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程杨 《法制与社会》2011,(35):267-268
刑事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相伴而生,相互对立的两方当事人,法律在充分关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同时,也应同样关注被害人的权利。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结合载国司法实践,提出了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给予其国家补偿、赔偿其精神损失等完善措施,力图使己经失衡了的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关系回到平衡的状态上来。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保障人权、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既包括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保障,理应也包括对被害人人权的保障。然而由于制度的缺失,长期以来,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并未得到有效保护。犯罪分子带给他们的是心灵上永远抹不去的伤痛。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而忽视了本来应更受保护的刑事被害人权利。这让我们不能不去关注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巍 《中国司法》2012,(6):52-58
辩护律师制度是刑事辩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为充分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各项诉讼权利,保障人权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住这么多年来的司法实践中.我国刑事辩护步履维艰:辩护律师权利不能得到保汪,使得其为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但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体系却仍显薄弱,对刑事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人权保障天平已失去平衡,过度向被告人倾斜,而忽视了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为了体现司法的公正,有必要对现行制度进行一些改革,以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使失衡的天平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5.
孙静愚 《经济与法》2003,(11):48-48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之所在。是否确认该权利及是否建立了保障其实现的程序机制.不仅体现出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对实体真实与程序正当、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等相冲突的诉讼价值的选择态度,而且也反映出一国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状况和刑事诉讼文明进步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在刑事司法中,辩护制度是"决定现行法生死存亡的核心点",是预测刑事司法未来的关键。刑事诉讼的历史就是辩护权不断扩大的历史。刑事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为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从事实和法律两方面反驳控诉方的指控.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理由,从实体上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以及从程序上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的活动。所谓辩护,是以"辩"的方法、手段来达到"护"的目的。可见,辩护这种活动所追求的是效果上的辩护。  相似文献   

7.
伊虹 《中国律师》2012,(10):12-12
为认真落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依法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执业权利,规范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执业行为,全国律协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规则》(下称会见规则)。在谈到此次《会见规则》制定的必要性时,全国律协秘书长周院生告诉记者:辩护制度是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律师行使辩护权的基础和前提。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律师法》  相似文献   

8.
公正与效率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司法工作的主题。犯罪数量的增加和犯罪性质的日趋复杂,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加强,以及民众对刑事司法程序更高的期望,既增加了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复杂性,也不可避免地加重了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及所有刑事司法体系有关人员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9.
刑事辩护制度因以对人的尊严给予平等的尊重和保护为主题,其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一国刑事诉讼制度民主性、科学性和人权保障状况的重要标志。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但也突显出不少问题。本文指出刑事辩护制度存在的这些缺陷,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阻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完善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刑事强制措施的行使与公民权益息息相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益以及人权极易遭受侵害。审前程序的两极对抗,如果没有司法控制机制的介入,侦查权、追诉权就可能被滥用从而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我国职权主义模式下的强制措施在实践中存在不少缺陷,因而借鉴西方各国司法控制机制良性运作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完善刑事强制措施从司法控制视角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辩护人委托权辩护人委托权,即指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权利。一般而言,刑事追诉程序的结果是归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的,其将来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因遭受追诉而承受的经济损失、心理压力等等。  相似文献   

12.
刑事辩护法律援助制度是刑事司法体制的重要内容,对人权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刑事辩护法律援助有新发展,正在进行的刑事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具有一定突破性,但仍感力度不足,有待进一步加以完善。应当考虑将刑事辩护援助扩大至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中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上的案件;加强法律援助的资金保障、创新刑事辩护法律援助模式并完善援助质量监督体系。同时,鉴于人命关天,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必须为被告人提供全覆盖的刑事辩护法律援助,而且必须保证援助律师高质量的有效介入。  相似文献   

13.
许冷 《中国司法》2009,(9):84-88
1996年,我国重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首次将“法律援助”写入法律,此后的十几年,法律援助无论在国家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在维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方面取得了较为积极的进展。但是,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被追诉人法律援助的期望没有止步于此。本文围绕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领域,立法和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利,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及其人权保障相对比较薄弱。犯罪人币口被害人是刑事上的对立者,既然如此,没有理由只重视和着重研究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加强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是世界各国刑诉法发展的共同趋势,是实现我国家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我国宪法规定保护人权的重要举措。因此,被害人的人权保障已被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5.
冯俊伟 《中国司法鉴定》2012,(5):160-162,167
荷兰刑事诉讼程序具有典型的职权主义特征,法官在诉讼中居于主导地位,鉴定专家被认为是法官的助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广泛运用和欧洲人权法院判例法的持续影响,荷兰刑事鉴定制度吸收了更多对抗制因素.在鉴定程序上,逐渐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更多程序权利;在制度建构上,更为注重国家侦查权和被控方权利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16.
刑事程序选择权论要——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莉  詹建红 《法学家》2007,(1):137-143
刑事程序选择权,是指当事人,主要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选择相关程序和与程序推进相关事项的权利.此项权利不仅在工具性层面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应然性层面上具有重要的理性基础.刑事程序选择权的基本样态包括诉讼角色选择、裁判主体选择、诉讼利益选择、程序分流选择,它们有着各自的价值功能.从科学可行的路径出发,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与实践应该扩充甚至创设刑事程序选择权的制度平台和运行空间.  相似文献   

17.
浅析刑事辩护之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已经进入关键期,其中,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权益得以保障的关键力量,辩护制度的立法变动相当引人瞩目。在当今的刑事诉讼结构中,作为平衡权力和权利力量对比的重要一环,如何完善刑事辩护制度,是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刑事错案认定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错案的本质属性是:每一起刑事错案,都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了司法机关、司法人员的不当侵害。根据这一本质属性,刑事诉讼活动中因为司法机关、司法人员的原因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的所有情形都属于刑事错案。研究"刑事错案认定标准"是为了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建立防错特别是纠错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刑事辩护是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机关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辩护权的义务,更是我国法治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正确实施的体现.辩护人根据案情事实、证据和法律针对公诉机关的控诉所提出的为被告人作无罪免除刑事处罚、彼罪、轻罪的辩护方法.  相似文献   

20.
《政法学刊》2017,(4):23-31
刑事被告人的对质权是指刑事被告人享有与提出对己不利证言的证人进行面对面诘问的权利,在庭审质证中,对质权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使争议能尽量集中在庭审中解决,从而保证庭审的实质化。另外,对质权对于发现案件真实和保障诉讼权利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刑事被告人的对质权包括"面对面"对质的权利、出庭审判的权利以及交叉询问的权利。目前我国刑事被告人对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涉及刑事被告对质权的启动以及不出庭证人证言的证据能力等。而完善我国刑事被告人的对质权制度,需要树立公正审判的理念,确立对质权的权利属性,对不出庭证人证言的证据能力加以限制和规范,并同时完善庭前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