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存在虚空"是指人们认为生活丧失了意义和价值,这是当代人面临的主要精神问题,这一精神问题的来源主要根植于关系的堕落与变质。从儒家思想和存在主义学说的角度出发,讨论人与人、人与命、人与时三者的关系,并通过对关系本质的阐述启发人们对当下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解决我国劳教人民警察的职业压力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劳教人民警察的帮助策略应当以组织帮助导向为主,以个人导向的帮助为辅。组织导向的帮助要关注干警的工作、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建立预防性和干预性的双重警察帮助机制,个人导向的帮助应当关注干警压力的积极应对策略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隐私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被提出来才不过100多年,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人生活安宁和精神自由,维护人的尊严,体现人的价值。我国民法未将隐私权确认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而是将侵犯隐私权行为与侵犯名誉权行为混淆。这回避了隐私权是不是一个人格权的问题。要想对隐私权提供完善的保护,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隐私权的性质是什么?笔者对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王月阳 《法制与社会》2013,(14):265-266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关系到一个人哪些民事权利受到侵害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问题,这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最基础的问题,也是最应该弄清楚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分析和阐述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使我国法制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对我国高校大学精神造成了强烈冲击,造成大学精神的失落,如何重塑和坚守大学精神是摆在大学人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对此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雪 《法律与生活》2010,(22):53-55
新闻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的物质赡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精神需求随之凸显。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达到48.9%。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法院经调研发现,关于物质赡养的案件数量逐年下降,而精神赡养的问题受到更多老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生存权是人权之中最基本的权利,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二是最基本的精神文化保障。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中五保对象就有570万多人之多,他们是最需要生存权保障的特定主体。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数量大、分布广,且一直处于农村最底层。因此,很好的解决了他们的生存权问题,会更加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金琼琼 《法制与社会》2013,(23):216-217
实践表明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理论能够有效调节与控制人的精神需求,而这种实践的有效性无疑能够使其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理论与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来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来,精神损害赔偿成为中国法律界的热点问题。在医疗事故的处理和诉讼中,也都出现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和判决。根据我国法律有关规定以及医疗服务的实际情况,笔者仅就医疗事故处理中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期引起讨论和重视。一精神损害赔偿,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可以得到有助于我们思考问题的有益启示。首先,我国法律有关身体损害赔偿的规定,对精神损害赔偿是模糊的。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该规定是我国关于身体伤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其中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国家赔偿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都是采取这一基本原则的。还有一些关于身体伤害赔偿的法律则是采取宠统的赔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现代性带来的社会变革构成精神生活的背景.现代性在人的精神生活的突出表现是四重遭遇:现代性挑战与精神生活的异化、工具理性膨胀与价值理性消解的冲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二元对立、物质富裕与精神贫困二律背反,而精神生活现代性遭遇的救赎良方是四个向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玄月 《法制与社会》2011,(28):297-297
我国的目前实行的民法过于注重人的物质世界,不重视人的精神世界,这种问题的出现与近代民法中的规定有关;事实上,我国民法中的人是从动物上演变出来的,普遍对生存存在欲望,但人不仅物质来维持生存,更有来自精神方面的需求。我国目前的民法正处于法典化过程中,法典化应当依照精神性与物质性协调统一的原则进行,不仅要注重人的物质世界,而且更需要注重人的精神世界,进而给予人更多的关怀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郑光实 《法制与社会》2011,(3):33+70-33,70
自然人作为人类社会一切价值体系的基础,其精神世界当然是法律所应着力关注的对象,逐步加强对人的精神利益的保护,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是现代法律文明的发展趋势之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的《民法通则》初步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表明了立法理念对精神损害赔偿这一部分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现行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求,从法律体系的完善到适用范围的扩大,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迫切需要改革。  相似文献   

13.
自然人在人身权受到侵害之后,不仅可以请求物质损害赔偿,而且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之后,我国法律就直接否定了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但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停止,那么与自然人一样在法律地位上享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在人格权受到侵害之后是否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赵丽  吴成 《检察风云》2023,(24):14-16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4的人需要接受精神治疗。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已超过1亿,但社会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尚不足半数,引发精神疾病后至医院问诊的就诊率更低。精神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亦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人群显然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其由于身心健康的缺失,可能会受到歧视甚至是迫害,他们相对于其他疾病或身体残疾的人群来说,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2013年5月5日起《精神卫生法》施行,提高了我国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鼓励在全社会开展对公民心理健康有帮助的活动。该法律的施行对精神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均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赡养老人是社会主义家庭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应履行的法律义务,我国《婚姻法》对此作了确定性规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社会生活通常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与此相适应,家庭生活也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基本方面。赡养关系既包括物质生活赡养又包括精神生活赡养。长期以来物质生  相似文献   

16.
契约精神是当今西方社会生活的基本精神,他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被广泛接受,我国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也逐渐认识并接受了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民用航空运输带来的快捷与便利,与此同时,因劫机给乘客造成人身、财产和精神损害的事件也常常发生,由此而引发的要求航空公司赔偿的案件不断出现。对于劫机事件的损害赔偿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并...  相似文献   

18.
法人与自然人一样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而我国法律直接否定了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那么,与自然人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在人格权受到侵害的问题上,法律为何做出不同规定,该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精神病人 (Mentallyillperson)又称精神病患者和精神障碍者 ,“是指精神活动 (心理活动 )异常的人。”② 近年来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工作竞争的高压和生存环境的污染 ,有心理疾患的人越来越多 ,精神病患者呈几何级数增长 ,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人类的梦魇 :精神病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7年的报告《疾病的全球负担》显示 ,目前全球约有 5 0 0 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 ,在发展中国家 ,到一般卫生服务机构求助的人中 ,几乎有五分之一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我国的精神病…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婚姻家庭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婚姻关系变化产生的父母子女关系,也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离婚后对子女的抚养和探视,更是婚姻家庭纠纷中的难点问题。我国《婚姻法》中确立了探视权制度,为处理离婚后父母探望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既保护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又满足了父母对子女的情感需要。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许多法律上漏洞,如探视主体过于狭窄;法律对中止探视权的情形规定不明确;探视权强制执行难以实施等问题。本文统筹探视权制度立法精神,就其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立法,立足本国国情,剖析探视权司法实践中重点、难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立法建议,以求完善探视权制度,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