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20,(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哲学思想来认识和改造中国,并立足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与创新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重新审视并总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索历程,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对于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解放思想"哲学范畴完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对哲学自我的理论想象,实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对哲学本性的自我理解,从而塑造了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发展的生命形式。当代中国哲学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是一场文化选择和文明融合,"实事求是"哲学范畴提供了对待、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而构成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本性和价值诉求,"解放思想"哲学范畴进一步提供了克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完成当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和生命形式。通过"解放思想"哲学范畴所实现的思维方式的自觉变革,当代中国哲学具有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步性,是拒斥形而上学的中国形式,当代中国哲学进一步具有同马克思哲学的精神一致性,是文化兼容和哲学自我的创新形式。这是我们当前提倡"三个自信"以及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所必须面对的理论前提和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思考与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与贡献。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与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中国化概括;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标准的中国化阐释;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体系的中国化构建。  相似文献   

4.
邬焜 《理论导刊》2003,(5):42-43
现代科学、特别是当代科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思维体系、观念提出一系列挑战,哲学的全方位创新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是需要哲学批判精神的时代。哲学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是自己人民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批判精神根源于一切事物内在的矛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导致了哲学批判精神的革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把它同当今世界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所瞩目。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哲学精神是什么?人们对此有不同回答。本文认为,实践价值哲学的兴起是对西方理论价值哲学的全面超越,是中国对世界价值哲学的重大贡献,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哲学被认为长期落后于西方的局面。实践价值哲学是推动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当代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王东 《理论视野》2012,(12):19-20
我讲的题目是"哲学创新的七大课题与历史使命",有个副标题是"十八大精神、理论创新、哲学意义"。第一个是时代观问题。就是说要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代观,从改革创新时代观高度,或者说危机创新时代观的高度,更好地理解十八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质及其历史意义。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我这两年有时候也提出一  相似文献   

8.
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首先 ,要破除、摒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理解 ,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 ;其次 ,要立足当代科学和实践 ,进行哲学创造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后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应从全球化着眼 ,注重民族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9.
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为基础.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智慧,以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加以提炼和升华,使之真正成为以"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和生态哲学为基本内涵,既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又能够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在《费论》中,恩格斯首次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就哲学基本问题本身而言,存在着有和无、是和否的当代质疑。从当代的哲学形态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已经不足以构成哲学基本问题,而顺应历史、观照现实的人学思想则成为时代的主流,转而成为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对话是当前思想界和学术界的热点和难题。破解当下中国现实问题与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成为哲学对话的现实目的和要求;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学者自身理论素养的限制、"对话"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意识形态的预设及发生学机理解析的困难,构成三者对话的主要障碍;自觉和有效的哲学对话,应基于平等交流、着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强化问题意识与世界意识、树立大哲学观念等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精神祛魅的现代性时代背景与知识场域中分析、认识党性修养问题,精神哲学视角成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指导下,本文旨在通过精神哲学对人的精神全貌的还原,在人的"意识—意志"的精神统一体中认识党性修养,从而在一种"完整性的人"中提升党性、提高修养。党性修养的精神哲学形态表现为辩证发展的两个方面:其一是价值观的意识形态,表现为党员价值意识的"单一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同一性张力;其二是行动论的意志形态,表现为党员作为党性践行者的"行动能力",现实的"实践精神"。一种"完整性的人"的视阈下的党性修养,即表现为政治信仰、社会实践以及个体生命"活生生"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当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近代哲学理论困境与现实遭遇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深入生活世界的本质而真正实现了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没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一般哲学"的存在,也没有普适古今的一般"哲学原理"。因此"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人们可以说的只有"哲学不是什么"。哲学不是科学、不是知识,哲学演变不是进化论的,哲学的评价尺度不是自足的。强调哲学的"有用性"就是要求哲学恢复它对人类行动的积极意义而不再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高级的"精神修养。哲学的有用性的评价最终根源于特定时代现实生活世界中人的行动的精神需要。哲学家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的精神代表,不是因为他的哲学超越了现实的生活世界而失去了同时代的联系,而是因为他以自己的抽象的哲学理解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生存主题。  相似文献   

15.
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无疑会波及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作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的灵魂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相适应的哲学理论变革,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为积极回应现实生活和理论研究提出的挑战,必须构建一种适应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使命。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维度的努力体现在理念、诉求、向度三个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理念体现在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诉求体现在实现公共性的建设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向度体现在实现"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理论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它们各有其特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将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表达.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现实形态或主导形态。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的世纪 ,马克思主义哲学任重而道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意识、科学精神要求 ,必须面对新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世纪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在“两个文明”建设和推动先进文化前进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解放思想,历史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马列责我开生面"的自我革命意识。哲学不仅是"思想之哲思",而且也是"现实之哲思"。立足现实,将现实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要重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逻辑思维的研究,克服经验主义。要拓宽知识面,改变知识狭窄、学识浅陋的现状,在综合中创新发展。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也是自由之学。哲学家只有确立独立自主人格,坚持自由精神,才能创立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在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不是仅仅涉及到马克思哲学的个别观点,而是关涉到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与意义.这种创新和发展表现为:重新确认了"人的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恢复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来地位;价值范畴的引入再现了马克思哲学中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理论创新,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大体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形态和面貌.  相似文献   

20.
个体创新素质的提高虽然需要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的参与,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凭借其特有的实践性、抽象性、唯实性、辩证性、批判性和反思性,使得它具有帮助个体奠定正确的创新立场、激活必要的创新方法、指导具体的创新过程、提供科学的创新理念、树立应有的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创新素质涵育价值,是个体创新素质提高的巨大无形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