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去了,他来了,争执不下,到底还是他来了。他见面第一句话是:“车太挤了!”我呆住了。我要采访他,他却一定不要我去,非要自己来,他知道我的腿不好,怕我受不了这样的挤。可我没想到他是侍公共汽车来。在今天的北京,一个乡村干部,一个中学校长,都有不叫“专车”的专车,而他,这个中国最高层次的学衔拥有者——中科院院士,却“出无车”,甚至连个“面的”都  相似文献   

2.
可贵的放下     
最近从一份杂志上读到这么一条消息:中科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激光专家马祖光,按他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水平,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是名正言顺,理所当然的。但1997年学校推荐时,他不让上报;1999年第二次推荐时,他居然写信给中科院说自己“不够条件”,要求退回材料;2001年第三次推荐,校党委书记专门做他的思想工作,他才“听从党的安排”签字上报。马祖光带学生做实验,指导学生写论文,却不让署自己的名字,实在拗不过了,也只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他说不能与学生争成果。学校分房子给他,他拒绝了。他说:“给我是锦上添花,给别人是雪中送炭。”他出席国…  相似文献   

3.
贾兰坡,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因发现三个“北京人”头骨而饮誉世界。他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院士。在悠长的岁月中,一点点地挖掘着历史遥远的馈赠。前不久,在毗邻北京西苑饭店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我拜见了贾兰坡先生。一头银发、步履瞒珊的贾老已经引岁了,他指着客厅里挂满的老照片对我说:“这些都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尽管他们多已不在人世了,却常常勾起我对他们的思念。”选择了跟石头、骨头打交道1908年,贾兰坡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的邢家坞,幼年时念过几年私塾,13岁时躲战乱进了北京,后被送进汇文学校。高…  相似文献   

4.
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中科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我国的激光专家马祖光,按他的造诣和学术水平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但1997年,学校推荐时,他不让上报,1999年第二次推荐,他给中科院写信说“不够条件”,要求退回材料;2001年,第三次推荐,是在校党委书记做了工作,听从“党的安排”才签字同意上报的。马祖光将自己的实验成果,指导学生写成论文,不让署上自己的名字,最后拗不过只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他说不能与学生争成果,“在学术上不能做奸商”。他家一套沙发用了20年。学校给分房子,马祖光拒绝了。他说:“给我是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5.
2009年12月2日下午,中国几大网站几乎同时“爆出”了新当选院士的新闻。在48位工程院院士名单中,人们果然发现了民革青岛市委主委、“海归”博士麦康森教授的名字。他不仅是这次山东省唯一入选的院士,而且还是一位从民革党员中成长的院士。此时,一个由来已久的“传闻”也终于有了答案。  相似文献   

6.
曹素华 《政策》2002,(5):54-55
采访崔岜院士很难,难的是他再三推脱:“不要宣传我”,理由是:“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其实,他所做的这些事,都是极不平凡的;他负责研制的新的合金钢有二种已纳入国家标准。近20年里,他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3项;其成果在国防  相似文献   

7.
从每一期《民主与科学》杂志上,我都能感受到刊物的思路和创新精神。2003年第一期“读者评刊”活动刚结束,刊物从封面设计到内容都有新的变化,可喜可贺!以第一期为例,我讲几点看法: 一、“院士心语”这个栏目开设得很好。九三学社有150位两院院士,这是很宝贵的资源。分期编发“院士心语”,对广大社内外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极有好处。我希望:①每一期“院士心语”能否集中在一个闪光点上为好,比如九三院士如何看待名声,如何对待金钱,如何读书,等等。除了“院士心语”外,间或可以穿插院士的一  相似文献   

8.
老骥伏枥 情在中国──记数学大师陈省身张瑾君1996年6月,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沃尔夫奖获得者、当代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以首批外籍院士的身份应邀出席了本次大会。在欢迎仪式上,陈省身作了精彩演讲。他说,“我很感谢大家投我一票。回国一看,我发...  相似文献   

9.
亦炎  黄赟 《今日上海》2010,(2):52-53
在广元公寓通往上海交通大学浩然科技大厦的路上,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一位步伐矫健的老先生,他就是耄耋老人,中科院院士杨槱。“我每天都要到办公室看看书,写写东西,这样感觉生活很充实。”杨槱这样说道。年近九十的杨槱回顾以往的工作生活,他的信条是:到需要我的地方去。他讲述了关于他名字的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和王淀佐院士接触,脑海里就清晰地现出“乡情”二字,这乡情,是那么真挚,那么深情。与他接触愈多,“乡情”就愈显浓烈。   王淀佐院士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他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了,第一次看到他,还是 1998年 6月 27日的事。这一天,湖南省院士联谊会在九所大会  相似文献   

