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周晶  梁小洁 《法制与社会》2012,(30):179-180,185
现如今的高校生活中,无信仰、信仰模糊、多元化信仰共存等状态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引导和规范下,我国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本文浅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提倡思想教育者对于该问题给予高度关注,提出:以学生为本,采取多样信仰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党员思想觉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理论宣传力等多种教育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树立与弘扬。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其实质是我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要解决信仰上的危机,必须正确的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罗萌 《法制与社会》2014,(1):220-221
当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被弱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事实的影响,也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的影响,还有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的影响,更与目前互联网迅猛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罗萌 《法制与社会》2014,(9):235-236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意识形态斗争具有基础性意义;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影响更为深远;当前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不令人满意,高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5.
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树立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也是高校文化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现状,深入分析其原因,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手进行其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意义深远而重大.  相似文献   

6.
祁靖 《法制与社会》2013,(28):244-245
青年学生信仰的选择和价值取向,关系这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成长,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学角度探寻青年学生信仰构建的有效途径。对化解信仰迷茫、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今天,在国际上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国内出现了虚无的和教条的两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的环境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着特别的意义,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即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史,实事求是的科学史,与时俱进的创新史。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联系当前思想理论的实际,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9.
辨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诸多思想误区,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和推动实践发展的根本前提。追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必须矫正传统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倾向,着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总原则和主要内容,强化其整体性和发展性;解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审慎对待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思辨主义的倾向,应以辩证的态度、坚定的信仰和实践的立场予以克服;坚持学术研究与现实观照的内在统一、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的内在统一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统一,是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0.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以前的哲学信仰"时代的结束以及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的诞生,因而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奕  谭钧  李书巧 《法制与社会》2011,(13):231-23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泛滥,理论研究的不足及宣传教育的低效,造成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阵地的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活力的不足,成为了当前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因此,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研究,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立国立党最根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世界观,是创造世界,认识世界最强大的思想利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建立正确的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的冷静分析,指出在西方文化入侵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被削弱,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产生信仰危机的原因。指出在高校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既是反西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反对“法轮功”的重大思想武器。并从提高“两课”教师素质,转抵达信仰纬度和培养民族精神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仰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法律应当被信仰,信仰法律不是信仰法律条文而是信仰法治精神。把法律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认识到其神圣性和终极意义,进而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法律,为权利也为法律的完善而斗争就是信仰法律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与理想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是制约人生现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受经济发展与国际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呈现多元化,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此,了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正确对待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并对不良状况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前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人的信仰危机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作为人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要信仰什么?信仰的价值意义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来简单论述良心对重构中国人纯粹信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法律信仰的虚无,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作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并就法律信仰问题,从法律为何能成为被信仰的对象;什么样的法律才能被人们信仰;法律被信仰应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于宁 《中国律师》2011,(9):17-17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160多年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教训。无产阶级政党、工人阶级政党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始终如一地保持共产主义信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推动社会实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高举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推动社会发展的成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了活力,证明了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  相似文献   

19.
杨锦帆  季敬聚 《河北法学》2011,29(12):183-188
土耳其是法制现代化比较成功的非西方国家,其成功的要素之一便是它妥善地处理了世俗法律和宗教信仰之间的问题。土耳其没有实现全民族对法律的信仰,但这并未妨碍法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在其国土上的有效确立。这对当前我国法学界将"法律必须被信仰"作为普适性的结论,将建立法律信仰视为实现法治的必备要素的观点无疑是一大冲击。以土耳其为例证,对"法律信仰"命题的提出了质疑。希望通过中西文明以外的伊斯兰文明秩序中的成功经验能够给予我国当前的法律信仰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面对重大刑事案件时社会的法律信仰问题,带来一些多元的视角和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律信仰论的内在悖论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律信仰论试图通过唤起主体对法律的信仰来树立法律的终极权威,进而寻求对中国法治精神维度的型塑,这一目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然而,中国法律信仰论者所作的是一种文化移植论式的寻求,并只就法治本身讨论信仰问题,这导致其理论存在巨大的内在悖论:第一,法律信仰与传统的割裂;第二,背后预设的是一种孤立的建构的法律观,走向了与法律实证主义的隐性合流;第三,文化虚无主义的背后可能是更为彻底的法律工具主义。要超越中国法律信仰论的内在悖论,需要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更为深广的语境和问题视野下,进行法律信仰的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