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哲学和宗教都是人类精神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人偏重哲学。中国人通过哲学满足了超乎现世的追求。哲学属于科学范畴,而宗教难以与科学并驾齐驱。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相似文献   

2.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把宗教批判归结为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在政治批判中,把国家归结为民主制,政治是现实的人的政治,要实现人的自由。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哲学为武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未来哲学是世界的哲学,世界也是哲学的世界。马克思本人对宗教问题极为关注,宗教批判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马克思早期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最先是透过他对宗教的批判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得以可能的最基本前提。毋庸置疑,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但其在对宗教进行无情审判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发展投注了大量的同情和关注,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其理论深层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情怀。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克服,即树立以实践范畴为理论核心的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当今中国社会不断出现道德滑坡和宗教热的情况下,有必要对中国的文化心理进行一番剖析。本文对宗教哲学的内涵进行了简要介绍,加之对中西方的宗教哲学传统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两种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心理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4.
从近代以来的西方宗教观来看 ,儒学缺乏宗教组织、神职人员、圣经等制度宗教的物质外壳 ,不属于宗教的范畴。但是 ,如果从形而上的角度看 ,它保持着对神灵的崇拜、有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 ,这种对现世的超越又规定了它的宗教性。它是一种弥散型的宗教 ,兼具哲学和宗教两种形态 ,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哲学为自己的哲学观所误导,以为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一门科学。世界观与科学却具有不同的性质与功能。当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以某种宗教为自己的世界观。知人则哲。真正的哲学是思想范式——规范人的精神世界的原始范型。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伴随着理性探索及其后果——对启蒙运动、现代科技及现代性的反思,最终仍要归宿于西方文化的固有思想范式。在历史上,中国哲学始终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哲学逐渐失去了自我。现在,中国现代化指日可待,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世界观。当代中国哲学要重新成为世界哲学的重要成员,产生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唯有继承先哲创立的思想范式。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要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自己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有关宗教与文化的关系的讨论,是当今文化学、哲学、宗教学的热点问题。它关系到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对中国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宗教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宗教一样,有他们共性的一面。但是作为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国的宗教又有其独特的一面。掌握宗教的历史根源和现状,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纳入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来考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人、宗教与文化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文化,宗教不但影响人生,也影响社会影响历史。文化创造的过程体现着人之为人的本质,人类创造神创造宗教的精神文化的过程,是在更高级更复杂的层面上对于人的本质的反映。历史上任何宗教对民族文化、地区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发生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理性昌明、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宗教热"悄然兴起,《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文化研究》一书就是在此背景下的系统研究与反思的学术著作,该著作以研究者的眼光去研究宗教,介绍、阐释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视阈新颖、内容系统,终极价值立足于现实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在德国哲学中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他的宗教批判,还是由于他的哲学批判?这是一个涉及到费尔巴哈是在何种意义上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影响的重要问题。尽管一提到费尔巴哈,人们首先会想到那为他博得盛名的《基督教的本质》,但是本质地说来,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不过是作为费尔巴哈早期思想精脉的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的延续和拓深。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强调要"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为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工作实际相结合最富时代特征的重要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宗教工作的行动指南。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利于科学认识宗教的本质和规律,全面把握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更好的做好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11.
诠释司马光哲学思想,可从"哲学""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等方面寻求创新。"哲学"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其目标是从整体上改造个体的生活。"中国哲学"有其存在的理由。目前学界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研究表现为多样化,不再是呆板定位,在这样的学风下借鉴学界研究成果,掌握关于司马光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诠释司马光哲学思想以彰显中国哲学的特质,可以发掘"哲学"的活动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哲学与诗学是体系完整且成熟的,哲学与诗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衍生、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的关系。中国没有西方文化范畴中的"诗学",而是文、史、哲三者的巧妙融合。西方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中国则是儒释道的融合。中国的哲学、诗学、宗教、思想文化和理念与西方人的整体思想文化理念存在的分歧不仅不会彻底消除,而且会越来越明显,这表明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的一极。我们只要在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之时,构建起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厦,就能开创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对宗教的界定是宗教观的逻辑起点。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多从革命的意义出发,忽略了马克思本人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他对宗教问题看法的特定视角,也忽略了马克思从多视角对宗教的界定。从多视角看待宗教,也就合乎逻辑地从多视角分析宗教的功能。宗教作为人的自我意识和一种文化使人远离动物;它作为一种信仰和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起着道德的作用;它作为一种中介,既可以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联结起来,也可以造成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它作为一种终极关怀,为人提供精神家园,从而使人通过心灵的慰藉找到人生的归宿。  相似文献   

