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呼唤诚信     
金海 《前线》2001,(12)
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曾沐浴过诚信的幸福阳光,也都遭遇过失信的痛苦阴雨。没有诚信的社会,是道德匮乏的社会,同时也是一种可怕的混乱和危险。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无诚信,是衡量这个人、地区、国家和民族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最近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一条,这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1,(22):42-43
政务诚信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但是,仅仅以道德制约道德,其功能有用却有限。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政务诚信不过是政府运作、政治权力运作的副产品而已。  相似文献   

3.
业无信不兴     
对于诚信建设,有的朋友可能认为,这只是道德领域的事,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其实,诚信建设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大家都知道,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诚信经济。只有大家都讲诚信,我们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互惠互利,共生共赢。正如温家宝总理前不久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指出的:“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4.
业无信不兴     
对于诚信建设,有的朋友可能认为,这只是道德领域的事,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其实,诚信建设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大家都知道,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诚信经济。只有大家都讲诚信,我们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互惠互利,共生共赢。正如温家宝总理前不久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指出的:“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5.
生活寓言     
庄维 《党建文汇》2002,(9):42-42
有一位道德家十分看重诚信的价值,他说,人若讲诚信,即使犯了错误也会改正,而一个人不讲诚信,这个人就无药可救了,不讲诚信是人性恶中之恶:  相似文献   

6.
个人诚信是诚信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应该既为社会也为自己培养诚信的道德品德,做全面发展的人。个人诚信品德的养成,和其他道德品质的培养一样,必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接受长期艰苦的熏陶、教育和磨炼。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对于个人来说,诚信是一种道德,一种做人的基本准则;而对于商家来说.诚信是企业的经营原则,是企业的财富。讲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没有诚信,企业无法发展。真正“长寿”并不断发展的企业.必然将“诚信”作为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为市场、  相似文献   

8.
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要以诚信友爱为重点,培育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要加强法制建设,为诚信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并把诚信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诚信”之所以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确实在于不讲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诚信道德的现状,探寻道德生活中诚信危机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呼唤诚信道德、迫切要求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针对当前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构筑现代诚信大厦,是摆在国人面前一项重大而严肃的时代命题。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呼唤重建诚信文化诚信文化是指诚实守信为核心理念的行为准则,并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诚信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我国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充分表明,诚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是推动人与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依据。从现代社会的视角看,弘扬诚信文化是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根基和精神纽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应遵循行为准则。当前,整个社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确实令人堪忧,说严重点到了“可怕”的地步。一是官德滑坡,滋生腐败。突出表现在政绩弄虚作假,年龄履历造假,以权谋私敛财,生活腐化堕落等;二是商德滑坡,不讲诚信。假冒伪劣防不胜防,坑蒙拐骗花样百出,虚假广告随处可见,令人心怵的案例有“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黑煤窑”等不一而足。三是公德滑坡,人心不古。  相似文献   

11.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教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是高校德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高校应从诚信教育入手,教育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应注重知行统一,从小事做起,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一、大学生道德教育应从诚信教育入手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目前,高校学生的诚信状况是令人担忧的:考试作弊、寻找“枪手”者…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与诚信友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而且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范畴.正确地把握诚信友爱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诚信友爱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把诚信友爱的要求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党员干部的必备素质,事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事关整个社会的诚信和道德建设。构建干部诚信考核机制,对于塑造干部诚信形象,营造社会整体诚信环境,推进全社会诚信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一、认真分析当前干部诚信考核存在的困难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快速发展,我们的一些干部道德伦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笔者认为‘‘诚信危机”的蔓延是主要表现之一。面对当前一些干部的诚信现状,认清干部诚信考核面临的困难,对于提升干部诚信,维护政府公信力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干部诚信考核存在的困难有如下四点。  相似文献   

14.
减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种美德。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并没有跟牟利等经济行为相联系.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道德范畴的诚信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中人或由人构成的组织之间进行经济交往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5.
干部诚信是一种价值理念与社会道德。诚信是党、政府和领导干部赢得人民认同的重要条件之一。构建中国特色的干部诚信制度,应以中国国情为依据,以加强民主、法制为途径,以强化道德建设为目标,形成干部诚信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邹维平 《学习论坛》2003,(12):29-31
诚信道德平台因诚信道德建设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具有的道德托举作用而得名 ,它具有完整性、具体性和稳固性的特征 ,以及基础性道德托举和支持性动力两大功能。在诚信道德平台对公民个体、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这三个具体层面的构筑中 ,思想政治工作被赋予了一系列特殊的使命 ,其中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诚信道德平台理论体系 ,为诚信道德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注重诚信问题的实证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王淑芹 《共产党人》2011,(23):50-51
<正>当前,诚信已成为牵动社会的中枢神经。由诚信缺失而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不仅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的生命健康,而且瓦解社会的信任心理,冲击社会基本的道德信念,扰乱人的心灵秩序。因而,有效遏制社会诚信危机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声。但在社会诚信建设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不要窄化社会诚信目前,对于诚信与信用,存在概念使用的含混现象。尽管二者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但不能混用,尤其不能把诚信直接等同于信用。诚信与信用至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深厚积淀的诚信文化传统,但为什么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诚信缺失问题还很严重?仅仅以市场经济起步阶段难以避免的道德与经济的“二律悖反”是难以解释其中的原因的,还应从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和分析,以促进中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一、中西方诚信文化之比较1、中国的诚信文化主要是一种道德规则,而西方的诚信文化主要是一种商品交易规则。中国人的确重视诚信,儒家思想注重以“诚”为本。然而,中国古代的诚信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属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体系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诚信,对个人而言,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对企业而言,则是发展壮大的基础;对社会而言,则是健康发展的基石。我始终认为,诚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