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取证     
那年在起诉部门工作时,办理了一起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案,感触颇深。犯罪嫌疑人蒋某被抓捕归案后,除第一次向公安机关作了简单供述外,再不作任何有罪供述,并大喊冤枉。于是,我带书记员到看守所提审了犯罪嫌疑人蒋某。蒋某一脸的诚惶诚恐。他说:“青天大老爷,你们可要为民作主啊,被害人可不是我殴伤的,他的伤是他自己在打我时不小心摔伤的。”我问他:“你为什么在警方第一次问话时作了一些口供,后来又全部否认了呢?”他似乎有些悲愤,竭力辩解先前的供述是在办案人员的诱供、逼供下作出的,甚至还指天发誓:“说假话天打雷劈,不得好死。”我摆摆手…  相似文献   

2.
拿什么定案     
2006年3月14日,本刊记者来到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采访本案终审法官陈某,对方以“此案已进入申诉,没什么可说”为由,拒绝了采访。从2004年2月至9月,这起离奇的强奸案经历了四次裁判,除一次发回重审外,其余三次的裁判结果均认定被告人有罪,所依据的证据均为被害人的报案与陈述,证人证言和三名被告人曾经作出的有罪供述(均翻供)。在2004年9月23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的刑事裁定书中,法官有一段这样的审查分析:汪某……向公安机关报警称“被人报复”,当公安机关前来询问时,汪某否认了“报复”一说,但不否认被强奸一事。这足以证明被害人对一般…  相似文献   

3.
义愤与理性     
2002年3月,祁军残害“小兰”案一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作为该案的承办人,此案的办理也成为我生命中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3月30日,公安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将犯罪嫌疑人祁军移送我院审查起诉。公安机关认定,犯罪嫌疑人祁军用现场遗留的刀锯插入被害人下体,并用刀锯切割被害人的器官,致被害人重伤,其行为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看完卷宗我发现,关于犯罪的主观故意内容嫌疑人祁军在公安机关并未作过供述,也没有其他证据;关于被害人的残疾等级鉴定及刀锯的检验鉴定也没有附卷,现场勘查笔录中的两块人体组织是何组织,为何人身上所掉仍然…  相似文献   

4.
2012年3月29日,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发生一起特大森林火灾。公安机关在侦破过程中,迅速锁定了一名犯罪嫌疑人,但嫌疑人始终拒不供述。办案检察官运用心理测试手段,终于撬开了犯罪嫌疑人的"铁嘴钢牙",发现其引燃火灾的原因颇为离奇,竟是火烤青蛙。之后,阜蒙县反渎局顺藤摸瓜,追寻火灾背后的线索,先后对副乡长、村党支部书记、治保主任等六人的渎职犯罪行为立案侦查。2013年1月14日,被告人朱颖慧、王剑军、辛兆峰、刘财等六人被法院判决有罪……  相似文献   

5.
正在司法实践中,案件承办人接触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现实中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辩解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但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往往不经太多考虑,直接推定该犯罪嫌疑人就是案件的"实施"者。那么,犯罪嫌疑人有罪供述的真实性到底有多高,是否值得全部信赖?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仅有犯罪嫌疑人供述的,不能认定为有罪,然而在有其他一些证据印证的情况下,如何把握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一是有罪推定的心理。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后都判有罪。久而久之,部分办案人员心中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犯罪嫌疑人必然有罪的思维方式,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往往带着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观点进行审查,具体表现为只愿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证据,不愿收集犯罪嫌疑人无罪的证据;只采信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不愿采信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辩解。  相似文献   

7.
谈刑事诉讼中的口供闫立先王建国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精神看,口供是指犯罪嫌疑人(包括被告人———下同)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就相关案件事实所做的口头答辩。在形式上它不包括书面供述,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为有罪的供述、无罪的辩解、对他人犯罪的检举揭发以及...  相似文献   

8.
“我办案17年,遇见过亲生父亲强奸女儿的案子,但像这样父亲与两个叔叔共同、多次强奸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案子是十分罕见的。”“她给人的感觉是脑子有问题,问她话,她不回答,低着头,眼角往你这儿一瞥,一笑。很多问题,都是由一个叫吴魁元的人代替回答的。”从2004年2月至9月,这起离奇的强奸案经历了四次裁判,除一次发回重审外,其余三次的裁判结果均认定被告人有罪,所依据的证据均为被害人的报案与陈述,证人证言和三名被告人曾经作出的有罪供述(均翻供)。叔叔汪汉良说,自己现在已经不恨汪静了,她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只是被坏人利用。他说,如果申诉…  相似文献   

