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众体兼备,七律更是他倾心血而作,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盛唐七律在杜甫笔下已臻于成熟。其标志是盛唐七律中杜甫创作的数量最多,合律率高,极大地扩充了盛唐七律的用韵范围,无论在章法、句法还是字法都极尽变化,成为后世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罗伟倓 《传承》2011,(23):60-61
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动荡、朝廷由盛转衰时期的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始终带有儒家学说中的仁政、爱民思想。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写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勤于学习的生活经历,特定的历史环境,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使杜甫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沾染上了儒家品质。通过对其作品中儒家品质的分析,期望加深世人对杜甫的了解,同时也对当下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一生有较长时间贬谪于湖湘地区,在这里创作了大量诗歌。当今学者在柳宗元湖湘诗歌系年问题上大体取得一致,但仍有十四首诗歌存在分歧,另外,还有三首诗歌不能确定是否创作于湖湘地区。经考辨,《龟背戏》、《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和《李西川荐琴石》均非湖湘诗。对于系年存在分歧的作品,则在综合各家说法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史料,依据诗歌在《柳集》中的编次及这些诗歌与《柳集》中其它诗文的关系,逐一对其辨正并重新系年。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任何一位作家在其创作中都会受到前人或同时代人创作的影响,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中尤为明显,其中所出现的互文现象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古典抒情诗中的互文性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嵌入文本与原有文本形成多重关系,在抒情文本中显现出不断延伸的"外故事"。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加强了诗歌的语义浓度,也使诗歌前后贯通,构成为连绵的诗歌整体。  相似文献   

5.
1895至1937年间,一些传统文人或为亡命,或为应聘教学,或为视察,或为旅行,穿梭于两岸之间,留下了不少以"之台湾"和"之大陆"命名的诗歌作品。此类诗歌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大陆旅台文人在台期间的诗作,也包括一些内渡文人以"之台湾"为题首写的诗作。另一类是台湾传统文人创作的以"之大陆"为题首的诗作。这两类诗歌记载了日据下台湾人民殖民地生活的苦难,呈现了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的面貌,承载了知识分子深厚的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6.
刘少坤  李立臣  王宏力 《前沿》2008,(5):185-187
本文对杜甫集中乾元二年(759年)流寓秦州时期的五言排律加以分析,通过与前期五排创作的对比,指出此期五排创作具有四方面的新变之处:一、赠诗对象由投赠权贵变为赠答友人;二、情感内蕴愈加深沉;三、对仗种类更趋多样;四、炼字艺术倍加传神。这些新变为杜甫诗歌后期创作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杜甫后期的创作和后来的元白诗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5,(1)
<正>前不久,山西太原桃园南路西里街,刻有近百首唐诗的文化墙上,繁体字错用竟有33处之多,被网友称为"尴尬文化墙"。比如王维《春中田园作》中的"旧人看新历"诗句,"历"字繁体本为"暦",却用成了"歴";比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诗句,"发"的繁体"髪"字错用为"發"字等等。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偶尔用错字或者写错字,并非不可以理解。但建设文化墙,算得上是比较正式的文化工作吧。百首唐诗,平均一首40个字计算,也不  相似文献   

8.
张会 《求索》2011,(10):196-198
杜诗半数以上皆有虚字,并且在用法灵活多样,虚字在杜诗中并非仅仅起着附着于实字的辅助作用,由于虚字具有意义抽象空灵,不能单独成句,能引出实字所表达的客观世界之外的人的主观世界,体现出主体的感受和神情气韵的作用,因此有助于杜甫在创作中达到所追求的“有神”的美学特征。杜甫运用虚字使主体情感介入,大唐的衰落,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使作者阔大、萧瑟、焦灼、孤独、闲适的情感随时进发,体现在诗歌中,全赖虚字表达。  相似文献   

