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看来第三个五年计划将要倾其全力来发展农业生产。1959年4月福特基金会农业生产小组出版的“印度粮食危机及其对策”报告,一直是一份引人深思的文件。经过许多计算之后,这份报告提出了1966年粮食生产的最后指标为11,000万吨。实现这个指标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这个指标所需要的人力和外援,目前已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这个指标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严酷的现实:即印度人口每年约  相似文献   

2.
印度在最近十年来,曾先后执行过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計划,并且从1961年4月起又將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計划。我們知道,印度早在1951年便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計划,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由于沒有触动封建土地关系的根本基础,所以粮食危机不但沒有解除反而日益加深,这可从近几年来几乎一直依賴进口粮食这一事实得到証明。第二个五年計划从1956年起,重点是发展工业,但开始不久以后就面临由于依賴外援、增发通货所引起的重重困难,因此执行情况很为不妙,特別表現在外国壟断資本控制印度經济的力量加强,主要工业不能完成指标,批发价比1956年前上漲了20%以上,所以人民生活并沒有得到改善。卽將开始实施的印度第三个五年計划,旨在增加农业生产,同时又着重发展工业,它是經过印度人民院辯論之后通过的,而印度国內外的报刊,也曾就这个計划发表了不少的評論,但几乎一致集中在面临資金来源困难这一个問題上。应当指出,印度的几个五年計划,特別是卽將开始实施的第三个五年計划是在标榜实行“社会主义”的幌子下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以換取帝国主义的“投資”和“援助”来壮大大資产阶級的力量的。由此可見,大資产阶級的利潤將不断上升,而印度人民的痛苦却更加深重。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读者能多方面的了解南越,本期选载了四篇文章,集中反映在美吴集团统治下,南越的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这几篇文章中除“停滞不前的南越农工业”是正面材料外,其余三篇都是反面文章,它们虽然掩盖着南越的政治、经济底本質,但还是可以看出:第一,南越是靠美“援”生活的,停战以来美国给予南越的美“援”达十亿美元以上,其中直接的軍事援助占70%,連同“经济、技术援助”中与軍事有关费用一起,要佔90%左右。如“南越的美援及其财政效果”一文中,1956—1957年度的美“援”计划开支项目中,有关“经济、技术援助”项目不下几十项,但它的总数也不过只佔美“援”总额的32.4%,而且“经济技术援助”中还有24%是一些与軍事有关的项目——如修筑战畧性公路。第二,封南越的殖民地本質,尽心竭力地进行粉饰,如“南越经济基本资料”一文就是个典型。它把残酷掠夺农民土地和实行强迫移民的所谓“土地改革”,说成是为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把旨在排挤小资本,为帝国主义经济扩张开辟道路和买辦资产阶级自肥的税务政策,描绘成“工业化政策”等等。第三,这些文章也反映出,对美“援”的不满情绪,在“南越的美援及其财政效果”一文中就提出美“援”在南越为什么没有在西欧各国那样“好”,想设法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对美国倾销剩余农产品和人造橡胶也表示不满。虽然这些材料还没有完全反映出南越的整个经济状况的实質,但它说明南越是已经变成美国的殖民地和軍事基地,吴庭艳集团只不过是美国在东南亚的一个傀儡而已。“停滞不前的南越农工业”一文的标题是编者所加的,它是“美援已把南越经济推向何处?”一书第一篇的第一、第二两章,下期将继续发表“商业停滞”,“财政和貨币的困难”以及“不断扩大的失业灾难正压着南越人民”三章。  相似文献   

4.
印度贫困农民的状况及政府的努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农村贫困人口约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0%以上.虽然印度政府每年都制定各种消除贫困的计划,向表列种姓、表列部族和落后阶层提供各种福利和援助,使得贫困人口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百分比由50%以上降至36%,但贫困人口总数并没有大幅度减少.贫困问题仍然困扰着印度政府和人民.  相似文献   

5.
粮食是重要的农产品,事关人民基本生活和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今年发生的世界粮食危机让许多国家陷入饥荒与混乱.泰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面对这场"无声的海啸",机遇与挑战并存,泰国政府从容不迫,从维护本国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出发,着眼于粮食的可持续生产及农业的长远发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粮食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涉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敦促利益分享机制的执行、整合农业发展、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和增强国际协商与合作等方面.目前泰国的粮食政策运行良好,可资其他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借鉴.  相似文献   