11.
冬季的一天,记者在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一间幽静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我国火箭推进剂专家李俊贤院士。已72岁高龄的李俊贤给人的印象仍是精神矍铄、精力旺盛。在他的履历表上,记者看到李俊贤院士那非同寻常的荣誉: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每次在电视上看到我国卫星发射转播,我总也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和自豪!”李俊贤动情地说。李俊贤是我国火箭推进剂研制方面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12.
既然当选为院士 ,总算学业有成了。回想起来 ,也有一些经验教训 ,简述如下 :1、怎样才是事业有成 ?要谈“成功之路” ,首先要解决“怎样才算成功 ?”这个问题。我思考再三 ,认为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较好地完成了有关方面交给我的任务 ,得到大家的赞誉 ,也可以说“你、我、他”三方都满意 ,就算成功吧 !有人认为得到什么奖项、荣誉和地位才是成功的具体体现。我则感到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主观上想得到 ,实际上却很渺茫。一个人是要有理想的 ,但还是要讲实际。人的能力有大小 ,才智有高低 ,追求什么目标 ,要量力而为。做一件事 ,只有…  相似文献   

13.
<正> 我认识一位画家,在3年之前,他就被检查出患有一种绝症。然而。他并没有为此而倒下,却异常坦然地接受医生的治疗;并且每天,他都坚持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和作画。这3年来,他已经举办过十几次个人画展,获得过好多大奖。既是在平时,他的脸上也总是挂着开心的微笑。那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惊羡地问他:“你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开心呢?”听了,他却微笑着反问我道:“我为什么要不开心呢?”尔后,他就给我讲了他儿时经历过的一件事情:他在读中学的时候,仍非常淘气。有一次,他因为连续几天旷课,放学校给予  相似文献   

14.
王永志简介辽宁昌图人,1932年11月出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04年2月2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永志,荣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他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奖励证书和500万元奖金时,人民大会堂内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面对祖国和人民给予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年过七旬、操着浓重东北口音的王永志说:“这是全体航天人的荣誉,我是代表他们来领这个奖的。”选择“我的家在农村,当时家里很穷,学校离家有8里路,赶上下雨时,我的老师刘汉甲先生就让我住在他…  相似文献   

15.
贵 刊2005年第1期发表了对邹承鲁院士的访谈文章《纵谈我国科技规划、科技体制与科学家》 ,我读后有几点意见 ,供参考。首先要指出的是 ,该文主题是谈“科技规划”、“科技体制” ,而非“科学规划”、“科学体制” ,正文有很多小节 ,我细致阅读后将一些不同看法一一列出如下 :关于“科技规划问题”一节 ,文中称 ,“在制定规划时 ,务必充分认识科学的特性” ,但文中并没有提科技的特性 ,科学与技术毕竟是不同的。关于“科技体制问题”一节 ,我赞同邹院士的看法 ,即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人治” ,同时我认为 ,懂科学的人不一定懂技…  相似文献   

16.
“我真的很爱她,是她抛弃了我。” 一位曾经优秀的小学校长,残忍地将他的婚外情人杀死后,在他的悔过书中这样写道。然而他陷入的不过是一场他自己设计的虚假的婚外情,他却浪漫地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当别有企图的情人对他失望要离他而去时,他变成了恶魔;演绎了一场“真爱”悲剧。 2003年8月,这位优秀校长被玉林市中级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涉足商海,虚荣校长硬充大款李想1969年出生于广西玉林。1989年,年  相似文献   

17.
么辰 《北京观察》2021,(12):76-79
"华罗庚"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或许对于一般人来说,他指的是一位传奇数学家,是那位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88位古今数学伟人之一的天才,是曾经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更是认为:"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三个字却有着一份真真切切的重量和温度.我从小就经常听家里人说起他,记忆中的华罗庚好像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走下了数学大师的神坛,成为一位与我缘悭一面的亲人.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当年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却在去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一事,谈了自己的看法。 袁隆平为世界水稻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票数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去年却以全票当选筛选条件更为严格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议论。  相似文献   

19.
张磊 《群众》2024,(2):62-63
<正>王希季,1921年7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创造性地把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曾荣立航天部一等功,是目前我国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他是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师、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为开拓和发展中国空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人如其歌,当年,他凭一曲《小芳》一炮打响,却又在如日中天之时淡出歌坛,一沉三年。如今,他唱着突破与激情卷土重来…… 他是李春波。他说:“音乐,是我的‘毒品’,戒不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