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学界与坊间,一些人爱在鲁迅与胡适之间制造对立,或扬鲁抑胡,或扬胡抑鲁,好像要看到他们捉对儿厮杀,心里才乐。鲁迅与胡适之间是有过分歧,有过不快,但并没有引发尖锐的冲突。查阅两个人的文稿,胡适谈到鲁迅,基本是褒扬,偶有不满,也只是旁敲侧击。鲁迅说到胡适,虽有讥讽之语,但相关文字不多,点到为止,极有分  相似文献   

2.
现在“拥胡抑鲁”很热闹,于是就想,不仅要读鲁迅,读胡适,还应多读点80年来对鲁迅的各种批评,即指出鲁迅的优缺点,评论他的好坏。近日读的是曾聚仁先生的《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尽管鲁迅先生在世时与曾多有书信往来(1981年版《鲁迅全集》有致曹聚仁的信22封),关系显得较亲近,可据我看来,曹先生这篇文章写得还是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事业战斗的一生。到了晚年,他已是积劳成疾,重病缠身。一次,医生检查后警告他,X光透视右肺空洞很多,左肺也不少、当“静静地躺着,长期休养。”鲁迅却坦然地都:“我一生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做事、不看书,我一天也活不下去。”医生坚持非休养不可,鲁迅则向医生提出“严正声明”:“我  相似文献   

4.
朱健 《同舟共进》2011,(12):22-22
“不可以有成见”,是著名学者顾颉刚的一条重要的读书心得。他说,“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这里先生是从做学问的角度讲的,其实无论一般人员还是专业工作者或者党员干部读书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5.
王敬 《两岸关系》2003,(6):66-67
王财贵教授指出,胡适、鲁迅、徐志摩等白话文名家,都是从三、五岁起就浸润于古文之中,且古人有云“童蒙养正”,而养正之方以读经最简易可行,既可提升儿童的语文能力,更可陶冶性情,涵养文化襟怀……  相似文献   

6.
当年,孙中山倡导“知难行易”,意为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想到了就能做到。后来,学者胡适对此颇不认同,就写了一篇《知难,行亦不易》的文章商榷。文中很巧妙地用孙中山曾干过的“医生”行当来说明“知固是难,行也不易”--“医学是最难的事,人命所关,故西洋的医科大学毕业年限比别科都长二年以上。但读了许多生理学,解剖学,化学,微菌学,药学……还算不得医生。医学一面是学,一面又是术,一面是知,一面又是行。一切书本的学问都要能用在临床的经验上;只有从临床的经验上得来的学问与技术方才算是真正的知识。一个医生的造成,全靠知行的合一,即行即知,即知即行,越行越知,越知越行的工巧精妙。熟读了六七年的书,拿着羊皮纸的文凭,而不能诊断,不能施手术,不能疗治,才知道知固然难,行也大不易也!”  相似文献   

7.
今天读书已蔚然成为一种风尚。大家不仅谈书论书,而且也都在做着相关的读书节目。我属于好读书的那种人,但却常常“不求甚解”。读书读到“甚解”,我以为那是学问家研究者的事,以读书自娱,我觉得还是“浅尝辄止”的好,消遣的目的才能达到。不过我还是爱看“读书节目”,爱浏览“读书指南”之类,它可以帮我在最短时间里了解书的市场和书界的行情。人的一生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也不可能全知道世上都出了些什么样的书,以有限的时间而读所要读的书,惟有通过“读书节目”和“读书指南”,才不失为想读书而又有好书读的终南捷径。一般来说,读书人被…  相似文献   

8.
6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来华访问,会见了鲁迅先生。他问鲁迅:“陈建功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鲁迅回答:“不知道。”客人感到非常奇怪地说:“陈先生在日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数学博士,为什么在中国却没人知道呢?”鲁迅说:“蒋介石政府不重视科学,也不关心科学家。”  相似文献   

9.
鲁迅长孙周令飞申请“鲁迅酒”商标被驳回,理由是“鲁迅先生是一代大家。把他的名字作为商标用在商业活动中是不合适的”。周令飞难以接受,表示要诉诸法律。哪知,他的这个口风一出,便有一位法学教授著文,阐释“鲁迅酒”商标被驳回的理所当然,其理由是:“鲁迅太特殊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属于全民族、全人类的。”随即,一群又一群的鲁迅崇拜者自发组成了啦啦队,为此论擂鼓摇旗。  相似文献   

10.
当了大半辈子教书匠 ,对传道授业解惑小有所悟。传道以深入浅出者为最佳 ,如果打分的话 ,评优当之无愧。深入深出者次之。师者学问高深 ,若难使弟子心领神会 ,以艰深晦涩出之 ,画龙点不到睛上 ,得一个良恐怕不算苛刻。浅入浅出者则是庸师 ,半瓶子醋不可能教出高徒 ,评中有愧 ,只能凑合及格。授业最忌浅入深出 ,为师不学无术 ,却故弄玄虚 ,煞是误人子弟 ,绝对为差 ,为劣 ,极恶。由此想到“做”学问。王国维、鲁迅、胡适、钱钟书这些大师的学问与其说是“做” ,不如说是“流” ,水到渠成 ,汨汨流出的学问灼灼、熠熠 ,是灿烂的文化结晶———这…  相似文献   

