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电信诈骗犯罪明显不同于普通诈骗犯罪,电信诈骗犯罪管辖应以被害入损失财产地管辖为主;在电信诈骗共同实行犯的刑事责任方面,应区分平行式和渐进式两类行为模式;在电信诈骗证据审查方面要对实行犯和帮助犯的审查各有侧重,对实行犯要重点审查客观方面,对帮助犯要重点审查主观方面.  相似文献   

2.
肖建华  黄伟东 《政法学刊》2009,26(4):97-100
虚假信息诈骗的形式多样,主要分为网络诈骗、短信诈骗和电话诈骗三种类型。虚假信息诈骗的特点包括团伙高组织性,高隐蔽性;犯罪成本低,作案方便;犯罪方式跨地区,跨省;犯罪危害巨大。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出现高发,多发态势;诈骗团伙民展趋于专业化,低龄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范围扩大化。  相似文献   

3.
万慧  孟耀军 《法制与社会》2011,(29):118-119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使用已经全面普及,人们对手机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纠纷,如短信诈骗、侵犯人格权、离婚及强奸等。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型证明材料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案件受理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而对短信的证据属性认定以及证据种类界定的能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手机短信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的诈骗形式,具有隐蔽性强,影响范围广,手段多样等特点,并且治理难度大,已经严重危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本文将对短信诈骗案件频繁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以期达到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回流”案件存在客观证据均在境外、犯罪嫌疑人辩解难以推翻的现实困境,可通过调取犯罪嫌疑人出入境轨迹记录、手机境外WiFi记录、资金交易记录等数据,建立数据信息关联证据模型,夯实客观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针对诈骗团伙持续“回流”情形,可以首案为切入口,明确犯罪团伙组织架构、诈骗手段,引导公安机关及时收集固定其他涉案人员犯罪证据,依法追诉团伙成员。针对被害人难以找寻的困境,引导侦查机关利用大数据信息库检索报案信息,详细甄别案件关联信息确定被害人,全面认定涉案被害人,同时关注对案件关联事实审查,依法全链条打击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6.
杨慧 《法制与社会》2014,(16):75-76
短信诈骗是一种新型的诈骗行为,其犯罪形态成为实践中认定的难点,本文试图对利用手机群发诈骗短信骗取款项,因逃避侦查丢弃银行卡而未实际取出的案件进行分析,认为行为人为了逃避侦查丢弃银行卡后,并未实际取得卡内款项的只能认定为未遂。  相似文献   

7.
【裁判要旨】在无法找到债务人的情况下,债权人向债务人的手机发送短信主张权利,此类手机短信需经司法审查,达到证据的三性要求,方能作为诉讼证据使用。根据法律规定,手机短信采发送主义,如果被告否认收到短信,收到但没看短信或者由于网络、手机故障等原因而确未收到短信的,均不影响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相似文献   

8.
崔国栋 《法制与社会》2010,(18):189-190
由于犯罪手段的隐蔽性和便利性,近年来,利用手机、网络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实施诈骗的现象日益突出。检察机关针对网络诈骗作案特点,积极应对,加大对此类案件的查处力度。本文针对利用手机进行诈骗犯罪的新特征,种类,犯罪构成,完成形态及危害结果等方面立足于刑法学的立场提出了相关见解,以期有利于刑法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9.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综合认定”犯罪数额并不是放弃印证、允许证明责任转移,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分析都应将其理解为,在坚持法定证明标准的基础上对印证模式进行优化与细化。对司法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剖析,发现在认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数额时存在因机械印证导致就低认定犯罪数额,抽样取证和审计报告等证据运用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总结典型案例中通过间接证据相互印证确定犯罪数额的裁判规则,减少对言词证据的依赖;明确抽样取证、部分大数据分析报告、审计报告的辅助证据地位,从法律和专业技术两个层面强化审查;在优化印证、加强推理的同时,加强裁判文书说理,理顺裁判文书说理的行文逻辑。  相似文献   

10.
聂晓方 《法制与社会》2013,(15):80-81,83
近些年来,手机短信诈骗的案件开始由最初沿海地区扩展到全国各地,从某方面暴露出我国法律在相关规定和执行上的缺失。尽管公安机关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但是其犯罪形式却更加多样,犯罪手段也越来越高明,犯罪数量居高不下,社会危害程度更加严重。本文针对短信诈骗的鲜明个性特点,剖析我国制度漏洞和管理缺位的原因,并从完善法律、强化司法机关职能等方面寻求减少和预防短信诈骗犯罪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胡常龙 《河北法学》2005,23(7):10-12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元素,对于金融诈骗犯罪也不例外。但由于金融诈骗犯罪具有专业性强、票证种类多、犯罪隐蔽性强等自身特殊性和复杂性,金融诈骗犯罪在证据方面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犯罪的一些独特内容和司法表现,并且直接影响到对金融诈骗罪的司法认定和准确打击。因此,在重视对金融诈骗罪实体问题研究的同时,高度重视对金融诈骗犯罪证据问题的理论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金融诈骗犯罪的证据特殊性分析由于金融诈骗罪大多是发生在金融活动过程中或者与金融行为有关,犯罪领域的独特…  相似文献   

