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杨 《美国研究》2005,19(3):116-131
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是深受冷战影响的一个国家安全政策领域。本文在综合运用美国解密文件的基础上,探讨冷战期间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文章认为,大国空间决策及空间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美苏的综合实力对比和美国的决策心理定式,并使冷战和空间政策实施具有了同一性;美国决策者制定空间政策的前提是根源于“过度威胁预期”和“记忆恐惧”的知觉错误,其结果是导致决策过程中的“非逻辑性”和“过度防御心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于群 《美国研究》2007,21(2):68-82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制定者,特别是心理冷战政策的制定者逐渐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在冷战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冷战初期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主持的一个重要项目——“学说宣传项目”的考察,揭示美国社会科学界日益介入美国政府的冷战决策中,并对美国心理冷战政策的制定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事实。亦试图说明,由于社会科学的介入,美国的心理冷战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有效性,从而对冷战历史进程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公众外交,西方称之为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冷战中美国对东欧的公众外交,即美国政府对东欧人民的以传播美国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外交,是美国对东欧“双轨政策”中的重要一轨,也是美国对东欧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美国对东欧公众外交的巨大成功,使美国与苏联,美国与东欧国家政府的较量中占据了上风。  相似文献   

4.
余建军 《美国研究》2004,18(2):58-78
本文主要分析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公众的中国观及其形成原因 ,并探讨了其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调查数据表明 ,冷战结束后 ,美国公众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 ,而对中国的情感性态度和信任程度却很低 ,将发展强大的中国看成是对美国的“严重威胁”。文章认为 ,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主要通过形成“舆论环境”作用于美国对华政策 ,但是在不同的决策背景、问题领域和政策进程中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决策者 ,特别是总统本人对公众舆论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布什政府对东盟的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总结了布什执政以来美国对东盟的政策,探讨了影响美国政策的因素,分析了美国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将对中国—东盟关系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9.11”事件以后,美国的反恐战争为其重返东南亚提供了契机。布什政府调整了对这一地区的政策,改善或提升了与东盟国家的关系。然而,把东盟作为一个地区机制,美国还没有完整的战略。美国主要推进的是双边关系,其中以军事关系为重。美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复杂的,在中美关系稳定的情况下,其负面影响在短期内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6.
美国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功 《美国研究》2003,17(4):81-97
194 6 - 195 4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 ,出于东亚冷战和加强欧洲合作的双重需要 ,美国对印度支那的政策不断进行调整 ,从开始的所谓“中立”逐渐转向对法国的全面支持 ,不仅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提供了大量经济、军事援助 ,而且愈来愈表现出欲在该地区取代法国的倾向。美国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所奉行的政策产生了严重后果 ,它为日后美国更深地陷入越战泥潭铺平了道路 ,特别是这一时期美国决策者提出的“多米诺骨牌理论” ,更是危害深远。  相似文献   

7.
在后冷战时期美国调整对联合国政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1990年代后期联合国财政危机时期,赫尔姆斯利用其作为国会议员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享有的特权,通过一系列舆论、立法和外交努力,最终实现了政府借助常规外交手段所不能获得的成果.他对问题的产生、激化和解决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扮演着参议院外委会主席在美国外交政策调整过程中的传统角色.本文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主要以赫尔姆斯的言行为线索,再现了这段极为重要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潜虞 《美国研究》2020,34(2):70-85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冷战的特点是美国着力组建旨在遏制中国的军事同盟体系,而中国通过落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政策力图突破美国的封锁。亚非会议成为中美两国冷战角力的焦点。美国对亚非会议的政策有两个基本点:第一,美国不公开反对召开亚非会议,但鼓励所谓“温和国家”与会,以间接发挥美国对会议的影响力;第二,全力阻止会议发起国做出邀请中国与会的决定。在行动没有奏效的情况下,转而要求自己的盟国代表“自由世界”发言,尽可能限制中国代表团在会上的影响。会议开幕后,美国没有对周恩来提出的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声明给予积极回应。会议结束后,美国逐渐认识到周恩来的外交活动在会议上取得了成功,但仍然未能促使它改变遏制、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战后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美国东亚政策的历史性和决定性的失败。美国对中国相继采取接触政策(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打入"楔子")、极限施压政策、核武压力等,目的都在于分裂中苏同盟。然而,在中苏同盟实际破裂之后,美国方面却没有及时、正确地认识到,这就有了后来越南战争的升级。美国国内政治的逻辑,使得其对待在欧洲的共产主义(区别对待)和在亚洲的共产主义(坚决遏制),截然不同。美国的冷战思维在亚洲地区高度程式化,并日益固化为其国内政治中的"冷战公理",虽明显充满偏见,但无人能加以挑战,因为代价太高。尼克松-基辛格政府抓住越战失利的机会,加上二人对美国国内局势的掌控和高超的外交技巧,才得以短暂实施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不过"冷战公理"的根系仍在。  相似文献   