6.
“科伦坡计划”是英国打着所谓抵御共产主义以及提高东南亚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招牌而创立的。而实际上是企图保持和巩固战前英国对东南亚各国的殖民地统治的地位。它的原先打算是:执行科伦坡计划的领导机构全由英联邦各国的代表组成,“计划”的费用也由英国来支付。但是,给軍备竞赛弄得精疲力竭的英国,负担不起这笔开支,不得不在1951年请求美国来参加科伦坡计划,企图靠美国的支援来达到它的目的。但是美国插手之后,却利用它来竭力排挤英国,扩张它在东南亚各国的势力,同英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目前,美国已成为对科伦坡计划国家的最大的投资国,这个计划的中心随之转移到了华盛顿。1958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科伦坡计划组织会议中,美国已更进一步夺取这个组织的领导权,并利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困难把它作为加强控制和掠夺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工具,同时还想达到它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竭力挑拨参加科伦坡计划的亚洲国家同中苏两国的关系。日本在科伦坡计划中也有着很大的野心。它依靠美国的支持,并利用美英的矛盾从中渔利。而实际上,参加科伦坡计划的东南亚国家得到的援助却少得可怜。它们所得到的是美、英、日资本的大量侵入,压低这些国家出口的原料的价格,使这些国家输入增加,出口减少,外汇短缺,赤字激增,从1957年开始,生产显著地下降,使些国家陷于严重的困难中。本文作者系科伦坡计划局情报处的工作人员,在文中极力为科伦坡计划粉饰,强调外国“援助”对东南亚国家的作用,鼓吹这些国家接受“援助”。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可透过一些数字,看出东南亚各国在科伦坡计划的控制和掠夺下经济困难的情况,以及美、英、日以“援助”为名,对这些国家实行经济扩张的情况。在这篇文章中也可看到美国已经成为这些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控制者,八年来西方国家对科伦坡计划的亚洲国家的投资,美国已佔80%以上。这篇译文,编者作了若干删節。  相似文献   

7.
由于世界经济状况不好和国内经济不景气,苏联没有完成“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因此,“十一·五”计划的基本路线是把经济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重视增加产量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率。1982年,苏联工业生产同前一年相比增加了2.8%(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增加了2.8%,消费资料生产增加了2.9%),大大低于年度计划目标(4.7%)。据苏联官方公布的资料农业生产比1981年增加了4%,也大大低于年度计划目标(10.2%)。据美国农业部估计,  相似文献   

8.
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委员,理查·卢加参议员借1991年美国《共产主义问题》杂志创刊四十周年纪念之际,发表了题为“估价九十年代的苏联和东欧”的演说。他认为,波兰于1989年底提出的经济改革计划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来评估东欧各国,甚至前苏联各共和国。因为波兰的经济计划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第一份计划。正如这份计划中所说,“一  相似文献   

9.
在这里,我們配合本期东南亚的外国资本专輯,揭发資本主义国家,特別是美国帝国主义对东南亚各国的經济扩张問題,乃从国內外的报紙杂誌中,搜集和整理有关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外国資本資料,提供研究东南亚經济者参考。应当指出:帝国主义对所謂落后地区的經济、軍事的“援助”和“专家、顧問”的派遣目的是鎮压当地人民,掠夺資源,搜集各种情报和进行特务活动,从而进行一种永不得逞的进攻社会主义国的阴謀。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08年至2010年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美国政府出于人道主义和本国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推出了面向贫困国家的"粮食喂养未来计划",开展了向受援国增加农业贷款和粮食供应、与受援国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改善受援国粮食贸易体系等一系列援助活动。尽管该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美国国家利益的局限、私人企业的趋利性和转基因技术引发的争议影响了其实施效果。由于无法解决土地等资源分配不公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且美国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和霸权地位而推行贸易保护政策,该计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受援国面临的粮食危机。  相似文献   

11.
越南《经济研究》杂志1990年第4期“45年越南经济”专栏发表该杂志总编辑褚文林的《45年来的越南农业》、越南经济问题专家青山的《45年来的越南工业》和越南商业部经济研究员刘文达的《越南发展和扩大对外经济的45年》,本刊将陆续刊登这三篇文章的摘译。  相似文献   

12.
战后,菲律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获得了名义上的“独立”。由买办资产阶級和地主阶級所組成的菲律宾政府,只不过是美国的傀儡和附庸。它在經济上,与美国签訂了丧失其主权的“菲美貿易协定”,允許美国資本继續控制菲律宾經济;又在軍事上,与美国签訂了一系列束縛性的軍事条約:如軍事基地协定,軍事“援助”协定,共同防禦条約,并直接参加了东南亚軍事侵略集团。使菲律宾不僅沒有得到真正的独立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这就不能不激起菲律宾人民的的愤怒和反抗。菲律宾人民爭取民族独立的民族民主运动,是从来沒有停止过的。 本期收集的“菲律宾經济”,“在麦格賽賽政府领导下的菲律宾土地改革”两篇文章中,除了作者竭力替統治阶級宣揚所謂“功績”外,但总掩盖不住由于經济和軍事上投向美帝国主义者和国內剝削阶級的盘剝下,菲律宾的经济比战前更加恶化。特别表現在农业衰落,粮食不能自給,財政短絀,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劳动人民生活困苦。这种凋蔽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菲律宾”的譯文中表現的更明显。 我們同时譯出“卡的普南”一文,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菲律宾人民在十九世紀末期,以民族英雄滂尼发佐为首所领导下进行的反对西班牙殖民統治者的斗爭情况。 这些資料希望对讀者研究菲律宾問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苏联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谷物生产,谷物生产好坏,与苏联的粮食政策直接有关。粮食政策对于制约农业生产、保证城市粮食供应、稳定物价、安定社会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粮食政策是一个复杂而涉及面广的问题,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任务的不同,在粮食政策的制定上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本文拟就苏联的粮食收购、消费供应以及与之有关的农业政策的沿革作一个初步的探索。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十分重视粮食问题,把粮食政策的制定看作是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  相似文献   

