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社会心态,越来越多地以各种“社会热”的形式表露于社会,因而社会学家们总是通过对社会热的研究来发现社会心态,引导整个社会思想的发展。同样,象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特殊社区,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成人高校也不时刮起一阵阵校园热,作为教育者来讲,研究校园热,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并加以引导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而有效。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部分青年大学生中“学驾驶热”这一现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了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学驾驶热”这一现象背后的动因、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公平、公正、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也应该正确认识、理性对待公务员“报考热”现象,通过分析原因及利弊影响等,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我国“公考之路”朝着正确、全面、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我国的宗教发展较快,形成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宗教热”。对这种新现象,人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我国“宗教热”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部门,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中起着带头和表率的作用。近年来,高校失信现象屡有发生,其危害性与隐患性不容忽视。在广东开展“三打两建”活动之际,“建诚信校园、育诚信学子”已然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文章以“三打两建”为契机,深究“诚信”之重要性,摸索出“建诚信校园、育诚信学子”的系列措施,以期建立、健全高校诚信体系,为建设“幸福广东”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政治渗透、破坏活动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特别是伴随着高校“宗教文化热”现象出现的宗教渗透活动,引起了高校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揭开这些隐藏在宗教外农下的宗教渗透活动的实质是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出发,从其基本情况以及特点探求其背后的原因,为高校及相关部门开展维护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做出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班级“边缘人”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有逐渐蔓延的趋势。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必然会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班级“边缘人”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科学引导大学生积极生活,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和谐校园包括各个要素的和谐,校园政治民主、文明法制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和谐。和谐校园建构是培育校园和谐伦理精神、建设校园先进文化、推进和谐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在建构和谐校园中起着独特而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发挥其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参校政、议校策”作用,以高校统一战线的“智力、文化资源”推进和谐校园发展,发挥高效统一战线的“团结、凝聚优势”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坛出现的诸如卫慧、棉棉、安妮宝贝等人的“另类”女性写作现象,引起广大读者的热忱关注,从而盛行一时,形成一股“另类热”。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看,另类热出现的原因,是现代传媒的影响与读者的猎奇逆反心理、全球化的语境与消费主义观念的盛行,“另类”作品中浓厚的殖民文化色彩与“另类”生活的展示等方面环环相扣、因因相袭、共同促生了卫慧、棉棉等的“另类热”。  相似文献   

10.
“校园贷”从2014年刚出现的名不见经传,到后期走入大家视野已经与“自杀”“裸贷”等负面词汇完全捆绑。2017年6月16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直接进行了“一刀切”的处理办法。通知称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且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但是此处理办法只是暂时为了处理乱象的极端办法,在此情况下“校园贷”法律规制的问题还需解决。本文尝试研读了相关资料后,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关于“校园贷”方面的法律规制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旨在开发学生口袋的“校园经济”由来已久,初始阶段的“校园经济”还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小打小闹而已。现如今,“校园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许多学校已成为逐利之徒麋集之地,铜臭则早已盖过了书香。  相似文献   

12.
“80后”的创作主题大多围绕着青春、校园和自身的成长。“80后”创作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同时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们用自己的文字,清晰地书写着带有青春气息的生活,体现着他们的成长历程或成长里程中的一个片段。从他们的文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独特的青春视角和明亮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除了校园主流文化外,还存在着消极、颓废、甚至反动腐朽的校园反文化现象,它是学校教育的反作用力。它内蕴着极端自私自利性、对主流文化的破坏性、不良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对其他一切文化层面内容的排他性和存在的持久性。其存在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我们传统文化中丑恶部分的继承性,又有大量的“舶来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遏制这种反文化现象的手段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反抗与背离主流文化的“异构文化”现象正在部分大学生中蔓延.它孕育于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失态、媒介行为、盲目从众和文化重构.要以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步消解产生该文化现象的土壤,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我神州大地,真可谓“热”浪滚滚。以保健领域为例,先后有过“甩手疗法”热、“打鸡血”热、“红茶菌”热、“麦饭石”热、“气功”热、台湾吹起的“饮尿疗法”热等。此等“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怕是与其没有什么效用有关。近两年,“热”势有增无减,几乎是此  相似文献   

16.
一、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琼瑶热” 近年来,不少书店、书摊正在大量地销售琼瑶小说,不少青年人正在焦急地购买琼瑶小说,废寝忘食地阅读琼瑶小说,饶有兴味地谈论琼瑶小说。这种社会现象,我们称  相似文献   

17.
囿于国家监管要求,多数正规网贷平台均已暂停校园贷业务,但随之衍生出更为隐蔽的网络金融贷款服务的小平台和线下私贷仍涉足“校园贷”,其引发的“校园贷”犯罪问题相较以往更加复杂。一方面,缘于大学生消费能力弱、消费欲望强烈、金融法律知识不足;另一方面,网络科技企业、银行、电信等相关部门对其所属平台及其业务范围内的违法犯罪活动缺乏有效监管,高校及公安机关对“校园贷”犯罪的风险防范意识、预防打击能力不足。为此,必须科学设计,标本兼治,构建常态化校园安全防范教育体系,加强高校对校园安全环境的监管力度,结合“清朗”系列行动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效能,明确各相关部门监管职责,为大学生做好金融服务,加大对校园贷犯罪的刑事打击力度,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平安校园。  相似文献   

18.
随着“清真水”、“清真纸”等的出现, “清真泛化”现象已成为一个愈演愈热的社会问题. “清真”实质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以“清真”为核心的地方性知识已成为回族族群认同的基础.“清真泛化”现象的实质是地方性知识的扩散.“清真”知识体系的扩散从机制上看是基于主体逻辑下的传播机制,从维度上看是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扩散的. “清真”知识体系扩散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大国治理逻辑下的放大效应和经济上商业资本盛行下的逐利行为.对“清真泛化”现象进行控制,应明确“清真”知识体系的边界性,保持“清真”知识体系的纯洁性,坚持“清真”知识体系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不知何时,中国悄然刮起了一股五彩绚烂的“热风”。从北方到南国,从西部边陲到东海之滨,“热”在荡漾,“热”在扩散。有奖销售热,人才热、股票热、房地产热,但“热”得最火大概要数“下海热了”。  相似文献   

20.
当前教育无“人”、校园无“人”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校园无“人”是因为校园人已被异化为“物”,因而教育也异化为物化教育。物化教育的根本缺陷在于对人之价值和意义的忽视,而缺乏人文关照的校园文化是不能担当起其应有之历史重任的。21世纪,关注人,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将成为教育的主题,而倡导“人”文化也必将成为21世纪校园文化建设之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