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庄"大美",实质上是指形上之"道",或由形上之"道"显现出来的"本源之美"。在老庄美学体系中,个体需要特定的生命超越,才可以感通"大美"的存在。依据老庄"道在一切中",以及"道器关系"的思想,这种感通发生的同时,亦即"大美"以一定的形象形之于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公私之分在心、不在物。尽孝悌之道,则无种群、集团之障碍;无孝悌之善端,则种群、集团就完全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为私欲所蔽,不能尽其孝,绝不可能彰显社会"公德"。孝悌出于一体之仁,并不是什么"血亲私德",而是常理、常道的体现。孝悌之道不被埋没,政治、意识形态才不至于脱离良心而走向极端;感通之性不被私欲所障碍,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和公共性。感通性与认知性的统一,这是公共性的基础,也是形成共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当今很多学者依然在传统审美的视野下解读《庄子》中畸人形象,认为塑造这些畸人或丑人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以丑衬美"、"德充"之内在美,其实不然,《庄子》一书在《大宗师》《徳充符》《养生主》《人间世》《达生》《至乐》中塑造了一批独特奇异的"丑人"形象,而在庄子及其门徒看来,这个人物形象并非世俗之人所谓的美与丑,而是他们注重体道,因"近乎道",顺应自然之性,而体现出自然素朴的本性。也试图通过各种畸人奇人形象,并与形全的常人进行对比,以打破传统世俗观念的外形残缺的禁锢,反对世俗"重外轻内"而倡导"重内轻外"的人生观,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性格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也为了印证只有不过分注重形体的保养,而德全才能保身,才能体悟生命  相似文献   

4.
自然在老庄思想体系中指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现代汉语里它作自然界解,自然界在老庄著作中却常以山水、山林指涉。老庄是非常崇尚自然界的,自然界成为他们体道、悟道和言道的载体,也是自然之道的表现实体。老庄的自然观及其对自然界的观照因与艺术的审美特征的相似性,于不知不觉中对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性"之涵义的流变入手,考察老庄杨朱等道家代表人物"人性"的定义,针对孟荀的"性善(恶)",老庄杨朱所强调的是"性真(伪)",主张通过"性修返德"的方法,朝向兼本体论和认识论为一体的"道"前进,最后达至尽性自由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天地有大美",这是旅游手册上介绍位于吉林省境内的长白山天池时所用的赞美之辞,那真的是美,一如您现在所看到的这个画面。  相似文献   

7.
<正>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宗桂:王阳明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影响深远的人物,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思想家之一。学界经常挂在口头的"孔孟老庄程朱陆王",往往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而王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致良知的学说。在王阳明看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因此,格物即是格心,格物的功夫只应向自己心灵深处去做。致良知便是运用自己的修养功夫克除私欲,让良知不受干扰地正常发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  相似文献   

8.
郁源先生提出的感应美学既具古典特色,又有当代价值,对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感应美学的再发展,既要深入理解其古典智慧,又要看到其在当代的生长性。本文首先从咸卦理解感应的特点,主要有交相感应,诚感悦应及感应的普遍性等;其次,对感应的两种类型无心之感和私心之感进行了分析,无心之感即中正之感,私心之感即偏邪之感,在美学上,无心之感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之境,私心之感也能实现审美中的主客合一,在审美境界上,是人之境;最后,结合东方的匠人精神谈到了虚受之感才能真正实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实现物与人互成互生的和谐之境。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坚持"面向全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戏曲进校园的"固本"之道;落实"面向全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固本之道,必须坚持与"育人为本"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价值导向,是戏曲进校园的"守正"之举。  相似文献   

10.
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对教育对象的认知活动具有推动作用、行为选择具有评价作用、健康的心理形成具有调节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情感,应做到晓之以"理",以"理"导"情";动之以"情",以"情"激"情";表之以"言",以"言"传"情";赏之以"美",以"美"育"情";处之以"境",以"境"生"情",付之以"行",以"行"固"情".  相似文献   

