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以兴  杜贵晨 《求索》2014,(4):169-173
“外史”最早为周朝史官之一,执掌书写天子帝令和整理历史文献;春秋鲁国以至汉唐诸朝,间有“外史”之设,职责教变;唐以后则彻底退出史职,而逐渐演为私人撰述之“野史”与备体文学尤其是小说作者与作品之称。“外史”之称影响中外,迄今流行不衰。“外史”名义从政治到史学、文学领域的这种跨越,体现出中国史官文化对普通文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对“外史”的热衷则叉是文人史官情结的清晰表征。  相似文献   

2.
书能治俗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诗词、书法都是大家,他门生众多,桃李天下,名声显赫,但对弟子们的治病却束手无策,曾仰天长叹:“子弟诸病皆可医,唯俗不可医。”(明代吴应箕撰《读书止观录》)无独有偶,文学大家苏轼亦有诗云.“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看来读书人的俗病,自古就是社会的痼疾。“俗”字的多种解释大家比较熟悉,对俗人、治大、治届春等的描述也自台自见地,本文日以*俗人」2病状到二,便于该存刘清对弱的综合了雕句子曰:「不学阿,无正义,以留利为隆;最低人也。」世人有病,就有治病P入,就会出否林妙手。目除不b、后透风…  相似文献   

3.
林少川 《政协天地》2011,(10):18-20,34
中国人移居海外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早期称华侨为“唐人”。宋代朱或所写的《萍州可谈》说:“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又说“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往番;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往唐。”  相似文献   

4.
钟巧灵 《求索》2007,(12):183-185
山水画和题山水画诗,是画家和诗人表达和寄托其情致思理的载体。综观宋人在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情致内涵,林泉之思最为突出。林泉之思在宋代题山水画诗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遥羡”,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喜好与倾羡;二是“惧隔”,意识到画景与“我”之间的隔膜及欲归隐而不得的处境;三是“望引”,这是诗人对置身于山水林泉的遐思,希望有“仙老”来引接自己进入仙境般的画境。这既是一个情感问题的三个方面,也可视作一次情感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浮夸现象的产生有着久远的历史,表现为古代官吏们好大喜功和自吹自擂,表现为现代“大跃进”时期“早稻亩产达824525斤”的人间神话,表现为当代某农村办公室中悬挂着的70多块“达标牌”。浮夸现象的存在也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领域里各级官员们个个政绩“显赫”,经济领域中美丽的泡沫不断滋生,甚至文艺创作中也存在着大肆加水、加酵母而不断膨胀的“面包”作品;浮夸的手段有正有反:成绩可以无中生有、以小见大,而过失则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浮夸的花样更是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在社会飞速发展、信息不断“爆炸”和强调…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斯丹达尔与卡波特相提并论主要考虑到:从表面看,两者都在相类似的新闻素材上作文章,且在西方文苑中均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质;从内里看,两者都表现出对“真实性”的渴求。而这个问题在“酉方文学与新闻”的论文中我曾论及过((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但说得过于简练。于是,萌生了继续这个话题的讨论。一、艺术真实之镜于法国作家斯丹达尔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众人皆知的。他作为“现代小说之父”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而这块基石就是他那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力作——(红与黑)。它的孕育与两则关于裴尔特…  相似文献   

7.
诚信人之根本,商家之根基。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为事不以诚,则事败,与人不以诚,则丧其德而增人之恕。白领丽家家居商场自2004年创建以来,始终以“商品质量百分之百合格,购物顾客百分之百满意”为工作目标,坚持遵循“诚实守信”的服务经营理念,给企业注入了强壮的生命力,使企业发展根基日益强固。  相似文献   

8.
张明 《公安研究》2023,(1):35-42
警种融合是公安改革的创新成果之一,有充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公安改革实践中也积累了成功经验。由于处于“新产品试用期”,也表现出能力不足、制度不兼容、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为完善警种融合执法,需要坚持做到“破立结合”,即:破“惯性”,打破长期固化的专业化思维和工作习惯;破“利益”,打破警种工作中形成的信息资源等“孤岛”;破“陈规”,打破长期形成的、与警种融合执法不兼容的工作制度;立“能力”,提升单警执法能力和警种合成执法能力;立“标准”,建立健全警种融合执法标准;立“制度”,固化警种融合执法的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李进 《求索》2008,(7):188-190
苏轼人生观糅合儒道,要而以功成名就、富贵而退为人生理想,故归隐乃其理想之人生归属,归隐之念与其生命历程相始终。然而由于人生不同阶段境遇、遭际殊异,其归隐心态又表现出历时性之差异:历熙宁间放任州郡、元丰谪居黄州,至元祜还朝与外任时期,以白居易亦官亦隐之“中隐”为主;绍圣远逐岭海,则代之以陶渊明归耕之“小隐”。  相似文献   