9.
正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当代广西》第11期杂志"文化"栏目推荐的《唐诗风物志》一书,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在世风开放的唐朝,以诗寄情、叙事、言志是一种风尚,诗歌徐徐展开唐人生活的画卷,也使唐朝成为古代文化盛世的高标。譬如唐代大诗人杜甫,鲁迅评价他:"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是人类优秀文明的积极借鉴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引领者,是社会高尚道德的有力崇尚者。可以说,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陶然 《人民论坛》2020,(10):135-137
在当代语境中的"诗教",既不只是汉儒所云"温柔敦厚",也不只是文艺思想领域的范畴,它以古典诗歌为载体,却以"经世致用"为旨归;它深植于中华传统思维,却能接轨于现代文化需求.因此,从多个层面认识诗教的当代文化建构功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本源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谢思炜 《人民论坛》2020,(10):132-134
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既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遭遇有关,更离不开诗人的主观努力、在诗艺方面的不懈追求.他在诗歌中展现全方位的社会观察和思考,并始终保持创作激情,追求更完美的诗意表达,把生命托付给诗歌.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诗歌出现两种"出逃",其中诗歌的通俗部分和流行诗意在投奔文化过程中,显示了极强的承载功能和高使用率,表明诗歌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同时,诗歌在文本、伦理、市场、技术等方面也陷入各种挣扎。在新的文化形式承载和多重语境压力下,诗歌努力变换"花招",继续寻求更新和"出路"。  相似文献   

13.
成都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毗邻浣花溪而建,后经历代修葺重建而保存至今。草堂园林简朴典雅,诗景相融,今日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看到的茅屋故居正是根据杜诗中的描绘而取意其意境于1997年建设的古典园林景观。杜甫草堂将古典园林与杜甫诗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整个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无不体现出杜甫草堂特有的园林文化艺术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杜诗的精神与意境,景观考虑到了整体的布局,也留意于细节的体现与表达。本文试就草堂茅屋的园林文化与杜诗意境两方面作一简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广西艺术学院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开辟红色课堂、开展红色体验、鼓励红色创作等,将红色文化元素贯彻于学习教育始终,做足"学"字功夫、夯实"做"字本领、写好"特"字文章,充分激活红色文化因子,推动"两学一做"落地生效。红色课堂让学习教育"实"起来如今,走进广西艺术学院校园,到处洋  相似文献   

15.
2013年6月适逢《同舟共进》第300期。在汉语世界中,"三百"是很有文化意蕴的数字。相传孔子整理上古诗歌,删定"三百五篇",后世遂以"诗三百"或"三百篇"指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即汉儒奉为经典的《诗经》。后世编辑某一朝代诗歌选集,亦往往以"三百"命名,譬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自1988年创刊以来,《同舟共进》已出版300期,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6.
正"一九六三年的春天,使我们如此地激动!——历史在回答:人呵,应该这样生!路呵,应该这样行!……"贺敬之这首创作于1963年春天的长诗《雷锋之歌》,以诗歌的形式歌颂了雷锋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把雷锋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之间,揭示出学习雷锋的重大意义。诗歌气势磅礴,融议论与抒情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雷锋之歌》的爆发力和凝聚力,是贺诗的长诗中首屈一指的……在他创造的长诗中,达到艺术的高峰。"(贾漫《诗  相似文献   

17.
刘曲 《前沿》2013,(14):134-135
死亡和永生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死亡诗,其中《我死的时候——听见苍蝇嗡嗡叫——》堪称为其死亡诗中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韵律和节奏以及意象两个方面深入剖析这首诗歌,探析其蕴涵的死亡美学,并希望能对狄金森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诗用典是新诗创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古典诗歌主要运用本国典故不同,西方典故在新诗中大量出现。运用本国典故也许具备文化传承和诗歌修辞手段的功能,运用外国典故则由于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给新诗带来了在表达对象和表达方式上的新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9.
杜文婕 《前沿》2014,(17):191-195
李白的禅诗体现了禅境、禅理、禅趣,以及与僧人的交往和禅悟,禅宗不仅从内容上渗透到李白的诗歌中,而且改变了李白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形成了柔和的风格。李白的五十多首禅诗无论是对于佛教思想还是对于诗歌美学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汉语从诞生到现在,历经嬗变。我们日常用语中的许多字、词,其现在的含义已与当初有天壤之别。让我们回到源头,追寻这些字、词的原始语义,及其演变过程,来一次有趣的文化之旅。"笨蛋"原来并不笨今天,"笨蛋"等同于白痴,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