11.
李立 《台声》2006,(11):84-85
近年来,台湾民间社团兴起“读经热”,许多小学生也积极参与“读经运动”,咏诵古文典籍已蔚然成风。据了解,目前加入读经行列的儿童已逾百万人。台湾的许多教师都认为读经有助孩子的人格发展、性情陶冶。台湾读经推广中心——“华山书院”创办于1994年,主持人是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王教授指出,胡适、鲁迅、徐志摩等白话文名家,都是从3、5岁起就浸润于古文之中,且古人有云“童蒙养正”,而养正之方以读经最简易可行,既可提升儿童的语文能力,更可陶冶性情,涵养文化襟怀。王教授说,根据教育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在13岁以前,是学习文章的…  相似文献   

12.
孙静 《现代领导》2007,(11):22-23
明朝的王恕说过:“人之才性不同.有优于学问而劣于政事者.亦有长于政事而短于学问者;亦有有学问而不能提调学校者.有寡学问而能提调学校者。事无全才,故人之于事,有能,有不能。”(《王端毅公奏议》)说的就是“用当其才”.古人对此的见解和实践.散见于各史料,正如屈原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人的知识和才能由于天赋、实践地位的不同和人一生所能有的精力和时间的限制,只能“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3.
2009年8月18日《辽宁日报》刊登张小龙的文章,继多家地方语文课本连年删减鲁迅作品篇目后,最权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开始对鲁迅“下手”了,新版语文教材,(《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悄然消失,沈从文、梁实秋、金庸等人的文章“取而代之”。“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这是鲁迅对果戈理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其自身情怀。当中国日渐富强,当国人早已奋争,鲁迅的作品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匕酋投枪”功能,变得“无足轻重”,实乃幸事。“落选”语文教材,鲁迅当笑。但究思鲁迅作品遭冷眼的真实原因,我们却笑不出来。  相似文献   

14.
说“眼色”     
<正> 读鲁迅先生的诗文,真是解渴止痛。就拿眼光来说吧,先后所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就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白眼看鸡虫”之类。而对于那些损人牙眼不地道的人,先生更是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甚至连眼珠也不转过去。”这种眼色可算是一种高境界了,不屑一顾,懒得一看,连眼光也吝啬,是真的气慨,真的风骨。  相似文献   

15.
唐弢同志在《思想战线》1981年第4期上发表的《鲁迅和周木斋——四十多年前文坛上的一桩公案》,公正地评价了周木斋以及他和鲁迅的关系,批评了那种硬把周木斋打成“反动文人”的不符事实的臆造,读罢令人有舒一口气的快感。诚然,鲁迅与周木斋之间有过笔墨交锋,鲁迅对他有过批评,这是事实。而且,周木斋文中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挖苦鲁迅“不失为中国金钢钻招牌的文人”的说法,也是不对的。但是,鲁迅和周木斋本人在生前怎么会预料到,就因为这么一点“笔墨官司”,竟会使一个进步的贫困一生的知识分子成了一个“反动文人”的呢? 这样随随便便可以断人以莫大罪名而不  相似文献   

16.
鲁迅有句话常被引用:“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读到这句话被改编成“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路’时,不得不赞叹改编者真是“太有才了”。  相似文献   

17.
何谓“大学”郭汾阳过去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年必读书目”,今天又在一些高校实行了。抛开鲁迅、胡适、梁启超他们争议的“语境”,在今天不仅仅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汲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对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当下世界“机器人”与“人机器”的交替运作品,...  相似文献   

18.
《英雄》是一面镜子 人们常常叹息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诞生不了英雄也不需要英雄的时代。“时势造英雄”,既然没有生产英雄的土壤,哪怕是雄心勃勃的人也就有了理由自我安慰:我虽然不是英雄,但这不是我的错。更有一些人不但不为做不成英雄而遗憾,反而以英雄为可悲,以崇高为可笑:“我是流氓,我怕谁?”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人们都做不成英雄,或者根本就不愿当英雄,可是几乎每个人在潜意识里又都埋藏着一种“英雄崇拜情结”。或许正是因为我们都不是英雄,因而英雄更显得高大而神秘,更富吸引力与震撼性,正所谓“距离就是美”。  相似文献   

19.
正在这个社会,名流往往格外受人关注,比如鲁迅,我们一方面很想知道他的一生真正喜欢的那些人是谁,为何喜欢;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了解他厌恶的那些人是谁,为什么厌恶。鲁迅一生与之决裂的人不少,陈源、顾颉刚、胡适、钱玄同、梁实秋、林语堂都在其列。在这里,我们只说说他与林语堂的关系。大家知道鲁迅与林语堂是当面吵过架的,他们明显的冲突一共  相似文献   

20.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