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保护春节年俗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春节,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相比,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气氛更加浓厚,民俗事项也更加繁富多样,像煮腊八粥、扫尘送灶、置办年货、书贴春联、剪贴窗花、张贴年画、敬祭祖先、吃年夜饭、除夕守岁、燃放爆竹、辞旧迎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它由虞舜兴起,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7年春节被列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春节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它是现代中国人深层的心理需要、精神需要,还关涉着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创新问题。传统春节是中华民族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刘扬 《统一论坛》2009,(6):43-44
儒学是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学的根在祖国大陆,同时也与台湾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时代主人》2006,(6):25-25
5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报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将公布.其中包括春节等在内的传统节日也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孙家正认为,春节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是保护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节日。现在很多国家在中国春节的时候都会有领导人发表讲话。并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因此,春节已成为对外推介中国文化的一个著名品牌。  相似文献   

5.
春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龙头老大”,理所应当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的舞台。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只有强盛民族的才能被世界接受并领一代之风骚。近年来,欧风美雨吹遍了中国的大中城市,“哈韩”“哈日”成了许多少男少女的代名词。中国的崛起让世界为之瞩目,中国的强盛更应重新焕发国人的民族意识,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肩负着中国和世界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和纽带。民族民间文化包括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迹、文物等,也包括无形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些几千年古老文明的载体历久弥  相似文献   

6.
于干千  程小敏 《思想战线》2015,41(2):120-126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餐饮界的一大憾事。从现实需要出发,中国饮食文化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应该是首选。鉴于当前中国饮食文化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对照世界申遗的“规定动作”,亟须对我国现有各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饮食类项目进行系统摸底普查,并按照非遗标准圈定体系完备、类目界限清晰、史料翔实可靠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项目。同时,打破申报项目非遗界定的单一性,拓宽在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寻找饮食项目的范围,深入挖掘中国饮食承载的文化与传统,重点考量饮食类申遗项目的民族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马春香 《前沿》2013,(6):127-128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源泉。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的悠久性、独创性及丰富性,以不可替代的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世界音乐的组成部分。当前,认识和理解"原生态"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不容回避,且具有现实意义。抢救保护"原生态"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市场等等复杂因素,都促使传承人在保守传统与适应创新之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选择.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经验以及对保护的“完整性”与“活态性”的认识,“体系外的文化与体制外的文化持有者”对于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区分传承母体共享的“非遗”与脱离传承母体的“非遗”,应该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其“本真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张泽欣 《人民论坛》2012,(20):198-19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土家族,其土家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她如同雕刻着土家人智慧结晶的活化石,在祖国的传统文化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土家族文化正面临着衰退,甚至消失的严峻形势,因此必须要加以保护,使其更好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京杭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绵长古老的在用运河。其主体工程的开凿主要分为春秋战国、隋朝、元朝三个历史时期。古往今来京杭大运河的光芒与活力从未消失,促进了中国南北地区各个城市之间经济、文化的互通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潇珏 《传承》2006,(7):22-25
文化是人类世界里一切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知识和知识创新的源泉,也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全部合理性和合法性。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其本身和其他民族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也是确定其人类学身份的最后依据。因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如何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的一切资源,关涉到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战略。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西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如何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革命文化遗产,同时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文化的主体性精神下,超越“左”的庸俗社会学,以一种开放的科学的文化发展姿态,重建中国文化现代精神,使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轴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应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学科专业特色、教学与科研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主动适应新时代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教学、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双创教育等领域。针对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还存在不落地、不生根、不发芽等方面的问题,高校需要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逻辑机理,系统化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体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传统传承方式向现代传承方式的转型,从而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大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3.
2004年7月1日,“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在联合国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件盛事,也是吉林省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为了促进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一年多来,集安市人大常委会以高句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有利契机,以做大做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为重  相似文献   

14.
身体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视域的引入,有助于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形塑以及"神授传承"等关键议题的深入讨论,同时也能反思当前"传承人"保护的紧迫问题。中国本土传统中文化的形塑与传承,与"身"、"体"、"践"、"行"、"习"等一系列"身体"命题密切关联。因此,可将"身体"视为一种方法来呼吁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从而探讨在西方遗产话语之外理解何为"传承"的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多个国家有过春节的习俗,主要是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都把春节列为法定假日。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为传承和保护先人的智慧与文明所付出的努力和行动。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明的瑰宝:海洋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洋文化是近代以前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五大文化系统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史是中国人民在长期不断的接触海洋、利用海洋和征服海洋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历史,并且留下了宝贵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沿海  相似文献   

18.
民族博物馆保护传承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云南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不仅重视对云南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周春 《两岸关系》2011,(9):67-68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不被中断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思想。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其重要动力即在于中国学术思想的发达。自周公、老子、孔子以降,三千年来,中国学术思想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巨流。  相似文献   

20.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而智慧的仡佬人创造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仡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和文化意识。但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文化趋同化加强,仡佬族表演艺术类非物质遗产正逐步淡出人们视野,其保护与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