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邻家尽相识     
赵丽宏 《民主》2013,(4):62-64
杜甫虽然有时自比陶潜,但他在草堂过的并非隐士生活。尽管地处偏僻,杜甫还是结识了周围的邻居,并和他们和睦友好地相处。在草堂诗篇中,可以读到不少和邻居有关的篇章。写到和邻居交往,杜甫的笔下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欣喜和温情。五律《寒食》,是杜甫在草堂安家后不久写的一首诗,寒食,即清明,是初春时节,杜甫在诗中写到了他的邻居们:  相似文献   

2.
江村事事幽     
赵丽宏 《民主》2013,(3):62-64
今天的杜甫草堂,根据杜甫的诗意,尽力在恢复他当年曾生活过的痕迹。柴门,曲径,竹林,松林,桃圃,草堂。这大概还属于形似,当年的景象,当年的风物在杜甫心里撩动的涟漪,只能从他的诗中来寻找了。杜甫一生作诗,大多悲天悯人,凄怆忧愤,即便风花雪月,也蕴含悲苦情怀。  相似文献   

3.
我羡慕他们     
编辑同志: 我爱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尤其爱读政工人员的“酸甜苦辣”专栏。因为毕竟是同行,他们的遭遇和境况总会对我有所启发,有所帮助。但很多时候,我却只能羡慕他们——尽管他们曾经“苦”过“酸”过“辣”过,但更多的还是“甜”,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有意义,从工作中得到了充实、教益和发展的机遇。可是我总的体验却似乎只有苦恼。 九一年我从一所名牌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分配进了工厂。当时自己不太情愿,别人也觉得可惜,但既成事实,也只能安下心来,认  相似文献   

4.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在成都“杜甫草堂”,为杜甫写的凭吊对联.尽管郭沫若写的扬李抑杜的《李白与杜甫》,倍受诟病,但这幅楹联却非常中肯,对杜甫的人品与文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忧愤深广,沉郁凝重,深深地印在了后代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5.
故乡的月亮     
李普 《瞭望》1996,(34)
“月是故乡明”,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这句诗看起来不合事实不科学,没道理。万里同此月华,哪有什么明不明的呢?但是千多年来她引起过多少人的共鸣啊。人们带着各自实实在在的经历、体验和认识,觉得这一真情的抒发无悖于常理,而且正好说到自己心里去了。  相似文献   

6.
《各界》2012,(2)
杜甫(712年-770年)宇子美一,原籍襄阳,生于河南琉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著有《杜工部集》。  相似文献   

7.
《各界》2010,(5):F0003-F0003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相似文献   

8.
心声曜千秋     
赵丽宏 《民主》2013,(7):62-64
草堂生活的安宁,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难得的良好环境。杜甫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诗人,他总是在寻思着如何让自己的诗歌有新的突破。在草堂,他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新作精心构思,咬文嚼字。一天,杜甫走出草堂,看到门前的浣花溪春潮涌动,水面虽不阔大,水势却汹涌激荡,这使他联想起写诗之道,遂作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相似文献   

9.
孔令环 《学理论》2010,(18):184-185
余光中是当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对杜甫的诗歌和人品都极其推崇。他的诗歌中多处引用、化用杜甫诗句,长诗《湘逝——杜甫殁前舟中独白》以一位诗人之心潜心听取另一位伟大诗人的暮年心声,扫描杜甫一生的遭际,为杜甫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写意画,表现出杜甫对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定浩 《党政论坛》2012,(20):27-27
哈罗德·布鲁姆在《读诗的艺术》里讲,“所有伟大的诗歌都要求我们被它占有。在记忆中拥有是开始,扩展我们的意识是目的”。如果要我挑选几首伟大的中文诗,《春江花月夜》一定在其中,这首诗里的不少句子都被后人引滥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自己读过这首诗。闻一多称赞这首诗是“诗中的诗,  相似文献   

11.
天地留旧宅     
赵丽宏 《民主》2013,(11):61-64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成为一座空宅。然而人人都知道这里住过一位大诗人,而且草堂宅园的设计风雅别致,周围的景色如画,仍是很多人心中的神往之地。杜甫离蜀第二年,崔宁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到任后,纳任氏为妾,而这位任氏,本是家住浣花溪畔的民家女子,也算是杜甫草堂的邻居。任氏以前也许曾到过杜甫草堂,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当上了节度使夫人后,她设法将草堂据为自己的宅邸,并在里面大兴土木,整修扩建,  相似文献   