10.
伍联群 《求索》2007,(10):180-182
李复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门人,其思想基本上传承了关学的主张,但比张载更具有社会实践精神。李复主张文学是人的精神体现,一切文学都要表现理。其文学主张并未突破宋代理学家的文论范畴,但他的文学观已与宋初道学家的文学观有了一些变化。李复的文学观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夜思     
《中国妇运》2012,(1):46-4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古圣人的至理名占,深刻阐明学和思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多花时间去“学”,多动脑子去“悟”.然而,繁忙的工作中,怎么安排才能做到潜心地学、静心地思和透彻地悟呢?这是事业历程的关¨点。放眼世界,善挤时间、善用时光、善于思考者,不仅成就…代名人,更是造就一份伟业。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在日夜航行中于凌晨发现“新大陆”,创造惊世壮举;法国巴尔扎克面包加蜡烛,成就一个伟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整体风貌李明章中华民族在自己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不仅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出独具神韵,异彩纷呈的文学与艺术。歌德十分欣羡地说到,当中国人拥有传奇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巴尔扎克则盛赞”中国艺...  相似文献   

13.
西而不化与西而化之——余光中汉文学语言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至80年代,余光中结合其教学、翻译及创作的经验,对中文西化这一语言学课题作了大量的论述,内容包括1.近百年来欧美语言“入侵”中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2.中文恶性西化病症和病因分析;3.倡导不违背中文常态的“善性西化”。余光中的“中文西化论”在其汉文学语言论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对汉文学语言理论有独到贡献,而且为汉语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4.
倪春元 《群众》2011,(12):85-85
有关清廉的警训古已有之。宋代吕本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他指的是为官之要。清代张们行说:“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墩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算的是为民之德。而曾了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我则视之为洁身之宝。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与互利原则滕裕生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灵深处已烙下这样的思想印记:市场经济规律与道德原则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商品交换时,常常表现为“斤斤计较”、“分分细算”;而传统道德则主张重义轻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张利他,以牺牲个人利益为提...  相似文献   

16.
公罪与私罪     
公罪与私罪骆继光宋代范仲淹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叫“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意即出于公心,为国为民谋利而受到的怪罪,要勇于承受;以权谋私,为个人捞取好处的罪,则应坚决避免。这同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一脉相承,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可以说是最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艺术之一,它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东方乃至世界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关于中国画的绘画理论,经过历代画家的发展、完善和丰富,已成为一个博大的体系。宋代都熙提出的”三远法”,是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山有三远,自山下而望山颠,渭之高远;自山前而翻山后,清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渭之平远。”《林泉高致辞》应该说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技法的探究并不自宋代始。远在魏晋南北明时期,大量山水货会的出现,自然美开始被发现打结人画面。当时著8大画家顾消之就常常以山水风景…  相似文献   

18.
“出草”:一个猎头习俗的文学社会学旅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草”猎人头,是一种消逝了的先民习俗,并非台湾原住民独有,但对“出草”的书写,却是台湾近代以来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出草”在战后台湾文学中被呈现的面容,或诉说了几百年间原住民族的生存、抗争历史;或寄托着知识者缘少数族群问题进行的社会批判与反省,甚而,对萎弱的现代人格之出路的想象;或在当代意识形态与文化消费的背景下,成为某些主流论述——譬如多元文化主义——的注脚。本文追寻“出草”的文学旅程,一以探求战后知识者响应其时代、探寻思想出路的多重样貌;一以理解台湾的文化生态与现实政治。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导刊》2013,(4):52-52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因说日:“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阏与。王乃令奢将救之,大破秦军,惠文王赐奢爵号为马服君。孝成王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使廉颇将,固壁不战。秦之间言日:“秦之所恶,独畏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之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日:“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相似文献   

20.
贺利 《前沿》2010,(17):194-197
宋代高度繁荣发展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市民文化,促进了人性的觉醒、人的平等意识的滋长。个性解放的思想与妇女观念的新意识成为社会文化潮流的重要趋向,这就为宋代女性文学营造了一个温和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由此,宋代女性词人表现出高度地自信、潇洒、豪放,对时事政治的高度关切,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与钟情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以及率真任情、自由活泼、潇洒脱略的女性人格魅力,这些都表现出宋代女性词人逐渐摆脱了男性审美主体的影响,真实地展现出了自我的心理特征及本色形象,并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