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屈武,最近在一次谈话中谈到他昔日与蒋经国先生的交谊,以及对蒋经国先生的希望。本刊特征得屈老的同意,发表於此。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1月13日是台湾地区已故领导人蒋经国逝世30周年。1月17日,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表示,蒋经国先生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追求国家统一,并为两岸关系缓和做了一定的努力。我们愿与国民党在"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保持沟通,加强交流和对话,来共同维护两岸同胞的权益,来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  相似文献   

3.
在蒋经国的推动下,1987年7月台湾当局开启了以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和民众赴大陆探亲为主要内容的"政治革新",它被认为是拉开了台湾政治转型的序幕。蒋经国力主推动这样的政治改革,原因有:台湾党外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带来的挑战、大陆调整对台政策构成的影响、周边专制国家迈出民主改革步伐带来的压力、"江南命案"形成的冲击以及蒋经国个人具有西方民主观念与民主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蒋经国先生于1988年1月13日逝世。经国先生一向不喜欢做寿庆生,不过今年4月1313正逢他百年诞辰,与一般生日毕竟不同。  相似文献   

5.
蒋经国,蒋介石的长子,1910年生于浙江奉化。学生时代的蒋经国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共青团员,青年时代的蒋经国,在苏联留学、工作长达13年,聆听过斯大林和高尔基等苏共老党员的教导,是一位经受了各种考验的共产党员。幼时的蒋经国十分聪颖,12岁到上海,考取了万竹小学四年  相似文献   

6.
文化润往来     
1988年1月13日,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蒋经国先生在台北病逝。第二天,当时才30岁出头的杨祖瑶记着友人“出大事,要小心”的提醒,带着首个有“合法”手续的老兵探亲团返乡了。  相似文献   

7.
蒋家王朝随着蒋经国的去世,蒋家后人的英年早逝,早已风光不再了。但在蒋经国的非婚子章孝严冲破各种阻力踏上了返乡认祖归宗之路后,有关蒋经国的秘闻再次成为海峡两岸的焦点。近日,记者前往浙江采访蒋氏遗族,章孝严给我们讲述了他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8.
阿兰 《两岸关系》2005,(1):62-63
2004年12月15日,蒋经国的夫人蒋方良在台北病逝。在蒋经国权倾一时的年代,认识她的人并不多,在没有蒋经国的现在,知道她的人就更少。  相似文献   

9.
李英 《两岸关系》2001,(3):32-33
从1949年到1987年,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统治台湾达38年之久。至今,蒋氏父子的踪迹在台湾清晰可寻。 到达台北的第二天,大陆记者团去参观台湾故宫博物院。从旅馆出发,大巴开上了一条宽阔的马路,路边排排高大的树木绵延无尽,绿荫如盖。车上响起了陪同我们参观的台湾记者小姐那好听的声音:“这条路叫中山北路,当年蒋经国先生在世时,每天都走这条路上班,那时全程为他开绿灯。” 车到故宫,眼前是一座大屋顶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高台阶前有一座深色雕像,大理石基座  相似文献   

10.
<正>1926-1927年邓小平与蒋经国是苏联中山大学的同窗,1973年两人几乎同时掌管大事。之后数年间,在台湾回归和国共合作等重大问题上,两人展开了多次较量。邓小平给了蒋经国"重重一击"1973年,毛泽东决定让邓小平复出。1973年,蒋介石把许多事情都交给儿子蒋经国。当年3月,邓小平回到中共中央,周恩来首先把大部分涉外事务交给了他。邓小平立刻宣布:北京已经准备好,可以跟台北直接谈判统一的问题。滞留内地的老国民党人,透过公开、私下的渠道,向蒋家父子不断招手。卧病在床的蒋介石顾不了这些,负责台湾党政军大事的蒋经国,同样不予理会。1975年,蒋介石去世。1978年3月11日,蒋经国被  相似文献   

