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有没有宪法? 中国的宪政运动是从十九世纪末期,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向清朝政府要求变法,提出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而开始的,但不过昙花一现。继后,清朝政府为抵制人民革命,保持封建专制制度,于1908年公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革命走的是一条海外包围内陆的道路,外围根据地对革命派与被革命派来讲都极为重要,南洋新加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双方舆论争夺的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是新加坡华文报发展期的开端。这期间,尤其是从1905年到1911年,保皇派(或曰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新加坡以华文报为阵地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政治论战,带来了华文报的滥觞。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皇权的结束,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也次第平息,蓬勃一时的政论报纸也因此日渐式微。辛亥革命后,与中国革命运动相关联的华文报日渐减少,目前学界有所记载的有三份,分别是《振南日报》、《国民日报》、《民国日报》。但是笔者查阅《新国民日报》,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新加坡还有一份被学界轻视的华文报——《南铎日报》。本文拟在《新国民日报》视野,围绕双方的一场笔战管窥《南铎日报》。  相似文献   

3.
不少学者认定康有为是坚定的改良派,但对他是否支持过"革命"以及他对"革命"的不同理解,学界迄今未有过深入探讨。综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不仅只是"革命"的反对者,也曾是"革命"的"推动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为"勤王(光绪帝)",他有意取"法国革命"之意,主张兴民权,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性"革命"。1901年清廷新政后,为反对"革命派"的"排满",他重拾"汤武革命"的道德观,否定"革命派"进行"革命"的正当性。"辛亥革命"后,他欲打破"革命"的政治思维定式,提出"国为公有"的"革命"本质,力图重构"君主立宪"的理论基础,并阻止"革命"席卷文化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对义和团"野蛮暴力"与革命党激进革命的反思、外来文化的深入传播、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等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兴起一种"文明革命"思想。革命派汲取改良派某些合理观点,在"文明革命"上达成共识,并在革命实践中运用之,使辛亥革命成为一次"平和"的革命。由于革命史观的话语垄断、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篡夺、部分官僚在革命中的政治投机等原因,学界对"文明革命"的评价甚低,对此需重新审视辛亥革命时期的"文明革命"。  相似文献   

5.
清王朝被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必然要登上历史舞台逐鹿争斗,进行激烈的较量。当时,以袁世凯为首的、得到帝国主义大力支持的封建顽固势力,控制着广大的北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以南方为基地;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也有其“大西南计划”。在云南,资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起义,夺取了政权。云南黔籍官僚、立宪派人士刘显治、熊范舆、周沆、唐尔锟、戴戡等人,与蔡锷关系密切而且支持过夺权,胜利后多混进了云南军政府担任要职。他们与贵州的反动势力立宪派是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贵州政权搞到手。滇军中的一些青年将领,也是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前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力倡共和政体 ,基于三方面认识 :清政府是满族建立的政府 ,革命成功之后 ,不能再建立由满族人作为君主的君主立宪政体 ,必须建立共和政体 ;采取共和政体 ,可抑制“豪杰”争雄之“野心” ,达到“一劳永逸”之目的 ;中国社会已具备了实现“共和政体”的基本条件。辛亥革命烈火中诞生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虽是进步的、革命的抉择 ,但却无法与中国社会机体有机地结合。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是不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尴尬抉择。  相似文献   

7.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十分巨大。最早把《史记》与某部小说联系起来的是明代的李开先。他拿来与《史记》相提并论的第一部小说,就是《水浒》。李氏在《词谑》一书中说:“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岗谓:《水浒传》委屈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此后,明人袁宏道、天都外臣、李贽、叶昼,清人金圣叹、樵余等又相继发表了相同的意见,对我们研究《水浒》与《史记》之间的继承关系,颇多启发。本文拟就《史记》对《水浒》在艺术方面的影响,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杂志中的“革命话语”承续近代中国知识界关于“革命”的理解与认知,随后则聚焦于“文学”,掀起“文学革命”,揭开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之序幕。然而,在面临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时“文学革命”的力量显得过于苍白。《新青年》“革命”话语遂从“文学革命”渐转向“社会革命”,即“十月革命”“阶级革命”以及“劳工革命”等话语形式。1923年后,在国共合作的大局中,《新青年》之“社会革命”话语具体表现为“国民革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途径——阶级斗争——亦随之成为《新青年》革命论述的核心话语。中国共产党革命意识亦随之得以生成并融入革命实践,并且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内容与结构。  相似文献   

9.
我和《思想战线》结识,算来已十易寒暑了。1981年秋,史学、民族学编辑何耀华君向我约稿。他说,你还不曾在我们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写一篇如何?言语间情真意切。在何君敦促下,我写成一篇题为《民族问题理论新探》(以下简称《新探》)的论文,《思想战线》1982年第一期给我发表了。是时,正值理论界拨乱反正。一些似是而非的极“左”认识都翻了个兜。我在《新探》中,对几个民族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在确认民族问题是革命问题一部分的论述中,同时指出民族问题也有自己的矛盾特殊性亦即相对独立性;又如,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重新认识列宁关于“两个民族”、“两种民族文化”的论断。《新探》的第五部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一词何时传入中国,以往流行的说法是二十世纪初。以往认为,我们中国人知道的“社会主义”一词是通过日本介绍来的。一八七○年日本学者加藤弘之从德文翻译了一本《真正政府的原理》,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日文新词汇。戊戌变法后,我国许多进步人士,包括改良派和革命派,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介绍  相似文献   

