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并存的国家,居民主要信奉东正教、伊斯兰教等。俄罗斯主体民族俄罗斯族主要信奉东正教,而俄北高加索地区各民族的主要宗教则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俄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既有在沙俄和苏联时期被打压、同化的低潮期,也有在当代俄罗斯迅速发展的壮大期。目前,俄罗斯穆斯林人口在快速增长,伊斯兰教已成为俄第二大宗教,是影响俄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社是俄国农民的自治机构,是农村的基本组织细胞,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农村公社被俄国人视为"特殊的俄罗斯精神".漫长的村社生活,造成俄国农民所特有的社会心理和生存意识,并进而影响到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村社制度孕育了俄国集体主义、平均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村社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二重性特征使农民、地主、国家三者的利益得到调和甚至达到平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村社在满足农民基本生存的同时,培养了俄国农民对村社生活的依恋,农民的村社情结却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转型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障碍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弗兰克是俄国白银时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是万物统一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他确认了人的认识中可知与不可知之间的辩证联系和密不可分。他的作品都具有直觉主义特点。弗兰克哲学本体论的核心思想是作为人的存在的最终基础的精神性。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俄国宗教传统、西方哲学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俄国1905-1907年革命时期,农民决议运动这种独特的人民群众斗争形式获得广泛传播.农民决议和委托书包含了广泛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要求,涵盖了当时社会斗争的所有范畴,是俄国1905-1907年革命时期形成的农民纲领.农民制定、讨论和通过决议和委托书是一种重要的农民运动形式,对于农民的社会意识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研究者来说,它们是折射20世纪初俄国农民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早期哈尔滨的外来宗教现象,不仅在中国宗教史甚至世界宗教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东正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社会动荡、俄国人为主体的宗教、时间短暂、中国本土宗教等因素,使得东正教在宗教思想观念上对哈尔滨影响不大。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哈尔滨的城市设计理念、建筑艺术风格、刺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冰雪文化等方面。东正教对形成哈尔滨东西兼容的国际性、多元性城市文化品格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雷丽平 《东北亚论坛》2006,15(1):104-108
俄罗斯农民的东正教,大量渗透了农民自己传统信仰的成分,有些是打着信仰东正教的名义,行的是多神教或传统信仰的诸多内容。俄罗斯农民作为一个缺少文化的下层群体,在东正教信仰上,特别迷信于俄国东正教特有的圣像崇拜,专心于神秘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能透视出被俄国农民改造了的拜占庭东正教文化—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保守落后的实质;也能透视出俄国农民在俄国历史发展中起到的阻碍进步或阻碍改革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能透视出俄国,这个革命前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因文化的落后而频频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俄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因素。  相似文献   

7.
俄国民主革命时期农村社会的现实,包括农民的两面性、农民与工人阶级的联系、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的状况,是列宁提出的对待农民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俄国在1861年改革后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经济落后于农民经济发展水平。地主经济的特点是资本主义与半封建关系交织在一起。地主经济在农业生产总规模中所占比重较低,且不断缩小;绝大多数土地集中于少数地主手中,地主向农民出租土地;过高的租金与地租成为农民的主要负担,严重阻碍了农民经济的发展。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农民经济是俄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形式;在资本主义农业进化过程中,地主经济压迫了农民经济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论:地主经济在经济上是起反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俄国封建晚期,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经济区域专门化逐渐形成,城乡逐渐分离,国内市场逐步形成,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显著。货币代役租的实行使俄国所有农民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卷入商品经济中,再加上交通运输业的进步,这一切都促使农民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但是由于俄国封建因素的限制,这一时期农民与市场联系的程度还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时期反宗教政策与宗教政策的逆转、 政教关系、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复杂交织, 使得宗教因素在苏联解体过程中起到了积劳成疾、推波助 澜的作用;宗教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可能更多是隐性的, 但却是不可忽视的、诱因性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改革后俄国土地问题和农民福利问题仍然严峻,这是20世纪初俄国风起云涌的革命的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2.
安德列耶夫(1887-1959)是前苏联对17-18世纪俄国史研究卓有建树的历史学家之一,是对俄国这一历史时期在史料学和古文献学方面著作颇丰的专家。1887年3月24日(俄历12日)安德列耶夫出生于彼得堡。其父原是普西科夫县的贫苦农民,19世纪八十年代才从故乡的村庄迁到首都。在  相似文献   

13.
萨维茨基认为蒙古—鞑靼时期是俄国历史的必然阶段,蒙古时代对俄国的思想文化、国家制度和地缘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的俄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是争夺欧洲霸权,而计划的核心是征服土耳其。对土耳其的瓜分和征服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外交史的主要内容。俄国争霸世界的计划是在对土战争中奠基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为分析俄国国际行为提供了一个外交史的研究路径:20世纪俄国激进变迁的遗产;影响俄国外交的4个持久因素,即相对的经济落后性、多元文化的国家社会、可渗透的边疆及文化的边缘性,这些是正确认识俄国外交的入口.其次,本文分析了影响俄罗斯外交的新因素:苏联解体不仅使整个俄罗斯国家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且使俄国开始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制度变迁,充分理解这一因素对俄国外交的影响,是把握俄罗斯外交政策变迁的关键.最后,本文通过上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框架,评价了俄国近年来的外交政策过程,得出了一个较为乐观的结论:俄国不仅是21世纪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国际稳定和合作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俄国农民土地银行是沙皇政府成立的、专门向农民发放购买土地贷款的国家专业银行。它具有鲜明的等级特性,本质上是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剥削农民的工具。同时,农民土地银行客观上在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初俄国社会党的土地社会化纲领,是社会革命党对传统民粹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从农民经济角度对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理论尝试与探索。它的提出使俄国民粹主义运动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为社会革命党适应变化了的革命形势,赢得农民的支持与拥护,为该党发展成为俄国第一大政治党派作了准备。自该纲领出台以来,俄国社会革命党人为了它的实现不断奋斗,但终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得以具体落实。虽然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最终并未真正实现,但其所包涵的积极意义和合理性因素不可抹杀,它们对俄国乃至世界其它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时期俄国农民租赁了大量土地,不仅有耕地,还有割草场、牧场等其他农用土地。农民租赁土地在欧俄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黑土地区。各地农民参与土地租赁的程度有所不同,有些省区半数以上的农民承租了土地。农民租赁土地的形式多种多样,实际租赁中通常是几种租赁形式结合在一起。土地租赁价格不尽一致,农民的租地支出占租地产值的1/3左右,租赁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收入。  相似文献   

19.
俄国封建晚期,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代役租开始广泛实行,地主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广大农民不仅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甚至不能顺利实现简单再生产,这对当时俄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具有兼容性,官方宗教政策也呈现出以兼容为主排他为辅的特征,这造就了中国民众宗教思想的实用功利性;而俄国民间宗教信仰则具有排他性,官方宗教政策也呈现出以排他为主兼容为辅的特征,这培养了俄国民众宗教信仰的纯粹性。中俄宗教的兼容性和排他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实用功利性和信仰纯粹性,成为两国文化根深蒂固的特质,深刻地影响着中俄两国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