11.
李立 《两岸关系》2003,(3):42-46
贾亦斌曾经是蒋经国的好友,得力助手。后来顺应历史潮流,毅然率“太子军”起义,与蒋经国彻底决裂。蒋经国发誓要将贾亦斌捉拿归案,以解心头之恨。1950年,将经国又派特务跟踪至香港,追杀贾亦斌……待硝烟淡去,一切恩怨随风而去。80年代后期,蒋经国想要对历史有所交待,遂派人与贾亦斌联系,以探两岸接触与对话之路,进而达成两岸最终统一。遗憾的是蒋经国去世……本刊将陆续刊登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亦斌口述他与蒋经国从好友到决裂再复交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偏重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期间,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脍炙人口。那么,这封信发表前后有哪些幕后故事呢?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在台湾的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  相似文献   

13.
陈鹏仁 《同舟共进》2008,(11):57-58
【蒋经国其人】蒋经国出生于1910年4月15日,逝世于1988年1月13日。1925年蒋经国16岁时,经老师吴稚晖同意和父亲蒋介石许可,去了苏俄。笔者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时人向往社会主义的俄国,他很想去看看社会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另一个是年轻  相似文献   

14.
李立 《两岸关系》2003,(5):37-42
本刊连续两期刊登了贾亦斌回忆与蒋经国从相识到成为好友,最后决裂的历史。本期则是贾亦斌回忆与蒋经国从溪口诀别到为了祖国统一大业而间接交往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江城子     
两次住院手术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蒋经国的身体日呈衰弱之势。1982年2月,蒋经国第一次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由美国著名眼科专家主刀,医治视网膜出血。他患的是糖尿病,病情一天重似一天。据说是糖尿病引发了眼疾。 没有很久,台湾上下又盛传蒋经国第二次住院开刀治疗眼疾的  相似文献   

16.
邰言 《黄埔》2012,(6):78-81
蒋经国继位,从“汉贼不两立”悄悄地改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他的时代结束了,台湾正式进入“蒋经国时代”。  相似文献   

17.
洒向人间都是情今年79岁高龄的民革漯河支委会副主委胡文明,是黄埔军校16期学员、毕业于陆军大学。曾在赣州虎岗担任蒋经国兼校长的正气中学上校军训主任、训导主任,后与蒋经国、蒋纬国共事,担任江西第四行政区保安司令部保警总队童军中队长,具体负责蒋经国的保卫...  相似文献   

18.
洁迅 《黄埔》2007,(6):24-26
凝聚人心推进祖国统一工作2003年8月的一天,一位气质优雅、仪态雍容的女士拜访了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她就是国民党中央委员、蒋经国先生的儿媳蒋方智怡女士。蒋方女士是以私人身份来拜访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缘由还得追溯到两年前,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李赣驹会长帮助她了解了奉化溪口蒋氏故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赣州纪行     
人们对于往事,常不免追忆和回味,特别在晚年,此情更属难遣.我的赣州之行,也无非是寻旧梦,觅游踪,与新知旧雨,漫话沧桑,寄情诗酒而已.爰畧纪此行,藉留鸿爪. (一) 余与友人发湖南长沙,经韶关而折入江西,重游赣州.韶关到赣州近三百公里,四十多年前曾黑夜行车,不识庐山真面目.当时蒋经国先生亲自到桂林相迎,希望我重回赣州工作.抵韶关,蒋夫人方良女士早已迎候,乃驱车星夜返赣州.御者即为我这次将要访问的赣州市政协常委毛宁邵先生. 这天天气阴晴,纵览江山如画,喜大地一派葱绿.田间隐约响起秧歌,与声声布谷  相似文献   

20.
正贾亦斌,1912年出生,湖北省阳新县人,18岁辍学从军,从国民党军的士兵升至少将。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淞沪、徐州、武汉、鄂西、长沙等大战役。抗战胜利后在青年军复员管理处与蒋经国共事遂成至交。经蒋经国力荐任原国民党"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副局长、代理局长。贾亦斌曾经是蒋经国的主要助手,1949年春,领导了震惊东南的嘉兴起义,与蒋经国彻底决裂。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名誉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贾亦斌与蒋经国的相识很偶然,话得从1946年说起。那年,贾亦斌从国民党最高军事学府——中央陆军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