14.
从复杂的政治宗教地位、丰富的创作内容、哲学理念的转变三个角度对印度细密画艺术语言风格进行解析,可以为印度细密艺术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思考方法:印度细密画是一种独立而完美的艺术,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在未来本土绘画的艺术创作中,我们既可以从细密画中寻找这种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宗教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5.
宗教异化论     
宗教和宗教异化确实能够有效地给绝望而无法生活下去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希望,因而对于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种意义和价值却不是通过使人得到真实的、能够实现的希望和幸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信仰神灵世界的幻觉来实现的.它使人们陷入欺骗的、幻想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未来和来世的希望与幸福,从而安于苦难现实生活、放弃变革苦难世界要求.所以宗教实际上是一种麻醉精神的毒药,而宗教异化则是一种吸毒行为.它们的正价值显然是非根本、局部的、暂时的,而负价值则是根本的、全局的、长远的.因此,应该废除宗教、消除宗教异化.  相似文献   

16.
刘保翠 《工会论坛》2003,9(4):98-99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智慧工具 ,哲学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一种总体的、综合性的理论框架 ,既满足人类的理性需要 ,又满足人类在情感上的终极追求和关怀 ,使人类的精神需求通过理性的方式得到满足 ,从而建立一个统一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深刻影响使得中国哲学家在研究自己的哲学时总是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之中:一方面,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哲学是根据西方哲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就使得中国哲学研究往往无法完全摆脱西方哲学表达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哲学自身的强大传统又使得中国哲学家对自己的思想家园难以释怀。中国哲学如要走出西方语境,得到西方哲学家的更多关注,只有通过分析中西两种哲学相互影响的历史、揭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许多方面具有的相似之处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哲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趋向进行了宏观描述。文中把迄今为止哲学发展的轨迹描绘为由自然到人、由“实体”(客体)到主体的过程,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由宗教化到科学化和伦理化的过程,并揭示了这种演变的根源以及由此给哲学自身在内容、性质、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文章还以此为基础,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逻辑和当代进展,指出了当代中国哲学所面临的基本课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19.
"以道德代宗教"是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中西文化最初都经历了宗教与文化相互交织的状态,但在后来的发展演绎中,中国形成了以伦理本位为核心的文化信仰,而西方文化则是以宗教信仰为中心。尽管中西文化信仰不同,但在引人"向上迁善",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都是相通的,正因如此,才赢得了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美好局面。本文是在准确理解把握"以道德代宗教"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中西文化同质化要素和共识基点,从中汲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智慧。  相似文献   

20.
康德因以理性解释宗教而受到普鲁士当局警告,他在沉默数年之后公开真相,并集中讨论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康德认为,政府为控制国民的思想而关注神学的学说,同时神学的根源不是理性,而是《圣经》,因此政府要求可以对神学学说有审核的权利。而哲学的根源是理性,理性是自由的思维,因此哲学是自由的,只服从理性的立法而不服从政府的立法。同时,由于神学在形成自己的学说时利用了理性,并且有真理的诉求,而真理却必须建立在理性之上,因此,以理性为惟一权威的哲学还有权利、义务和自由对神学学说做出自己的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