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帆 《前沿》2004,(1):178-181
网络文化带来的变化 ,对于社会学来说 ,首先是如何阐释和思考———那些已经促使人的社会化的“方式”、“内容”发生变化的新东西 ;正是这些“新东西” ,使人的社会化不再等同于工业时代。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文明的代表 ,体现出“现代性”经由工业时代进入网络时代后的新的提升。这其中的过程也当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参与 ,同时更需要多门学科共同努力 ,使网络文化能够摆脱“闲人小资生活 ,恶人犯罪温床”的诟病而真正成为一个知识平台而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利。  相似文献   

2.
挑战与机遇: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首先取决于青年所处的社会地位。边际人与顺应主义的社会化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或青年研究理论,以“边际人”作为青年社会地位的代名词。所谓“边际人”,“在社会学上指的是一种处于各种文化边缘,而未能真正进入或被某种文化同化的人,有时它又指一种正准备进入但尚处在一种可能性之中的人”。①看来,对青年的“边际人”规定,一方面是相对于一个“中心”而言,青年处于边际的地位。这是由于社会中存在…  相似文献   

3.
尹东升 《前沿》2005,(4):163-167
本文认为,俄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中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周作人萌发了“人的自觉”的意识,促使其“五四”时期极力鼓吹在“灵”与“肉”的统一上表现“人的文学”;但日本文化“爱好自然”、“崇尚简素”,却是周作人倡导、建构“人的文学”观的内在驱力与基本原则。崇尚日本的自然文化观,使“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蕴含着“真率”、“和谐”、“闲适”、“诙谐”的哲学意味,并不断地调整、整合,使“人的文学”观获得了丰富的现代人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韦勇 《新东方》2000,(1):75-77
“人是在文化中得到完美的”作者通过在湖州市嘉业藏书楼前的惊叹和感奋,引入沉思,这“书楼与我心的对接”,使思绪驰骋藏书楼内外的文化和文化人。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化是与文化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文化这一概念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从较广泛的意义上讲,它包括人在其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相应地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文化”概念则与“精神文化”概念是相同的,也就是仅仅指与精神生产直接有关的现象。本文的精神文化首先是指个人、集体、社会住创造精神价值过程中的创造活动。马克思常常把“精神生产”作为精神文化领域的基础,由此来理解个人在创造其所必需的精神价值过程中的活动,来理解历史上的精  相似文献   

6.
建戍“文明之岛”,必须重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靠的是普及与提高的教化。这就要广泛注入文化因子,提升人文精神和道德水准,培养公民的文化心态,营造文化环境,使公民懂得人与人怎样相处,人与社会、自然怎样协调,以至学会明辨是非,科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王克婴 《前沿》2003,(9):170-173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由于这一过程主要是由西方引导的 ,因此 ,全球化过程也是一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 ,基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而集聚和强化矛盾的过程。寻求一种新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系统 ,调和和化解这一矛盾 ,是全球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华和合精神以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 ,在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这一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借鉴当代国内外文化与文明的成功实践提出来的。它超越了“和而不同”的哲学关照,把“和而不同”上升为“不同而和”,从而抓住了“和”的价值与意义;在尊重和理解差异的基础之上,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出发,真正地使人、自然与社会达到一种“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中,开滦集团公司党委提出了廉洁文化建设这一命题和任务。廉洁文化,就是将廉政建设在现有基础上,由机制、制度层面升华到思想道德层面,靠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和约束力量,使人进入一个由“自在”到“自为”的更高境界。然而,任何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都是互动的。廉洁文化与其它文化产生互动、实现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一、廉洁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充实与融合开滦的企业文化,目前已经实现了由理念层到操作层的延伸。以“特别能战斗”为核心价值观和理念的企业精神,已经被引导到各业务、工作流程中,形成了以“6S”行…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只能使人超过最低要求,而文化能使人达到更高境界!”秉承这一理念,江苏省如东县结合“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主题活动,在组工干部中深入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全力打造“志向高远、品德高尚、技艺高超、能力高强、工作高效”的“五高型”组工团队,全面促进组织工作创新创优。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和国家特大型军工企业,它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50年发展过程中,企业紧紧围绕“强军报国”这一历史使命,孕育和形成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一机文化,并显示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三代”一机人,使这个老军工企业不断焕发青春。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在迎拒与选择过程中喊出了欢迎“模拉尔小姐”、“穆勒尔姑娘”(Miss moral)的口号,提出了建立中国新的道德文化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启蒙思想家们在道德文化领域发掘出了现代意义上的人,并从个体人、政治人、社会人的层面为其构建了全新道德价值标准,从而促进了道德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吕元礼在来稿中说 :所谓现代化 ,是指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总体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整个过程。马克思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 ,可以称作人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因此 ,从这一意义说 ,中国现代化的走向 ,就是向着自由的迈进。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富强是物质文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也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基础。因为人们只在通过物质文化的生产实现了维持人…  相似文献   

