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有人说,眼下人格最低的要算是“跑官”的,这些人不学无术,抱着“不跑白不跑,跑了不白跑”,“只要敢伸手,乌纱保证有”的决心成天打听某书记、某部长和谁是亲戚,和谁最要好,和谁是老上下级关系,有什么嗜好,然后挖空心思打通“关系”,摧眉折腰、厚颜无耻地进行“感情投资”,跑官不止,谋得一官半职。提到这些人,很容易让人想起和王申那副面孔。事实上跑官要官之所以在有些地方、有些单位形成风气,关键是“跑”了之后有人给官。如果跑官要官的人要不到它,甚至本来可以提升的也因为伸手要官而不予提升,那谁还会再去跑官要官呢?…  相似文献   

2.
王震是一代元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经历过两次长征和两次大垦荒,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在“文化大革命”中,王震以特殊的方式伸手“要官”,同样充满传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听《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的讲座,对怎样做官、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做人,要堂堂正正,做完美的人;做官,要清清白白,做百姓称赞的官:做事,要踏踏实实,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好.  相似文献   

4.
新任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此前并不太为公众所熟悉,这位62岁的国务院原副秘书长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中专学历”。“中专学历”是张平简历上引人注目的字眼,对于他的学历,有人评价说,这个“中专学历”的含金量比许多硕士、博士要高出数倍。  相似文献   

5.
手之谣     
“对上不伸手,对下紧握手,同行手拉手,自己有一手。”这首民谣,是眼下老百姓给心目中较为满意的干部勾画的“标准形象”。所谓对上不伸手,就是不伸手向上要官、要地位、要待遇,不是整天一门心思地惦着自己升官发财,而把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利益甩在脑后边。对下紧握手,就是要和群  相似文献   

6.
领导参阅     
不相信文凭比“惟文凭论”更可怕晏扬北京大学一位博士毕业生日前到吉林省一所高校求职, 刚接触时高校对他很有兴趣,但一查原始学历,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于是将其拒之门外。据了解,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就业时要“追查”本科学历,在很多用人单位已是普遍现象。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门”,那  相似文献   

7.
王连第 《奋斗》2004,(9):56-56
贾芸看贾蔷、贾芹到贾府去“跑官”都如愿以偿,且得了官之后又都借职权之便大把捞银子;便也眼红起来.也到贾府去“跑官”。但跑了两次,却都没能弄到一官半职,心生苦闷。  相似文献   

8.
刘福奎 《党课》2006,(7):59-59
最近,某乡党委换届,党委书记调走,当地许多老百姓说:“送他辆汽车都不多,他确实为百姓操透了心、出尽了力。”当然,老百姓并没有真买汽车送给他,买了送去这位乡党委书记也绝不会要。但是这反映了老百姓对这位乡党委书记的爱戴。与这位乡党委书记相比。有的干部调走,老百姓则拍手称快,说“早该走了”。从这话就能看出这位干部在任期间并没有给老百姓做多少实事和好事。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举国悲愤。当时齐白石在北平卖画营生。一天,一个日本商人出高价想索取他的画,被他拒绝。后来他贴出字条:“齐白石画不卖给日本人。”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京。一天上午,两个日军军官带一个翻译找到齐白石,以买画为由,诱劝他加入日本籍。他一听就火了,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白石的名),就把他的脑袋拿去!”3人碰了一鼻子灰。为避免敌人找麻烦,齐白石写了一个告示贴在门下:“中外长官要买画,用代表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  相似文献   

10.
哲学故事     
《学习导报》2014,(17):45-45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  相似文献   

11.
《党员干部之友》2013,(7):58-58
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有的干部辞职下海了,还“无车弹铗怨冯鹱,抱怨组织上给他的“平台”不够大。多大的“平台”才够呢?平心而论,一个干部当到了县里的主要领导,就不能说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当干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同时,一个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终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组织上也明白。是“锥子”总会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12.
刘瑜 《廉政瞭望》2010,(6):48-48
几年前,一个博士同学突然宣布不读书了,我问他去干什么,他说:“我要做一个地铁售票员”。我大笑,一个常青藤大学的博士生,辍学要当地铁售票员?  相似文献   