10.
戴超武 《美国研究》2006,20(2):60-82
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是同美国冷战战略密切相关的。肯尼迪-约翰逊时期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完全服务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和遏制中国的政策目标。美国在实现这些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军事反应、军事援助、经济援助等成为最重要的手段。在与苏联和中国争夺第三世界的斗争中,美国使用这些手段,反对他们认定是亲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有关的事态发展。总体而言,肯尼迪和约翰逊的外交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试图在战后国际体系中寻求恰当位置的努力。这一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外交虽然有所成就,但也充满了危机、挫折、痛苦和失败,外交决策者和普通的美国人为遏制战略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  相似文献   

11.
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逐步展开,美国政府通过对文化外交行政主管机构的整合、国会的一系列立法,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文化冷战".冷战时期,美国在东南亚开展的文化外交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以富布赖特项目为代表的教育交流外交、以图书馆建设和图书翻译及传播为特征的图书外交,以及文艺表演外交.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开展的文化外交活动促使该地区部分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了解并接受了美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培养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亲美"人士,进而推动了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美国的文化外交在某些情况下也给东南亚国家的统治阶层带来了一些麻烦,同时也引起了企图延缓东南亚非殖民化、希望继续控制东南亚地区的英国、法国等老牌殖民地宗主国的反感.此外,美国文化外交的扩张主义本质,以及美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行动与其在文化外交项目中标榜的国家形象显著冲突,也使得美国文化外交影响力的发挥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2.
Deokhyo Choi 《亚洲研究》2017,49(4):546-568
Where does “pacifist” Japan fit within the history of the Korean War? Was Japan simply the beneficiary of the wartime boom – a case best exemplified by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Yoshida Shigeru’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Korean War as “a gift of the gods”? When North Korean troops crossed the thirty-eighth parallel and launched a full-scale attack against South Korea, the U.S. occupation in Japan quickly transformed the pacifist nation into the indispensable rear base of United Nations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the Korean War.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leftist groups organized by zainichi Koreans (Korean residents in Japan) launched an antiwar movement to stop Japan from producing and sending arms to UN forces in Korea. The U.S. occupation responded with determined efforts to contain every antiwar voice emerging from the streets of the pacifist country. By examining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zainichi Korean and Japanese leftist solidarity and U.S. countermeasures, this article shows how the Korean War was fought in pacifist Japan. It also illuminates how the practice of Cold War containment was mutually linked on the ground between occupied Japan and South Korea.  相似文献   