14.
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是经互会国家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方法。从一九五五年以来,在经互会各成员国之间已协调了六个五年计划,计划的协调工作不断完善,积累了不少经验,提出了新的任务。一九八二年经互会秘书处制订了“经互会国家1986~1990年协调计划纲要”。这个纲要已由一九八二年召开的经互会第三十六次全体会议批准。前不久,世界  相似文献   

15.
越南虽然实施了国家统一以后最早的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年),这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恢复三十年战争以来遭到破坏的经济和稳定人民生活,但由于下文论及的一些原因,该五年计划的目标统统以无法实现告终。从一九八一年起,越南便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但该计划的内容却因须待今年底(即一九八一年底)召开的第五届党代会上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家利益》网上周刊 2 0 0 3年 9月 17日发表丹麦王国驻新加坡大使奥斯特伦·默勒的一篇文章 ,题为《中国和印度 :全球经济新的发动机》。文章说 ,在今后 10到 2 0年里 ,中国和印度很有可能组成一个经济发动机 ,其功率将是空前巨大的。世界政治和经济将被迫以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程度进行调整。中国和印度共有 2 2亿人口 ,中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 ,购买力日益提高 ,它们有充满信心的政治领导人 ,还有极具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因此这两个国家将主导世界经济。文章指出 ,做出这一判断是有根据的 :第一 ,印度和中国都显示出很高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至2 0 2 0年把印度建设成为世界强国是印度政府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人才是关键。目前生活在外国的印度人有数千万之众,其中不乏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者。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政策得当,这些人才将成为印度强国战略可资利用的一笔宝贵的智力财富。印度总统卡拉姆、总理瓦杰帕依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呼吁海外印度科学家回国,运用他们掌握的科学技术帮助政府实现把印度建设成为发达国家的梦想。为了吸引海外精英回国工作,印度政府承诺“海归派”可保留双重国籍,来去自由,政府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安居乐业。这些海外精英…  相似文献   

18.
中印(尼)两国人民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关系的主要缔造者是长期居留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侨。数百年来,华侨和印度尼西亚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开发这个国家,并且还把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传过去,对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了伟大的貢献;华侨又是印度尼西亚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的亲密战友。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去年底以来,印度尼西亚一小撮有势力集团竟在美帝国主义的唆使下,不顾国内外舆论的谴责,掀起一股排华的逆流。排华的后果是破坏不了中印(尼)人民的友谊,但相反却使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情况越来越恶化。印度尼西亚人民是坚决反对排华活动的。因为这违反整个印度尼西亚的根本利益。这一期,我们选登了三篇有关印度尼西亚有势力集团排华问题的文章供读者参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侨对印度尼西亚发展的貢献”一文。今年6月23号,“人民日报”介绍了印度尼西亚著名作家阿南达·托尔的著作“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侨”(雅加达,1960年3月出版)。本书作者以真正印度尼西亚人的声音,严正地谴责排华活动,以洋溢的感情畅谈华侨与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友谊以及华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发展的貢献。这对于有势力集团搞排华活动所持的巅倒是非的谬论“华侨是第五纵队”。“华侨经济是殖民主义经济残余”,是个很好的驳斥。而且,从这里可以看出有势力集团的伎俩是如何地无耻。现在我们发表该书第六章,即“华侨对印度尼西亚发展的貢献”,以后将继续发表其他一些章节。此外,配合这个专輯,我们发表了四篇有关印度尼西亚财政和历史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1983年1月23日苏联《真理报》刊登了苏联中央统计局关于1982年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内容如下:1982年是苏联建立六十周年的一年,社会生产和人民福利的进一步增长得到保证。1982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执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绿色增长正在成为世界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各国都在寻求实现绿色增长的发展战略。1997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以来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促使积极探索经济转型新路的韩国加快了战略转型的步伐。韩国政府为此提出并开始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制订并发表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与五年计划”以及相关的法规,详细阐述了韩国推进这一战略计划的长远规划、战略目标、实施计划、政策措施等,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实施机构。韩国积极推动的绿色增长战略充分揭示了其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意在谋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未来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增长模式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