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远坤 《求索》2008,(9):74-75
从生态文化视域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生态系统有内在关联性。乡村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不断交互作用的累积的过程,乡村旅游开发不能重自然生态而轻人文生态,不能无节制地过度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在当今城市(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保持和延续乡村生态内层的文化根性和价值特色。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要注意保护自身的人文生态,要注意尊重和维护乡村旅游经济中村民的主导地位和经济利益,并且注意克服乡村旅游给当地人文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村城镇化的动力问题日益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旅游作为动力通过作用于贵州的资源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调整等六大因素,带来了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文化等城镇化方面的巨大变化。而不同程度的城镇化对农村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与影响。针对乡村旅游引发的城镇化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的17个省级贫困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考察、走访、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张湾区的旅游扶贫模式和扶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扶贫的影响效应与美丽乡村目标之间具有"耦合-互动"关系;(2)旅游扶贫在促进乡村地区旅游发展和减贫扶贫方面作用显著;(3)旅游扶贫模式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路径依赖,且模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产业融合,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更高要求。"共享式发展"则在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使农民共享发展资源、机遇与成果。乡村景观在乡村旅游共享式发展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既是乡村资源整合的外在集中表现,也是发展乡村旅游产品的"素材",同时影响社会宏观环境与生态发展。对山东省而言,从现阶段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出发,将自然资源与景观表现,社会经济资源与景观表现,技术资源与景观表现代入乡村旅游与乡村景观结合起来,目的是进一步凸显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在乡村旅游共享式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发展,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从调研情况看,乡村文化振兴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一些地区乡村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乡村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未能"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6.
巫珊 《传承》2010,(9):108-109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文化、农村环境、农民生活方式、乡村意境和文化生态为资源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发生在乡村地域的集观光、休闲、娱乐、体验、修学、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机遇和发展现状,并提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文化、农村环境、农民生活方式、乡村意境和文化生态为资源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发生在乡村地域的集观光、休闲、娱乐、体验、修学、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机遇和发展现状,并提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县城一直是文化、经济、社会治理辐射向广袤乡野的基础单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县城承担着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专业功能县城,要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营商环境建设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随着乡村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综合环境条件的不同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其中观光农业就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以具有"生态蔬菜之乡"美誉的凤鸣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对乌江河畔的凤鸣村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特色、开发模式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在现有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开发策略进行探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中国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和泰国黎敦山发展项目为例,对中、泰两个代表性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进行研究与分析。文章从旅游产品开发历史与发展现状、社区参与旅游项目、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保护、乡村民俗旅游项目品牌建设四个视角进行分析,提出以"政府指导、企业执行、社区融入、居民获益、社会认可"为原则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发展社区融合的乡村旅游项目,发挥旅游扶贫效益,为我国乡村旅游更好更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庞海青 《人民论坛》2010,(6):222-223
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景观呈阶段性发展。优美的乡村文化形态与意境、和谐的新农村文化模式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想形式。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及其丰富,通过对概念内涵的诠释,提炼出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本底属性。进而从乡村景观、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市场三个方面来说明乡村旅游这一本质属性,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谨 《求索》2011,(3):21-23
随着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乡村原生态环境和乡村性资源破坏越来越严重,"经济-生态"两难问题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统筹兼顾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焦点。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具体实践应用模式研究缺乏的现状,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机制、技术、产业三个层面,尝试性构建四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承包人经营模式、绿色生产-消费模式、田园空间博物馆模式和"前店后园"模式。研究结果拓宽了乡村旅游研究视角,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活动从国家层面推动和见证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两者耦合的过程与结果,基于并集中体现于乡村景观。但不同地区仍有各自问题,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给出了相异解答。以山东地区为例,首先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出发,分析相关研究的概念解读,以及区内耦合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其次将旅游视角下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与风景园林学对乡村景观的理解进行比较,探究乡村景观的研究差异。最终分析山东地区在地乡村景观特征,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耦合模型,分析耦合动力。为进一步耦合机制的建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刘海鸿 《山西政报》2011,(16):38-4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旅游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让世人刮目相看。乡村旅游在乡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乡村人口占全省人口55.97%,农业用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31.9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的山西省来说,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重要选择,更成为我省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乡村旅游"农家乐"大约2000  相似文献   

16.
左停 《人民论坛》2024,(6):100-103
乡村文化是一个整合了居民生产生活、自然景物景观和社会历史记忆的有机文化系统。乡村文化具有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效用性和价值性,如何开发其效用和价值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议题。推动乡村文化价值实现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加深对乡村文化的理解认知,协同开发多样的乡村文化产品,助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并在更加宏观的层面谋划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通过城乡融合不断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乡村文化价值实现拓展更多路径。  相似文献   

17.
牛飞 《人民论坛》2020,(12):92-93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将城乡一体化看作城乡“一样化”、城市文明高于乡村文明、过分重视城市扩张忽略生态文明等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应坚持“两条腿”并行,即坚持城乡共同发展、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样重要、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崔曙平 《江苏政协》2013,(12):45-46
<正>我省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乡村地区仍保留着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前,在大规模村庄环境整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保护和延续乡村优秀历史文化,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紧迫任务。从乡村风貌特色的构成因素、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历史文化遗存现状看,目前我  相似文献   

19.
王阳  吴蓉 《学习与实践》2023,(6):101-110
都市腹地乡村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类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乡关系而成为社会转型的首冲之地。受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传统的多重影响,都市腹地乡村一般呈现为城乡边界模糊的混合型空间形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速了都市腹地乡村空间形态的转型,并且产生了通过重构乡村空间形态,实现乡村景观化转型、以城乡治理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基于上海郊区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表明,治理性融合是紧密型城乡关系下城市主导、以治理为抓手的乡村振兴策略,在城市对乡村的支持与控制下实现了都市腹地乡村的景观化转型,并带来了乡村社会关系的重组。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借助青年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进程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社会创业具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作用,可以发展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助力剂",实现青年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双赢。文章通过对滴水恩社会创业教育项目和青年任旭平创办四川旭平兔业的案例分析,聚焦乡村青年社会创业的具体实践,分析青年通过社会创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两种路径,为乡村青年开展社会创业提供建议,为我国乡村振兴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