9.
梁旭红 《法学杂志》2005,7(6):21-23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事诉讼中的核心人物,其向司法机关所作的供述与辩解被法律确定为一种诉讼证据,司法实践中亦称之为口供。由于种种原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在刑事司法中的证据作用出现了与现行法律和立法精神相悖的状况,尤其是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供述为中心的认识错误,导致刑讯逼供、冤假错案屡屡发生。问题的严重性亟需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年初,强奸五人的肖某因强奸罪被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3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在肖某强奸的五被害人中,有一人当时指认的犯罪嫌疑人并不是肖某,而是另一无辜男子;而此无辜男子在被讯问时又言辞闪烁,最后承认是自己强奸了被害人。一边是言之凿凿的被害人和证人,一边是承认自己有罪的犯罪嫌疑人,案件到此似乎已经真相大白。承办此案的检察官又是如何透过复杂离奇的情节,洞察秋毫,阻止了一桩错案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铭山 《法学研究》1982,(1):19-26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口供,就是被告人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就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它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有罪的供述和无罪的辩解两类。对他人的举发往往是同供述和辩解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以供认自己有罪为前提而举发别人(同案人),就是以否认自己有罪为前提而举发别人。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居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其直接处于被追诉状态,人身自由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诉讼结果与其利益攸关,一旦定罪,将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因此,作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法定权利的诉讼主体的供述和辩解变异系数很大,在刑事案件审查起诉阶段如何审查和认定判断其供述和辩解内容的真伪,确定其对涉嫌犯罪事实的证明力的大小,历来是实践中的复杂问题。笔者在此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产生成因以及如何审查判断略陈己见。一、犯罪嫌疑人供述辩解的成因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是十分重要的有罪证据。犯罪嫌疑人供述…  相似文献   

13.
2013年3月1日,我第—次提讯杨某,信心满满。在循规蹈矩地讯问了犯罪嫌疑人的相关基本倩况后,我就单刀直入地讯问起案件的核心事实。出乎我的意料,杨某的第一个回答就推翻了以往在公安部门的所有供述,继而杨某所说的所有供述目的直指一他是无罪的。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种证据,这无疑肯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证据效力。但是,该法第四十六条却又同时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条规定可能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被告人口供的证据效力究竟如何?为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被告人口供的证据效力,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  相似文献   

15.
犯罪嫌疑人你可以沉默了!新闻界为抚顺城区检察院去年8月推出的《主诉检察官办案零口供规则》一片欢呼。那么何为“零口供”呢? “零口供”的释义为:当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时,检察机关对嫌疑人案中的有罪供述暂视为无,而通过审查在案的其他证据,论证其是否涉嫌犯罪。 随之而来的是:检察院在审查批捕案件时,检察人员摘阅案卷材料,可不摘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只摘其无罪、罪轻的辩解。检察讯问中,允许嫌疑人辩解,也允许其沉默。在视其有罪供述为零的前提下,按照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其危害后果如何、犯罪的经  相似文献   

16.
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和无罪辩解是指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就有关案件的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口头或书面陈述,承认自己犯罪、如何犯罪、为什么犯罪的供述为有罪供述;说明自己的行为无罪、罪轻或减轻的陈述为无罪辩解。由于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处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特殊地位,其供述和辩解往往真假难辩,既有对犯罪事实的供述,也有无罪、罪轻、减轻的辩解,还有隐瞒事实、避重就轻、无理抵赖、诬陷他人等不认罪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别,以求对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犯罪行为或犯罪事实进千亍客观的认定和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1案件简介 案例12008年6月30日,宋某(女,54岁,家政临时工)到公安机关报案,称6月25日在犯罪嫌疑人高某(男,40岁)家中做保姆期间被强奸,6月28日回到老家,同其丈夫范某(61岁)发生两次性关系,后向其丈夫告知被强奸的事情,二人于7月1日到公安机关报案。高某对被指控强奸一事予以否定。后提取了宋某、范某、高某3人的血样,同时提取了宋某的阴道分泌物、内裤。  相似文献   

18.
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作为一种证据,在刑事诉讼证据中居于主要地位,重口供,轻其他证据,重视有罪供述。轻视无罪辩解,在司法机关,尤其是侦查部门还有一定的市场。笔者以为,制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无疑是摆在我们司法工作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因素 (一)翻供人的自身因素。 人犯被抓获归案后,慑于侦查机关的强大攻势,开  相似文献   

19.
反贪工作中的讯问,是指反贪干警对贪污贿赂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依照刑事诉讼法,采用言语对话、心理影响的方式,获取犯罪嫌疑人对自身行为有罪供述或无罪辩解的一种侦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往往被视为“有罪之最佳证据” ,如果该供述出自任意 ,则易被当作可靠的证据采用。但是 ,供述即使是合法取得的 ,并且出于任意 ,也有虚假的可能。因此 ,对于未排除的供述 ,其可靠性成为首先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供述的补强规则 ,是适用于供述的一项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