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静静的顿河》艺术时空继承俄罗斯古典小说的艺术时空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时间上的历史体 验,人物形象心理空间的透视,主观情绪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空间呈现。  相似文献   

2.
容家宁 《学理论》2009,(29):252-253
高乃依作为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重要代表作《熙德》。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两个主要的口号就是:“崇尚理性”和“模仿自然”,是服务于绝对王权,崇尚古希腊罗马,恪守三一律等艺术规范,这样一种文学现象。那么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对高乃依戏剧影响所造就其悲剧特点不外乎两点:一是其悲剧显现出古典主义理性精神;二是其悲剧高雅庄严的风格形成静穆均衡之美。  相似文献   

3.
法海的悲剧     
王重旭 《各界》2011,(1):36-36
法海原本是镇江金山寺的一个和尚,在民间故事《白蛇传》中,他是邪恶的化身,阴险狠毒、冷酷残暴,因为破坏白素贞和许仙的幸福婚姻,制造悲剧,所以万人痛十艮。  相似文献   

4.
姚春海 《学理论》2010,(25):183-185
曹雪芹钟情于《西厢记》,并将其融入《红楼梦》的描写。通过其中众多人物对《西厢记》的评价,《红楼梦》描写了一段有悖于封建礼教的高贵爱情,刻画了一大批恪守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当前人们主要认为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导致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悲剧,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反封建性格使爱情走向了幻灭。通过与《西厢记》的比较,我们发现《红楼梦》爱情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所处的环境中缺少了一个《西厢记》中"红娘"式的爱情"擎天柱"。旨在从《西厢记》的角度,阐述《西厢记》之所以成为喜剧,而《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杨晓 《学理论》2014,(5):166-167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位个性鲜明,悲剧色彩浓厚的英雄。无论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还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的最终毁灭所带来的惋惜和悲痛,都体现着周瑜的悲剧性。深入周瑜功绩彪炳的人生,通过对周瑜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两方面的分析,展现周瑜身上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6.
张锦 《理论导刊》2007,(1):111-112
劳伦斯的《逾矩的罪人》用象征化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一个“自然人”的悲剧故事,主人公西格蒙德的不幸遭遇和心理感受以及他作为“自然人”的代表的悲剧成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5)
《他们》是欧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温德尔一家两代人的经历展示了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借助悲剧理论,通过分析《他们》中主人公莫琳和朱尔斯在生活的苦难和挫折面前用自己的微弱力量与命运进行顽强抗争的悲剧精神以及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探讨《他们》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8.
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新式贵族渥伦斯基的形象。他并非人们简单理解的“花花公子”,而是有着“双重人格”特点的人物。他的一生动摇于强烈爱情与习惯的生活准则之间.他矛盾的内心中夹杂着积极的人生愿望和盲目地奔波.流消着狂热的激情和善良的迷误。通过对渥伦斯基悲剧命运的分析,进而探讨渥伦斯基与安娜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一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贾登娉 《学理论》2010,(26):190-191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6)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皆以悲剧收场,其原因一直是学者争论的话题。哈姆雷特的犹豫和错误判断是大家公认的答案。通过运用柏拉图的正义观来分析《哈姆雷特》,指出在《哈姆雷特》中存在新旧两个世界,两种"正义"模式。而主要人物悲剧命运也因各自破坏对方世界的"正义"最终遭到命运的惩罚。通过此分析,既可以加深对《哈姆雷特》中人物悲剧命运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对莎士比亚戏剧和希腊悲剧的命运观的联系有更深入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叶吉娜 《学理论》2012,(18):120-121
《边城》是一曲人性美的赞歌,它展现了一个人性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堂,唯其纯真到没有一丝恶性的人格,当作者将现实的悲剧加之于他们身上时,才更加令人心痛,然而作者最终目的是希望这刺痛能带给人们医治现实的启迪。从分析人性美以突显悲剧的艺术,引出悲剧意蕴的启迪,直达核心深度。  相似文献   

12.
时玉婷 《学理论》2010,(25):179-180
作为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诗学》探讨了悲剧的定义、悲剧的结构组成以及悲剧创作的要求等等。剧作家莎士比亚在悲剧的创作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部分地与《诗学》中的理论相吻合。笔者意欲从悲剧的结构、布局出发,仔细分析并举例说明莎士比亚对《诗学》的继承与发展,并强调"突转"与"发现"在布局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谢素军 《学理论》2009,(19):84-85
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一大经典,所展现的包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然其渊源剖析却众说纷纭,本文以经典悲剧《安提戈涅》为例,通过简要回顾作品情节纲要,提取其核心价值从而归结其所体现的悲剧精神,然后从政治伦理角度对其进行思辨性的探讨。认为文学悲剧所折射的正是政治哲学语境下多元论困境所铸造的悲剧现实。  相似文献   

14.
徐波  彭莉萍 《学理论》2009,(26):106-107
《祝福》和《白毛女》都是讲女人的悲惨故事。《白毛女》中喜儿的悲剧在于她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困苦环境,她需要别人的拯救;《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则不同,祥林嫂的悲剧源于旧的伦理道德,无论她所处的生活环境能否改变,只要她处于旧时代的伦理道德之下,谁也救不了她。通过《祝福》和《白毛女》的比较,鲁迅先生揭露和批判封建伦理糟粕"如匕首""如投枪"的风格和胆气,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徐燕燕 《各界》2006,(12):56
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悲剧的理想和现代小说的现实意义在他的小说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的悲剧,产生了与古典悲剧同样强烈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因此,哈代被称作“一位用小说形式写作的伟大悲剧家,用悲剧精神观察和描写生活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尤其以“环境与性格小说”为代表,丰富了悲剧美学。他所塑造的人物以其震颤心灵的悲剧而产生巨大的美感。该文以哈代悲剧小说中的最典型的主人公,《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例,探求哈代悲剧小说的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石嵩 《学理论》2013,(19):187-189
朱光潜被誉为中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其代表作《悲剧心理学》被学术界公认为第一部系统地阐释和批判西方悲剧理论的著作。笔者将近年来中外学术界对《悲剧心理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地比较分析,发现针对这部学术权威巨著,仍存在研究的空白和盲区以及再次审读和发掘的意义与价值。基于中西比较的方法视域,试图厘清有关《悲剧心理学》理论运用及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尹菲 《学理论》2009,(19):86-87
《悲剧的诞生》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尼采的悲剧观,从日神、酒神精神之间关系的角度展开了关于希腊悲剧的起源、消亡和再生的讨论。尼采以目神和酒神的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生的意义,并得出悲剧产生于二者结合的结论。此外尼采还对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它们是一种浅簿的乐观主义,它们只能使人类丧失其生存的基础,人类只有在悲剧的再生中才能实现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其贤相楷模的定论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为道德人格,他确实有不可否认之处,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却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杜甫有一首名诗《蜀相》,尾联尤为著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的就是诸葛亮功败垂成的悲剧。然而,诸葛亮最大的悲剧在于后继无人。俗说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谓一语道尽了诸葛亮身后的惨淡境况。  相似文献   

19.
郑溢涛 《各界》2010,(2):36-36
前些日子,听到不少人在看了《大明王朝》后,都在总结海瑞的“教训”,大意是:“海瑞是个悲剧。为人处事,万不可像他那样,最后弄成孤家寡人!”心里不禁生出许多感慨。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作为20世纪后期的一部厚重作品,塑造了众多的悲剧女性形象。白嘉轩周围的女人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体现了一种伦理悲剧。如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的小蛾,从肉体到灵魂都是悲剧的典范;白灵投身革命,却被肃反政策所杀害,无疑是政治悲剧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