14.
王建发 《研究与交流》2005,(6):17-19,21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着交道。但人们容易把企业文化看成是一个比较“虚”的东西,有人统计过,光企业文化的定义就不下100多种,这些定义众说纷纭,给人感觉是云里雾里的“文化迷宫”,且企业文化理念又具有抽象性,因而使许多人望而怯步。太虚了,让人感觉可望不可及;太实了,让人感觉只不过是大箩筐、大杂烩,大众化的文娱活动,“不管用”。因而不少人觉得企业文化难搞、难推、难开展。这很容易对文化建设的深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肖萍 《理论月刊》2005,(11):107-109
文化既是“人化”,又有“化人”的功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高,但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使人日益走向片面化、物质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文化的品质,引导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和谐一致,是我国当前主流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从身份到契约”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人剥离掉与生俱来的沉重的身份负累,成为在契约机制协调之下的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体,这是社会进步的规律所驱。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经历着“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变革,在这一进步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应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诸如职业选择的“准身份”现象、市场竞争中的“契约低效”、人与人交往中“漠视契约”等问题。从制度与文化两个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析,有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认清存在的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十分重视农村文化的严峻现状,准确把握农村文化的科学内涵,有效展开农村文化“人化”和“化人”的双向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从中西传统人权观念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人权》2002,(5):12-13
西方文化有“天赋人权”的观念,这一观念已成为西方人权学说的理论依据。这一观念与人类中心论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权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对自然界拥有绝对权利,在自然界面前享有无可质疑的权利。据说,人是自然界最优越的,居于统治地位,自然界则是被利用、控制、奴役和掠夺的对象。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包括动、植物的生命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在现代社会即工业化时代,这一价值观导致人对自然界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已造成严重后果,人类生存已面临着空前的威胁,这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文化是非人类中心论的,可说是一种深层次的生态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也很重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或人文主义的。但以人为中心并不等同于人类中心论。中国文化的中心议题是“究天人之际”,其基本观念是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的主体性正在于实现这一目的。无论道家的“回归自然”、“人与天一”,还是儒家的“天道性命”与“仁民爱物”,都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9.
宋君修 《前沿》2004,(4):163-165
“人性”是一个久远的主题 ,本文以“人之性”来涵称在人性中的各层次意义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 ,试图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人之性”上的某些思想 ,提出“人之性”有“天性”和“本性”两层内涵 ,是一个以“天性”为基础 ,指向“本性”并使“本性”无限发展丰富的过程概念。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者把文化整合当作目标和思想、风俗和信仰、情绪和美感、规范和行为的一种协调倾向,是指某一文化变为整体,并形成模式的过程或情况。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说:“一种文化,正如一个人,或多或少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一贯的模式。每种文化中常有许多具有特征的目的,那些目的并非其他类型的社会所必有,为遵循这些目的,每一民族都致力于加强它的经验,而且在这一需求的压迫下,使庞杂的行为采取一种比较协调的形式。”一般地说,文化结构的整合过程与民族从氏族到部落、部落联盟的发展过程相同步,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冲突、战争、相互交流融合与不断迁徙,导致民族统一体的形成。相对应的,由于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需要,民族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异。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