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永 《金陵法律评论》2003,4(4):111-117
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具有鲜明的民俗学价值取向。沙汀乡土作品的民俗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营造方面;民俗学对艾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家主体行为的选择上,而且对本的创作也存在明显的制导作用;李劼人的小说则呈现出非常突出的地方志倾向。他们的乡土小说创作对纠正“左翼”小说的概念化、公式化倾向起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唐五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五代,小说作为新兴的体,呈现出明显历史化倾向。唐五代小说多以“记”、“传”、“态”、“录”等命名;有的作家直接取材于正史记载;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以及采用“五见法”、“实录”法等叙事笔法,均可看出史传作品影响的痕迹;小说作家将自己的创作看作“补史之阙”的工具,并继承了寄寓褒贬、申明王道的史官化传统;他们强调真实,轻视小说创作。本从小说命名、内容构成、叙事模式、创作主旨、议论化倾向、小说理论等方面分析唐伍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并结合当时重史的社会风气、小说作家的史官出身、小说评论标准等方面,分析其历史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校一项八·五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通过评审──《“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受国内著名专家高度评价由教授朱晓进主持的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校科研处组织专家对其评审验收。该学科最著名的专家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严...  相似文献   

4.
再论冰心与“问题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异的文学现象。冰心以她创作“问题小说”的时间、数量以及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典型性成为“问题小说”的“首席作家”。她的“问题小说”创作既体现了她鲜明的个人性,也体现出了当时同类小说的时代特色及其普遍优缺点:即注重思辩而不彻底,面向社会而有所偏爱,注重观念而忽视技巧等等。因此,本文以她的“问题小说”作为全面考察、综合评价“问题小说”的立足点,试图以此解释“问题小说”在这一特定时期如此兴盛的原因,其主要内容、特征、意义及其局限何在  相似文献   

5.
从人的本性的角度来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劳伦斯心理小说创作的核心。他力主通过对人的无意识激情和性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展示各种人物的心态和社会心理,对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罪恶有所揭露,具有进步意义;他以精细笔触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被誉为英国的“心理派”小说家,对当代的西方小说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的价值是在法的基本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包含了这些基本价值倾向。但经济法的价值,又具有重要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在法的“公平与正义”这一价值层面,经济法更注重实质的公平与正义;在法的“效益”这一价值层面,经济法更注重社会整体效益;在法的“安全”这一价值层面,经济法更注重国家整体经济安全;在法的“自由”这一价值层面,经济法更注重社会整体自由;在法的“秩序”这一价值层面,经济法更注重国民经济良性运行及可持续发展秩序。  相似文献   

7.
文学革命后,口语入诗、诗歌散文化的追求曾导致“诗文合一”、诗文不分的倾向。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诗歌和散文文体界限不清的问题引起了创作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诗歌文体独特性的追求促使作家们对新诗语言进行调整和加工。通过对诗歌语言“形象的加工”和“声音的加工”的自觉追求,新诗语言逐渐与口语拉开了距离,这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文体的完善。从“诗文合一”到“诗文划界”,这一现象揭示了文学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形式发展的关系,这也包括现代文学的文体发展对文学语言变革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8.
萧师 《政府法制》2013,(29):38-39
“蒋介石派专人到香港买老家的扁尖笋干”;“宋美龄爱吃红豆松糕,要从台湾送到纽约”;“蒋经国与蒋方良在他们最喜欢光顾的餐厅拍了不少亲热照”;“李登辉爱吃新鲜的农作物”;“阿扁喜欢台湾传统小吃”;“为马英九设计的菜叫‘名马过桥………这可不是八卦小报的爆料,而是近日,林吕城、黄德忠这两位曾为台湾地区领导人掌勺的厨师向媒体透露的“餐桌秘密”。  相似文献   

9.
传统戏剧艺术十分重视作品的叙事性 ,重视对作品叙事因素的发掘与表现 ,因而 ,在传统戏剧中 ,叙事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 ,有着显著的小说化倾向。与传统戏剧不同的是 ,契诃夫剧作有意淡化作品的叙事性 ,强化作品的抒情性 ,着力发掘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形形色色的主观感受 ,作品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而剧作“散文诗式”松散的戏剧结构、浓郁的“契诃夫式情调”、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大量的“无声语言”和丰富的潜台词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抒情色彩 ,从而使得剧作具有了诗化倾向 ,并给人以含蓄深沉、清新自然、柔美秀美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0.
智勇 《法庭内外》2007,(1):32-32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身为法官。遇到过形形色色的案件。但是。像下面所述两案例这样赶巧的事儿还真是难得遇到——被害人亲自抓获犯罪嫌疑人!这就是真实生活中的戏剧化,真是应了“无巧不成书”这句话了。  相似文献   

