早年迁入云南,他们的语言、习俗等已不尽相同,在音乐文化方面也是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水族文化信息资源存在分布零散、收集不全,收藏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地方文献服务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水族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也未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建立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抢救和收藏水族文献信息资料,构建水族文献服务管理体系,提供良好的水族文献信息服务,对传承和保护水族文化、促进水族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族是一个有着古老悠久的文明史的民族。在水族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丰富多彩的水族民歌历来引人注目,不少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各种民歌选集之中。特别是水族双歌已为从事水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同志早进行研究,俱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水族双歌,尤其是寓言性双歌,在各兄弟民族的民歌中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有的说:“双歌,是水族寓言性的说唱文学”;也有的认为“水族双歌是由水族民歌向说唱  相似文献   

16.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在唐代以前,水族先民就生息。繁衍在苗岭山脉以南的龙江和都柳江上游的狭长地带。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水族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水族婚姻文化就是人类共同财富之一。由于水族人口少,又僻处边陲,大多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历来受尽反动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查尽中国正典的千百万卷,都没有找到“水族”二字。明清以后,虽在一些著作中偶有记载,但概以“亦獠类”、“苗”、“蛮”、家“等字样出现。字里行间,充斥着鄙夷的色彩。直到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才有几位学者如吴泽霖、陈国均、张为纲等用较为正确的民族史观对水族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并发表论著。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社  相似文献   

17.
李明 《贵州民族研究》2007,26(1):102-107
水族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古文字——“水书”,这种文字的特殊性之一是它主要不用于人们之间的书面交流,而是用于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本文从水书文献、水族古文字义类、水族古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水族古文字的这一社会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8.
水族的族源     
水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关于水族的来源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 秦汉以前,岭南一带居住着“骆越”、“西瓯越”、“南越”等许多部落,他们与东南沿海的其他诸越部落,统称为“百越”。从历史发展的迹象以及文化生活特点、语言等方面考察,水族是由“骆越”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民众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民族体育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中华体育的走向和未来,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维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和推广不仅需要良好的管理发展机制,更有赖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优势的挖掘和发挥。  相似文献   

20.
支媛  杨和为 《前沿》2013,(10):142-144
水族笃信鬼神,不仅表现在民族祭仪中祭祀祖先神灵,还祭拜各种自然神灵及超自然神灵,不仅在端节、卯节中祈求神灵降下丰收和福佑,还在巫术中请神挡鬼,获得心灵的安慰。水族人跟鬼神的关系之密切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多神信仰的原始观念至今仍延续在水族族群中,反映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