13.
有个留学生去美国迪斯尼乐园应聘清洁工,园方说要进行三个月培训,他大吃一惊。拿来培训课程一看,这哪是培训清洁工,简直是培训“游乐园园长”。  相似文献   

14.
袁浩 《实践》2010,(8):56-56
在党的干部队伍中,绝大多数是专注干事、甘于奉献的。但也有少数干部心浮气躁。稍有作为就要“回报”:“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这种做事只为了当官,把工作当作升官的阶梯,向党组织伸手要官的行为。不但败坏党的干部的声誉,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也影响了干部本人的健康成长.必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廉官≠好官     
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如今,对其考察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其廉洁与否。在旧社会,百姓深受贪官酷吏之害,便有了一种感觉;“廉官便是好官”。但笔者认为,无论古今,好官理当是廉官,但廉官却不一定是好官。   唐玄宗在位初期,有个副宰相叫卢怀慎,虽身居高位,却非常廉洁,病逝时家里竟穷得无钱办丧事。像这样一位极为廉洁的“中央级高干”,按理说应是口碑不错的,但他却偏偏名声欠佳。缘何 ?皆因他只能廉洁自身,却不勤政办事,人们戏称他为“伴食宰相”。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封建社会,人们对那些只廉不勤的官员也是非常鄙视的…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某县有位县委书记为了切实解决令党政领导干部挠头的群众信访问题,不仅每月专门拿出一天时间作为“信访接待日”,而且他还本着“信访无小事”的态度,经常深入基层,及时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被有些人认为是“小事”的问题,对此,有人劝他说,你一个堂堂的县委书记,这不是官大当小了吗?但这位书记却说:“官大当小了比官小当大了好!群众上访不可怕.可怕的是干部对群众的冷漠态度。”  相似文献   

17.
1954年,毛主席会见英国工党领袖、前首相艾德礼时,身穿的是一条屁股上扎满了罗纹补丁、膝盖等处磨得发白的裤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外宾要见我毛泽东,还是要看我穿的啥?”通过毛主席的“补丁裤”,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毛主席在外交接待中一贯保持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务实实效的精神。这也为我们的公务接待定了一个很好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西尧 《奋斗》2005,(10):55-55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有个知县死后对阎王爷表白:自己任期内虽然没什么功劳,但一身清廉,到百姓家连口热水都不喝,只喝凉水。他满以为阎王爷会对他一番夸奖,没想到阎王爷拍案而起:“你为官一任,本该兴利除弊,为百姓办事,如果不贪就是好官,还不如雕个木头知县放在那里,连凉水也不喝,岂不更好!”看罢这则虚拟的故事,再想想你身边的人和事,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凉水官”还是有的。  相似文献   

19.
1935年,张国焘出任红军总政治委员,把廖承志打成反革命清洗出党,由保安人员押解往宁夏等候处决。廖承志穿着灰布军装,头戴被摘除了红星的军帽。被五花大绑着走在路上。突然,几匹快马从他身旁奔驰而过,其中一个人猛地勒马回头看他。廖承志一看原来是周恩来。但是,这位世叔只打量了廖承志一眼,就形同陌人地又纵马而去。廖承志嗟叹世态炎凉。因为他知道张国焘已宣布今晚要枪毙他。不料,当晚张国焘又传召了廖承志,周恩来也在场。张国焘知道周廖两家的情谊,但却佯装不知地问周恩来:“你俩早就认识?”  相似文献   

20.
﹃做人要做正直人当官要当清廉官﹄记合水县原纪委书记杜富前丑万涛1997年12月10日,驱车路过合水县太莪乡。路上,遇见了一位挡车的老人。“去哪儿?”“乡上。我要给杜书记送药去!”老人说,“为帮杜书记治好肾脏病,我按民间单方,给他上山采了些草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