11.
汉代“小说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有关典籍中出现的“小说家”一词并非指小说作家,“小说”二字亦非文体名。从《汉书·艺文志》使用“小说家”一词的语言环境和著录的“小说家”作品来看,将它理解为学说派别之称可能更符合当时人的原义。但是,汉代人关于“小说家”的解释对后代的小说文体观念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翻开历史,古今中外,治国的方略无非有两种,一为人治,一为法治。人治,指统治者一个或少数人之统治,是一种统治者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方式;法治,则是指一国依据法律进行统治。这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权力归结点在人(所谓“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者的权力立足在法。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应成为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在我国,“法制”一词产生很早,在一些古代文献和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的言论、著作…  相似文献   

13.
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语言、符号等问题的研究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一个较突出的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倾向更为发展;它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包括法学在内的许多学科。  相似文献   

14.
周玲丽 《河北法学》2002,20(Z1):85-87
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公平正义是任何一个社会及其成员所追求的共同价值目标,这也是良法应有的价值取向。所以,在经济法和民商法中都体现了对公平价值的追求。从两者所追求的公平价值内涵的不同、侧重取向的不同以及实现公平价值的手段不同来说明它们各自追求的公平价值的特点。经济法注重实质公平,而民商法注重形式意义的公平;经济法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平,民商法是个体利益的公平;经济法追求分配正义,民商法倾向矫正正义;经济法有公共权力做保障,而民商法主要依赖私权的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15.
清乾隆皇帝25岁即位,当政60多年,是所谓康乾盛世的重要代表人物。乾隆的一个重要政绩,就是在裁革冗税的同时,坚决地通蠲了许多地方官吏在田赋正供之外的各种额外捐派,颇类似我们说的“乱摊派”。清朝地方官吏当时的“乱摊派”,也有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例如以“兴修河防堤岸闸坝”为幌子,或以“小民自愿”蒙骗皇上。山东省于雍政朝时,以挑挖运河为由,每年向百姓派帮民夫工食银5.34万余两。江南松江海塘岁修,规定每亩地加收银钱5文。京口挑挖运河,每年要在苏、松、常、镇、太五府聚敛漕粮民户协银3800两。常州等33州县每亩额外派…  相似文献   

16.
试论“红楼梦语言”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标志性著作。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红楼梦语言”得以整合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探讨。首先,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语言发生了整化的趋势;其次,作者对文学语言的追求是体大精深、千锤百炼和创造性的;其三,这部文学巨著的民族文化特征表明,它的语言至少受到丝绸文化、方言文化、奴婢文化、客厅文化、大众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官上任伊始,要取得群众的拥戴,泽及后世,必须要干几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时下,一股为“政绩”而“政绩”的浊流已冲淡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原始意味。有些“新官”奉行“自己栽树自己乘凉”的哲学,追求“吹糠见米”的短期行为;有的为官一任,只管一任,不管长远。“造福一方”成了只管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不管他方,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地方和国家利益;有的为“政绩”而搞“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斩断经济发展的后劲;有的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大投入,给国家集体造成严重损失;有的“新官”做表面文章,招商会…  相似文献   

18.
陈鲁民 《政府法制》2009,(15):29-29
中国历史上颇有几个“著名”的小人,虽人物猥琐,职轻权微,却长袖善舞,工于心计,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几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楚国费无忌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个。楚平王为儿子娶亲,派大夫费无忌前往迎娶。费无忌看到新娘如此美貌,便心生邪念,不顾一切快马回宫对楚平王细述姑娘之美,并进言:“趁太子尚未见面大王先娶之。”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的都市小说作家除了追求人物形象品类与色彩的丰富,还特别注重人物所处的都市环境,在挖掘都市所特有的历史、人文的深层结构心态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深刻地反映了中国都市社会中个体的繁杂心态与人生世相。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一个时期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以儒家为“人治派”。法家为“法治派”,而在儒家中,又认为苟子最具有代表性.因为他第一次提出了貌似于“人治”与“法治”的概念,即“治久”与“治法”.并明确主张“有治久,无治法”。①。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愿与学界同仁磋商。一、“人治”与“法治”的由来欲弄清苟子的“治人”与“治法”思想,须先了解多少年来人们所常用的“人治’与“法治”的概念。这二者并非中国所固有,而是随着西学东渐之风.最早由我国改良派学者介绍来的,并用以研究评价先秦德法两家的政治法律思想。本世纪二十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