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师的职责中,我觉得解惑很难做到位。有人一直认为“惑”只是学生学科知识的欠缺,思想认识的模糊。其实,学生情感的痛楚、心理的障碍也是“惑”,也应该是“灵魂工程师”们的关注点、着力点。据调查,由于安全问题,学业负担、升学压力、家庭矛盾  相似文献   

2.
喝酒吗?如果是男爷儿们,可别说不会。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酒民,男爷儿们好意思说不会喝酒?连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喝“疯”了,你一个男爷儿们硬说自己不会喝酒有谁相信?咱们中国的确是个“酒国”“,喝酒疯”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当然,我们现代人不仅继承了老祖先的传统,而且把它发扬光大了。外国人总不理解我们中国人的酒中疯狂,说明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就这文化、这环境、这习惯,不“疯”才怪。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先大禹品尝到一种特殊的饮品,其味芳香,荡神惑意,于是惊曰:国之祸也!被大禹视为“国之祸”的饮品便是“酒”。大禹“遂…  相似文献   

3.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平吾前,其间道也固先平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间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文化的发展达不到一定的程度的封闭环境里,村民就不会产生求知的需求。”面对自己的学生一夜之间就悄然离去,山村教师们大都竭尽全力去劝去说,甚至去“求”,他们说———  相似文献   

5.
一、大学生的文学修养与成才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 ,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做“达德”呢 ?因为这三者是人类普遍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才。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 ?孔子说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 :知育、情育、意育。孔子又说 :“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仁字从人二 ,,要彼我交感互发 ,成为一体 ,但不是单独一个人完成 ,所以仁字从人二。郑康成解为“相人偶”就是要与人交际 ,人是有情物 ,有别人帮助 ,然后自己的人格才…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05,(8):44-44
曾有这样一个人,每天都要去偷邻居的鸡,有人告诉他说:“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君子之道。”那人回答说:“那就减少一点好了,以后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的时候,就完全不偷了。”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理论?是不是很荒谬?但是我们自己有时候就做  相似文献   

7.
老舍之死     
《春秋》1997,(6)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无言以对。于是他就去了。谁知他一到那里,早已做好准备的“造反派”们就贴出了标语,宣布了老舍的所谓三条罪状:美国特务、反革命分子、修正主义分子(说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学生:“谁知道这杯水有多重?”学生有的说20克,有的说500克。教师则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1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1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1天,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没有变,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的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到最后,我们就会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来。如此,才能够拿得更久。”(摘自《祝您幸福》2003年第6期)一杯水的重量…  相似文献   

9.
某中学,有一政治教师提问学生:“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只有内因没有外因也会发展变化的事物呢?”出于教师意料之外,有个学生与众不同地回答说:“存在,宇宙发展变化就没有外因”。他的回答引起师生的兴趣和争论。这个学生的回答对不对呢? 应当说,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指具体的事物,而不是指整个宇宙。唯物辩证法认为,就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言,它的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缺一不行的。但它首先把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做是事物的必然的“自己运动”,主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始终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当我讲完“商品及其基本属性”问题之后,十多名学生围着争论“价值”的问题。有位学生大声喊着:“老师,真的不是商品就没有价值?农民自种自食的菜,就不是商品,可也要耗费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能说没有价值吗?”他那不服气的神情,说明是在深思之后才发问的。学生听课后的疑问,反映着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反复琢磨教材:“这种凝结在商品  相似文献   

11.
心意不一     
有僧人问禅师:“真的法眼藏起来,一代代相传。不知你传给谁?”禅师说:“生物有长的地方。大悟的人没有老师。”僧人又问:“什么是道?”禅师说:“放牛要在有水草的地方。”僧人问:“如何才能成为道中人?”禅师说:“坐在雪地里念经。”僧人继续问:“每一条路都不同,如何才会知道该走哪一条路?”禅师说:“身上带有夜明珠却还怪月亮不够明亮。”禅机点拨:人世间正邪对错,靠心分辨,心明则正,心迷则惑。心意不一  相似文献   

12.
以前,我不敢在课堂上放手叫学生提问题。一怕问跑了题影响讲课,二怕问住我,答不好丢了面子。因此,课堂上学生发问的甚少,课堂很沉闷。后来,我在实践中悟到:倘若学生在课堂上不发问,教师就很难完成教学中的解惑任务,应鼓励学生发问。这时,我对学生说:“谁提出的问题能把我问住,这说明谁有水平。我决不生气,我要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学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心理学家奥托也指出: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能否得到发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他们创造追求创新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构建不可由他人代替。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教人“做人”的科…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不惑”之年。人到四十所以称为“不惑”,盖因积四十年成功和挫折之经历,提高了释疑解惑的能力。最近,邓小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总结经验”。四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留下一些有待解释的“惑”,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计算机被广泛运用。有学者说:“一个新媒体出现了,当我们还不太了解的时候,孩子走在了我们前面。这种情形将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儿童的学习方法,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有学生说:“我们不喜欢老师居高临下的作风,渴望朋友似的平等交谈,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和愿望,并要爱护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营造…  相似文献   

16.
匡升相 《人权》2002,(5):56-56
好干部我们就不说了,“有花自然香,何必当风扬”,他们尊重人,体贴人,极有人权意识,说多了他们反而脸红。坏干部、“土皇帝”我们也不想说,他们野蛮霸道,践踏法律,毫无人权意识;他们利令智昏,穷凶极恶,不碰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说也白搭。我们只说“土皇帝”身边的那些人:当初吆吆喝喝,推涛助浪,听命于人,怎么就没有一点人权意识呢? 今年8月上半月的《家庭》杂志载文《把“土皇帝”拉下马,反腐伉俪何惧明枪暗箭》说: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前县委书记杜保乾“滥用国家扶贫款”,“不惜耗资数亿元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捏造罪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与情感、情感与行动的统一。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  相似文献   

18.
什么最宝贵?     
当有人问“什么最宝贵”时,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会说:“金子最宝贵!”也有的会说:“银子最宝贵!”……各抒己见。其实,这些答案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到底什么最宝贵呢?“时间”就象长江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中国有句古语:“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都知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生活中,职业道德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师德、医德和官德,这三种职业道德一旦偏差就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师德——古人云:“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就是做人之理,就是老师要向学生传输做人的正理,如何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所谓“业”,就是知识和技能,就是老师要向学生传授为社会创造价值、求得生存的本领和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活动中所需要的劳动生产能力;所谓“惑”,就是在获取正确的“道”和“业”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只有当学生对一门课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对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呢? 一、精辟的开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象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讲课也是如此。精辟的开头会充满吸引力,促使学生一开始就全神贯注地学习。尤其是第一句话要深思熟虑,富有新意,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譬如,在讲“世界观、人的价值和理想”一节课时,我首先向同学们高声朗诵了流沙河的《理想》一诗:“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整个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再如,我在讲“剩余价值的产生”一节课时,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