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编后语     
本期专稿刊发《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的主要问题、人才预测及对策思路》,与上期《上海航运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及保障》形成姊妹篇,以呼应“国务院关于上海金融航运两个中心建设的意见”。“两个中心”建设无疑点明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性亮色,而能够将此亮色演绎为璀璨的必定是人才——与“两个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化人才。应当肯定,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十多年的人才高地建设,上海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金融、航运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
上海在构筑人才高地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是国家人才战略的外延深化,也是地方人才战略的积极举措,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布局,应该围绕全球战略、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而协调展开。也就是说,一要体现全球战略的深化,拓展国际人才竞争和合作中的国家利益和上海利益;二要体现国家战略的具体化,深入贯彻落实相关国家政策;三要体现区域战略的强化,引领和支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动员大会。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动员大会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集聚优秀海外留学人才,增强上海人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就我们党的自身建设来说,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就要重视人才,为党集聚人才。  相似文献   

5.
上海新世纪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必须要有国际化的人才作为有力的支撑。因此,如何实现上海人才的国际化,是上海构筑人才资源高地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6.
重视做好人才工作,是党和政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组织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键就是要在人才工作上有所作为,在“人才特区”建设上有所突破,为转型跨越率先崛起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近年来,兰州市坚持人才战略优先布局、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现有各类研发机构近70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高等院校30所,“两院”院士19人;各类人才约4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5%,每万人拥有人才1380人,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市属人才约25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55.56%。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60.03亿元,增长15%。当前,兰州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举全市之力,开展“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率先在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区三个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在人才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创业环境打造上打破常规、大胆突破,通过3—5年的努力,把试点区建设成人才智力高度集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在全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西北人才高地。同时,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区三个试点区结合产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需要,突出特色,各有侧重,分别建成人才综合管理改革的试验区、人才创新创业的示范区、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当前,我市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龙头、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正在积极推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市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服务转型跨越发展,从“谁来管”、“管什么”、“管得好”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为了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结合全省“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实施,近日,甘肃省委组织部会同省直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医疗卫生大学毕业生进农村计划”的意见》和《关于实施“甘霖计划”人才培养项目的意见》,着力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以实际举措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黄渭茂 《党政论坛》2012,(19):43-44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上海的产业能级和国际化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金,标志着上海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城市行列,经济社会由生存型进入发展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已刻不容缓。为保持上海的持续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能否成功,人才是关键和根本。只有加快国际人才高地建设,大力引进国际人才,同时促进本土人才国际化,从而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才能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保障。本文重点围绕引进、培育国际人才,尤其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处于科学技术前沿的国际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汪怿 《党政论坛》2006,(2):28-30
汪怿的“上海建立海外人才集聚长效机制的思考”一文指出,近年来,上海在吸引和集聚海外人才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把上海作为创业、发展的首选之地。从2003年开始,上海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和有序推进,使上海在海外人才中的知名度、亲和力日益增加,与此同时,通过这一系列工程的有效运作,目标明确、运作有序、成效明显的海外人才工作机制以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格局正在形成和完善,为更大范围集聚海外人才,加快上海人才国际化进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黄渭茂 《党政论坛》2012,(10):43-44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上海的产业能级和国际化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金,标志着上海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城市行列,经济社会由生存型进入发展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已刻不容缓。为保持上海的持续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能否成功,人才是关键和根本。只有加快国际人才高地建设,大力引进国际人才,同时促进本土人才国际化,从而优化人才结  相似文献   

12.
人才支撑是以人才资源为核心,通过政策、市场、资金、激励及教育培训、服务环境等影响因素,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人才使用政策,完善人才体制机制,达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目的。在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城乡人才资源配置机制,着力推进人才培育一体化、使用基层化、人才选拔区别化和人才交流双向化,健全相对完备的城乡一体化人才支撑与服务体系,提高人才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人才高地”是一个综合体系的建设,它是由一系列子系统的建设而构成的,其中包括政策法规体系、分配制度体系、人才文化体系、智力成果转化体系、人才智力流动体系以及服务保障体系。该文就是从这六大体系入手,综合论述了南京人才高地的基本框架与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围绕上海要在2005年构筑亚洲人才高地和在2015年构筑国际人才高地的宏伟目标,通过调查,目前的人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是无法满足要求的,这个问题在企业界尤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上海现有的人才状况着手,通过对2005年企业范围内人才的预测,找到目前人才的缺口所在,然后从宏观(政府)和微观(企业自身)两方面针对缺口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以希望有助于弥补这一缺口。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3)
学习型人才的建设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若是忽视对学习型人才的培养,将会徒劳无功。本文基于变革型领导理论,以党组织为研究框架,探究了变革型领导理论对学习型人才建设的作用、党组织学习型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党组织学习型人才建设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市把人才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来抓,积极实践,锐意创新,努力构建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为推进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22,(3):131-138
区域人才发展环境是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基础与关键。文章基于文献和实践从“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政策环境”“人才市场环境”“生活环境”“教育与科技发展环境”等维度出发建构一套区域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21个地市2015—2019年五年数据为样本,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和评价指数的计算与排序,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制度”“厚度”“用度”“温度”“限度”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区域人才发展环境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促进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上海将在二十一世纪初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要使上海城市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有一个新的大发展,这对于面向新世纪,既承担改造与振兴重任,又肩负发展与创新使命的上海建设行业来说不仅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面临着有利的机遇。因此,展望未来上海城市建设发展前景,探讨建设人才高地构筑,制定人才高地构筑的对策措施,对实现上海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根据《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上海》的规划目标,上海的城市建设到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心城市格局;形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基…  相似文献   

19.
袁浩 《民主》2012,(7):56-56
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纷纷大开门户,抢抓机遇,以各种优惠政策,广引人才,人才队伍建设空前繁荣。但也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人才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一方面整天嘴上喊着没有人才、需要人才、重视人才,另一方面却对身边的人才熟视无睹,甚至遭到压制。对此,群众称他们是“揣着人才找人才”。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近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如何发挥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能作用上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