12.
第一篇"馅饼"背后是陷阱 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手机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诈骗的犯罪 活动日益猖獗,犯罪手段已发展到直接利用手机拨打固定电话, 利用电脑登录公信度较高的网站,利用移动通讯短信群发技术 发送"六合彩特码、""手机中奖"、"电话中奖"等虚假信息,骗取 手机和固定电话用户钱财。日前,福建泉州警方打掉了一个专门 利用手机拨打固定电话骗钱的家族式犯罪团伙。记者在泉州市 公安局看守所见到了此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龚坤清,他向记者 讲述了行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2005年福建省共受理虚假信息诈骗案件9640起,犯罪造成损失3893万余元。其中尤以台湾籍和福建安溪籍人员为主体的团伙犯罪突出。虚假信息诈骗作案方式利用手机虚假银联短信诈骗犯罪分子假冒银联公司群发手机短信息给银行卡用户,称用户银行卡有消费记录要求确认,如果用户回电,则谎称该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要求用户到银行 ATM 更改数据信息,实际上是将受害者卡内现金转到犯罪分子的账户上,随后迅速提取赃款。这种作案方式采取“覆盖轰炸”式群发短信,使某  相似文献   

14.
证据问题是诈骗案件存疑不起诉的核心原因,该类案件办理过程存在五个方面的证据问题,分别是取证不及时、取证程序不合法、非法占有目的方面证据不足、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不明确、忽视对外围证据的调取,针对以上五方面原因,可以从取证工作的时效性、合法性、全面性、以及注重审查犯罪主观方面、审查刑事违法性,厘清刑民交织界限等方面入手解决此类案件的证据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案例启示:短信诈骗型犯罪既未遂标准的确立需要综合考量。一方面应明确传统诈骗罪既未遂的界分标准,另一方面要明晰短信诈骗犯罪的具体行为过程以及基本构造,只有当行为人通过短信欺诈行为现实支配或取得被骗财物后,短信诈骗犯罪才能达到既遂。[基本案情]张某系A市无业游民,在一次赌博输钱后便产生了通过诈骗他人钱财而筹集赌资的想法,并通过不法途径购得一台手机短信群发器。2013年7月5日张某在其居住的出租屋内利用该手机短信群  相似文献   

16.
刘练 《法制与社会》2011,(32):71-72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骗婚"现象,犯罪分子手段形式多样,设计精心,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有别于传统的婚姻诈骗犯罪。特别是某些作案手段比较隐蔽的犯罪,更要认真分析其犯罪的主客观方面,要注意区分是不道德婚姻还是婚姻诈骗犯罪。本文通过对一个真实案例分别从犯意产生的时间、客观行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行为人罪与非罪以及与相关罪名的区别,务必做到不纵不枉,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案例启示:通常用语所称的"诈骗"不一定就是刑法意义上的诈骗罪。短信诈骗、电话诈骗是新近社会关注较多的犯罪类型。关注民生,及时打击涉及面广、危害大的涉众犯罪成为当下各地司法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抓手之一。查办此类案件过程中,应警惕普通用语先入为主的误导以致定性偏差,严格根据法律和事实,务求准确认定、罪当其罚。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数量日益增长。因该类犯罪的特殊性,案件办理中如何锁定犯罪嫌疑人成为突出问题。当前对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电子证据的取证、审查的研究探讨已达白热化,但办案实践中对确定案件嫌疑人等证据链的实质性审查还停留于办理传统刑事案件的固有思维。在现有条件下高效、客观办理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不仅需要立足于新的证据模式,更需要在新证据类型下探究新的审查模式,才能做到不偏不倚、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9.
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犯罪的侦查取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铼  雍晓明 《政法学刊》2010,27(1):79-83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网络诈骗犯罪亦日趋严重。网络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虚拟性等特点使网络诈骗犯罪的证据更加复杂多变、网络诈骗犯罪的取证更加困难。面对诸多严峻的取证难的现状,在分析其原因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网络诈骗犯罪取证难的办法和建议,以期突破网络诈骗案件取证的难题,从而有效地遏制网络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20.
郭烁 《法学论坛》2023,(4):84-93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虽然连续数年的犯罪治理有一定成效,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强隐蔽化、高组织化的特点愈发凸显,实践中也存在着包括指定管辖适用失衡、证据适用不当、涉案财物处置无序等在内的程序性困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适时出台回应了实践需求,立法重心从打击惩治犯罪转向同预防犯罪并重,为解决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程序性困境提供了原则性规定。本文重点研讨限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指定管辖并建立检察机关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该类型案件的证据规则,以及构建具备诉讼形态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