11.
读了《人民文学》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发表的三篇小说:《辣椒》、《献身》和《没有讲完的课》,联系当前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对我们很有启发。《辣椒》写了两个局长:县水利局长李冠一和农林局长王双合。他们年龄相同,经历相似。刚解放的时候,两人都是县人民政府的通讯员,腰里别着手榴弹进山送信,与贫农宋大伯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作为这种感情的象征,是宋大伯每年都要分别给他们送上两串辣椒。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李冠一从不屈服,坚持斗争,被打成“死硬走资派”,送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发表60周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40周年。5月初,全国80余位学者聚集在古城南京,就“两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限于篇幅,本文仅将有关“两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讨论的主要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两论”的历史地位 有的同志认为,“两论”是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理论表现,是奠定我党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前,为了争夺南洋华侨的支持,革命派继东京《民报》后,在南洋地区的《中兴日报》上再次笔战保皇派。此次笔战不仅阐述了革命派的施政观点,更重要的是向广大华侨宣传了具有强烈的反清革命意识。这种宣传虽有不足之处,但却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南洋华侨的爱国热情,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人生行路》与《情结》,是台湾女作家颜陈静惠的两个中篇小说。1953年出生的颜陈静惠,作品虽然不多,却篇篇精彩可读,颇受台湾文坛瞩目。1983年,《人生行路》获得第六届《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在评审会上曾有评委指出,这篇作品的主要特色之一,是“长篇题材,用中篇来写”.这显然指作品的结构。1988年,颜陈静惠在《皇冠》杂志第416—418期发表了又一中篇小说《情结》。无独有偶,它亦是“长篇题材,用中篇来写”。可以  相似文献   

15.
《水书》古文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书》及其古文字的研究问题,早在40年代初,我国民族学者就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研究。如岑家梧先生在《西南民族文化论丛》发表了“水书与水家来源”和张为纲先生在《社会研究》第36期,发表了“水家来源试探”等论著。80年代以来,许多有关水族族源的论著、水族历史和地方志书均涉及水书及其古文字的问题。1986年《贵州文史丛刊》也发表了坦龙的“贵州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亦论及此问题。在这些论著中,岑家梧先生的结论是:  相似文献   

16.
纪昀在《四库全书》中对已经风行百余年的《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后人一直为之鸣冤叫屈。而究其原因 ,人们多认为是政治思想意识不同所致 ,即是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斗争的产物。其实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 ,本身包含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因素 ;纪昀对《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不仅约束了文人对文言小说的游戏态度 ,而且也顺应了当时文言小说急需规范的社会现状 ;同时 ,纪昀在排斥蒲松龄时 ,推出“雅驯”与“简淡数言 ,自然妙远”的正面主张 ,这正是文言小说面对白话小说及戏曲的挤压而突出自身艺术个性寻求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呼声。可见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不仅有其合理的一面 ,而且对于以后文言小说创作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得子(高文)的长篇小说《劳改农场》全景呈现了新中国劳改事业五十年建立、转型、发展的艰难历程。作者通过精心编织、伏笔千里,描写三代劳改(监狱)干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知、工作、感情、家庭、生活,诠释了劳改工作不为人知的历史;塑造了以叶旭、江立春、刘晓莉、王锦葵为代表的劳改干部、罪犯、留场人员的爱恨情仇。《劳改农场》是新中国劳改事业的"清明上河图",小说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是不可多得的监狱题材小说,可以称之为劳改题材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18.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以下简称《倾向》)一文在今年《思想战线》第一期发表后,引起了我校中文系师生的兴趣。该系古典文学研究会于六月二日下午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到会师生就这篇文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倾向》一文对《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的分析过于简单化,也过于武断。文章先入为主地将孙悟空等形象与农民起义人物作了简单类比,将王守仁的“心学”和吴承恩的创作思想等同起来,将王守仁“破心中贼”的反动思想强加在吴承恩身上,把一部主题思想比较复杂的神魔小说判为“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这些都缺乏有力的论据和说服力。关于《西游记》是否是反映农民起义的问题,大家都认为不是。大多数认为,西游故事的发展过程是十分曲折复杂的,从唐代到明代,它经历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的编写、创作和修改。最初是真人真事的记述和传说。《大唐西域记》真实记录了玄  相似文献   

19.
谢颖 《江苏政协》2023,(9):51-53
<正>“全景式展现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进步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由香港前往北方解放区筹建新中国的非凡故事。”这是《向北方》一书获得2021年度“中国好书”时的颁奖词。由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作序、中国政协文史馆李红梅和刘仰东撰写的非虚构纪实力作《向北方》,反映了人民政协成立过程中的一段重要历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该书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1年度“中国好书”、中宣部出版局“书映百年伟业”等书单,获得专家和读者好评。  相似文献   

20.
王莹 《台声》2022,(17):102-105
<正>1982年12月,陈映真在复刊后的《现代文学》第19期第三辑上发表了“华盛顿大楼系列”的最后一篇《万商帝君》。小说设定在1978年12月美国卡特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台湾岛内党外运动甚嚣尘上的背景之下。在台湾莫飞穆这个跨国公司的舞台上,陈家齐、刘福金、林德旺3个不同背景、阶层的知识分子的上演了一场与时局命运对抗失败的荒诞剧。现有研究基本围绕小说有关跨国资本对台湾和台湾人异化展开讨论,作为“华盛顿大楼”系列中的最后一篇,它的确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这个主题,但与其他几篇比较起来,《万商帝君》处理的矛盾是:买办知识分子与本土化的纠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