13.
翟韬 《东南亚研究》2020,(1):134-151,158
美国在冷战时期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是冷战国际史学界最新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美国对外宣传史、华侨华人史、中美关系史三个领域交叉的产物。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经历了从中国政策向东南亚政策的转变,以香港美国新闻处为核心宣传机构实行遥控指挥,并把《今日世界》杂志为代表的书刊纸媒作为主要传媒手段。美国对华侨华人文化冷战的主题和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台湾声誉,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反共宣传,用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宣传美国价值观,和台湾合作与中国大陆争夺侨生教育。美国对华侨华人的宣传主要并不集中在对政治、外交事件和美国政策的报道和阐释上,而是把重点投注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情感的塑造上,其根本观念以及核心的宣传思路是直接诉诸塑造华人身份认同,把冷战意识形态建构为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此举于今仍有影响。研究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对认识和理解当前的中美关系和大国竞争态势可以提供一定的镜鉴。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K. A. Wittfogel i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figure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Chinese studies. In the early 1950s he established himself as the leading figure in the academic section of the Cold War. Highlights of his “fight for the Free World” were the publication of “Oriental Despotism” in 1958 and the controversy with Benjamin Schwartz over the “Legend of Maoism” in the opening issue of China Quarterly in 1960. Wittfogel was a renegade, given to apocalyptic battle-cries against real or supposed “communist” studies and theories. He claimed to be the only one in his field who by personal experience knew the communist strategies and tactics and their subversive intentions.  相似文献   

15.
战后,由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美国占领当局直接主导了日本的非法西斯化改革,日本的对外政策也被纳入美国的东亚地缘战略框架内。正因如此,战后日本的"国家正常化"进程与美国的亚洲地缘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冷战时期,日本充当美国在亚洲的"冷战"哨兵,日本在"旧金山体制"下获得"独立"和国际空间。冷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日本乘机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展自主权。尤其进入21世纪,日本通过参与美国的"反恐"战争,实现了海外派兵。近年来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和"亚太再平衡",日本借机加快修宪活动和军事"解禁",加速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老挝政局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深受东亚冷战形势的影响.1960-1962年危机使老挝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作用受到严峻考验.美国和泰国对东南亚战略及老挝局势的判断和考虑不同.为解决由此引起的矛盾,两国通过<腊斯克一他纳声明>结为双边安全同盟.美泰关系的加强对东南亚冷战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amines Nakasone Yasuhiro’s policy toward China as a politician, including his remarks in the Diet before appointment as prime minister as well as exchanges with Chinese leaders during his prime ministership. Nakasone raised Japan-China relations to a level called a “honeymoon” in the 1980s, at which time the four principles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were shared and there was the prospect of continued friendly relations into the 21st century. Behind the emergence of this era was not only Japan’s support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ODA, but also the closeness of the stances that both Japan and China held toward the Cambodia and Korean Peninsula issues at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is may have been because there was the possibility for both parties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mutually support each other. Nakasone actively talked not only with Hu Yaobang but also leaders such as Deng Xiaoping and Zhao Ziyang. However, as Nakasone’s partner Hu Yaobang was dismissed and the Cold War approached its end, the “honeymoon”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came to an end, and the four principles by Nakasone and Hu gradually became just one frame of history.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与"甘泉岛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中期所谓的"中共甘泉岛登陆"事件引起美国的高度重视,不仅国务院频频召开会议,与驻外使馆联络核实情况,还派出飞机和舰艇前往侦察.美国的立场是:西沙群岛的主权问题尚未解决;坚决反对"中共"在西沙群岛活动.这是其冷战时期遏制战略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9.
Bruce Cumings 《亚洲研究》2013,45(4):509-526
This inquiry begins with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nd then moves into an investigation of history and memo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Korean War, using the alleged massacre of Korean civilians in the vicinity of Nog?n village (Y?ngdong country) as a focal poin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gressive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Y?ngdong county and argues that revelations about the Nog?n-ri massacre must be see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leftist activity and guerrilla warfare in an area that was long known as the “red county.” Finding themselves facing “essentially a guerrilla war [fought] over rugged territory,” the American military forces responded by creating a free-fire zone. The author links these free-fire operations with U.S. actions during the war in Vietnam and then explores how and why the U.S. government (with the complicity of the mainstream media) has buried stories about the murder of civilians and he weighs U.S. responsibility for these atro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