12.
近来,莫斯科电台和《真理报》的反华语言中,又增添了一件新货色,叫做:“向自己昔日的盟国开战”。 这种语言虽然比较新颖。它描绘的凶相也确实可憎,但可惜这只能是莫斯科掌权者的自画像。因为只有莫斯科和河内掌权者们的尊容才同这幅图像极为相似。 在当今之世,背信弃义,翻脸不认人,对自己昨日和今日的盟国实行军事侵略和占领的,究竟是哪一个?这宗公案,历史有据可查,罪证赫赫在目,全球共睹。决不是几句戈培尔式的谎言所遮掩得了的。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曾就潘晓文章《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开展了一场青年人生观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青年在讨论中提出“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按照人的本性来说,自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进而得出了“人都是自私的”,只能“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消极结论。这些话出自青年之口,出自未来国家主人之口,引起了一些人对当代青年和民族前途的忧虑,个别同志甚至私下里发出了“世风日下,国将不国”,“青年思想复杂”、“垮掉的一代”的感叹。  相似文献   

14.
“明白人”     
宏图 《瞭望》1990,(34)
《文汇月刊》今年第六期,刊载《作家书简》(特辑),收俞平伯、巴金、胡风、柯灵等诸位老作家书信,弥足珍贵。其中,沙汀先生《致高缨》附笔云: “还有,你希望我再写一、两中篇,盛意可感,可惜我已经84了!精力过差,作为一个小说作者,《红石滩》将是我最后之作。”  相似文献   

15.
《各界》2010,(7):F0003-F0003
杜甫(712-770)宇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他结合自己坎坷政治生涯和漫长的教育实践,创建了以社会政治稳定为目标,以协调人际关系为手段,以道德人格教育提高从政者素质为突破口的学说体系,其实是一种非常完善的协调学说,为儒家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儒家学说创始人。他为了实现自己改造社会的政治理论,运用自己的学术思想,经过六年多时间,他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世叫做“六经”,或“六艺”。可见,孔子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文献整理家,为传承古代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乐》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佚亡,实际只留下“五经”,但从《论语》等书籍中关于孔子对音乐理论和实践的一些论述,仍然可以看  相似文献   

17.
谈小康     
近日学习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更觉得“小康”一词,我在《诗经》里曾吟咏过,而在《左传》里孔子又曾引用过。《诗经·民劳》全诗五章,每章十句。第一章中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这首诗开头四句说百姓辛劳,可让他们稍稍安康,惠及中原各国,安定四方。中间四句说不要放过小错,以防止无良者的大恶;寇乱残暴必须制止,因为他们不曾畏法度。末二句言,怀柔远者,安宁近者,中原乃华夏的根本,稳定周王很重要。《毛诗》注疏言这首诗作于西周厉王时(公元前878—前842),“厉王虐,民不堪命”。  相似文献   

18.
宋洪 《瞭望》1991,(40)
看一些古代诗歌的注释本,发现有的注释者往往凭自己的理解加以笺注,并不介绍不同的理解。这就造成了不同的注释本颇有相径庭之处的现象,使读者莫知所从。 手头恰恰有一个这方面的例子,是晚唐诗人温庭筠的诗《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零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相似文献   

19.
《论语》的内容广泛涉及和引用到《诗》、《书》、《易》、《仪礼》、《春秋》等文献,为其理论的建构和思想的表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儒家思想中的《诗》教与德行修养、引《诗》与思维表达、品《诗》与处世态度这三个方面,对其中涉及《诗经》的内容展开探析,可以对《论语》引《诗经》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意义进行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20.
草堂初建成     
赵丽宏 《民主》2013,(2):62-64
浣花溪畔的一亩荒地,成了杜甫的宅园。草堂的设计者,应该是杜甫自己。有草堂古寺的样本,也有诗人一路见识的各种草屋,杜甫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住所。草堂,绝非豪宅,是最朴素的住房,柴门竹篱,泥墙木梁,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