11.
王琼 《求索》2012,(9):152-153,141
庄子崇尚"大美",认为"大美"是最高境界的真美,是道的形象显现。世俗的所谓美丑是人们的"成心"造成的,具有一定相对性。美丑可以相互转化,所谓"腐臭可以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庄子的这种美学观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2.
志于道     
《世纪行》2017,(6)
正做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孔子认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做人要志向于道,根据于德,依靠于仁,娴熟地掌握礼乐等技艺。南怀瑾先生说,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中心和真正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这四点做到了,人生就有大意义,就形成了理想的人格。本文说说"志于道"。何谓"志于道"?"志"者"慕"也,仰慕追求之意;"道"者"通"也,乃事物本原之理。孔子这里说的"道",既包括天道,即宇宙运行之理,更包  相似文献   

13.
马会兰 《求索》2012,(12):87-89
《人物志》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刘劭提出人物"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认为人因禀受"元一"之气的结构和质量不同,因而德、才不同。根据德、才比重的不同,可将人才做不同的分类,这是刘劭君臣关系的哲学基础。刘劭认为,"圣人"与"人君"是重合的,同时具备"中和之质"和"聪明"之才。为臣之道当遵循"以一味协五味"的原则。刘劭的"主道"与"臣道"思想具有注重"主德"之"平淡"和君臣关系"自然性"倾向的特色,援道入儒,为君臣理论加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文"道"字隐含有一个本源性含义——观看,在《老子》文本中"道"有"徼道"、"妙道"和"玄道"三种不同层次但又内在统一的含义。老庄的玄道就是一个构造世界万物的现象学视域意识。同时,借助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我们可以在"道"的世界中不停地发现、创造新的世界,一个超越了自然世界的真、善、美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5.
李尚荣 《传承》2012,(24):76-77
仙之"美"并不在于仙能长生不死,从各朝著名仙真高道的生卒年岁,即可窥见一斑;仙之"美"亦非在无所不能,从死后才被拉入仙班的关羽一例,便是明证。其实,道教认为仙人乃是由凡人修真而来,既如此,便不难理解所谓"仙格美",本质上其实还是"人之美"。  相似文献   

16.
援道入儒体现在王夫之从"无"到"有"批判、改造、吸收老庄以及继承、发展张载思想的两个方面,他使道家境界与儒家之"有"相结合,目的在于构建"有"境界儒家本体思想体系并总结以儒道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17.
"三年之丧"原本只有少数东夷贵族在先周时代间或实行。夏人应行"七七之丧"。西周官方则行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二月之丧,但亦称为"三年之丧",可见"三年之丧"后已成了传统丧礼的通名。晚周礼崩乐坏,甚至连最守周礼的周国鲁国都不再实行"三年之丧"了。孔孟反复倡导"三年之丧",甚至说此乃三代"自天子达于庶人""天下之通丧",主要是为了托古改制,其政治目的有二:一是帮助新君利用血统上和宗教上的合法性,通过漫长丧期的逐步过渡,最终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从而实现权力的平稳交接;二是在社会失范、君臣失序的晚周时代,通过倡导传统丧礼,进而倡导孝道忠道,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让天下重归安宁。其文化目的则是,保存先进的华夏文明,避免华夏诸族蛮夷化。  相似文献   

18.
《老子》法律思想的本质就是"道",而其"道法"思想具体又通过"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表现出来。老子认为,道是"法"的来源:一方面"法"使"道"有了社会性,可以在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另一方面"道"也为现实中的"法"提供了合理性的根据。总之,道是法的本质,法是道的外在表现和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道正是通过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在大理吃茶     
正画家老莫前几日去坐落于苍山莫残溪北岸的大理感通寺小住,回来时给我捎了一听上好的感通禅茶。看老莫神秘兮兮的样份,我感觉有些好笑,不就是一款禅茶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老莫说,这感通禅茶在古代可是"贡茶",只有皇帝老子才有福分喝到,金贵得很呢。老莫还说,如果说乡愁是一种"病"的话,恐怕这感通寺的禅茶,就是大理古往今来或云游或栖居的名士高僧一块永远的"心病"。  相似文献   

20.
《松州》2014,(6)
<正>一、关于道德的含意道德之说早已有之。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分开使用。老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道是看不见的,通过德表现出来。"《左传》说:"有德不可敌",认为军队道德水平决定战争胜败。《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