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道德远离生活、脱离学生的实际。本研究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了解小学生日常道德生活现状,进而为德育新课程的实施和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生活提供必要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原则: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原则就是道德教育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坚持主体性原则是道德教育过程和规律的必然要求 ,然而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偏离了主体性原则 ,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迷和失效。坚持主体性原则 ,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要做到 :逻辑起点和主线———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 ,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 ;现实途径———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氛围保证———用交往重建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脱离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是目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从教育中的各个方面以至各级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道德教育引向何方?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形式上、理想上脱离现实生活的剖析,提出通过生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教师的引导、设计等以充分发挥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理想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的,然而现实的道德教育却使得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隔离。要发挥道德教育的潜能就必须实现科学世界的道德言说与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使道德个体成就一种可能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辽宁省青少年道德内化现状总体较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分析认为导致道德内化不足的原因在于:学校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与统一性;社会舆论宣传干扰道德内化深入;道德教育形式僵化脱离现实生活。由此.应切实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保持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导向职能,建立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体系;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加强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6.
当前,道德教育中出现的言行脱节、表里不一的现象并不鲜见,“知”与“行”之间出现明显落差。审视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其过程中的确存在对道德本质的认识误区,对道德教育的实效产生了一些不科影响。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导致道德理论与道德实际相脱节;道德教育诉诸于外在的道德强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表里不一;对道德行为的反馈过于依赖奖励,导致学生的道德动机错位;道德榜样的评比趋于功利化,导致道德虚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就是传授生命知识、优化生命关系和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这是直面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反思我们道德教育的需要;加强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需要构建整体性德育体系并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理想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的,然而现实的道德教育却使得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隔离。要发挥道德教育的潜能就必须实现科学世界的道德言说与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使道德个体成就一种可能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挑战。那种道德教育就是对人的意志和行为进行限制和防范的认识和做法在实践中遭到质疑。培育道德教育的主体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关键。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把学生作为道德教育主体就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启迪、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话道德教育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强调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施理念为走向“发展人”的目的观、“回归生活”的课程观、“我一你”的师生观以及营造自由交流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