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公诉权产生和发展的法理根据——维护公共利益、权力制衡、实现正义,我国应从扩大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实行起诉书一本主义、建立证据开示制度三个方面完善我国检察机关的公诉权。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检察官在移送主要证据给法院的时候,可以主观地选择移送有利于控方的证据,由于缺乏一定的内外部制约机制,这种现象在实践中已引起程序上的不公正,并在实践中造成了各种问题,解决的途径就是应当在确立证据展示制度的前提下,实行起诉书一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起诉书一本主义是刑事诉讼三种主要案卷移送方式之一,是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与当事人主义、庭审中心主义等相适应的案卷移送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起诉书一本主义在排除庭前预断、防止法官受干扰产生偏见及促成庭审当事人主义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却付出了实体正义和诉讼效率代价,其预期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日本起诉书一本主义的理想与现实能为我国当前刑事审判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上认为卷宗移送主义与复印件主义促成了法官的庭前预断,起诉书一本主义能够防止庭前预断,庭前预断造就了庭审的"形式化"倾向,并衍生出违法裁判。实际上,案卷移送与庭前预断两者之间是一种或然性关系,任何案卷移送方式都无法彻底排除庭前预断,庭前预断是否影响庭审形式化与违法裁判的产生仅限于主观层面的推测,且这种影响即使存在也十分微弱。而且,庭前预断可能产生对被告人有利的后果。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卷宗移送主义便摆脱了以庭前预断防止为中心的主导理念,重点强调对人权保障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5.
起诉书一本主义与公诉方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诉书一本主义是英、美、日等国所采用的公诉模式,它有助于排除法官的庭前 预断,实现控辩平衡,并有助于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我国现行的公诉方式存在诸多弊端: 没有完全排除法官的庭前预审;容易造成“伏击审判”;难以从根本上避免庭审的形式化倾 向,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不符合诉讼的经济原则。因此,在我国确立起诉书一本主义的公诉模式、相配套的证据及展示制度,重新规范起诉 书的内容,乃司法改革之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立我国证据展示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证据展示制度的含义、内容及诉讼价值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展示,(discovery,或disclose),又被译作证据开示,证据发现,或证据先悉。证据展示制度产生于英美对抗制刑事诉讼模式中,在对抗式的刑事诉讼制度中,控辩双方在庭审中平等对抗,主导着证据的调查及事实的形成过程,法官则消极居中裁判。为维护这种审判程序的公平运行,英美法系等国的法律规定了起诉书一本主义,即检察机关在提起刑事公诉时仅向法院提交起诉状,而不得向法院移送卷宗及证据材料,同时辩护双方也不得向法院递送证据材料。但实行起诉书一本主义又带来这样的问题,即辩护方无从获…  相似文献   

7.
公检法三机关分工、配合、制约的原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因素,但不能否认这一原则背离了诉讼的基本原理,也与现代刑事司法价值观不符,已不适应作为基本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规定。应重塑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构建一体化的检警关系格局,实行起诉书一本主义,提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地位,扩大辩护律师的刑事诉讼中的参与范围。  相似文献   

8.
刑事卷宗移送是刑事程序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我国1979年《刑事诉讼法》采用“全案移送”,1996年将其修改为“部分移送”,于2013年1月1日施行的《刑事诉讼法》又回归到1979年的“全案移送”。这种徘徊性变化,体现我国在此问题上的态度还不明朗。鉴于此,我国有必要移植其他国家的成功的卷宗移送方式。其中.英国是典型的“起诉状一本主义”.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全案移送”修改为“起诉状一本主义”.德国则是典型的“全案移送”。近年来,“起诉状一本主义”受到很多学者的追捧.但是.该方式并不适合我国,究其原因它是当事入主义诉讼模式的应有之义,与我国的诉讼目的、诉讼模式皆不吻合。我们另辟蹊径,找到一种适合我国的卷宗移送方式:在起诉程序与庭审程序之间加强立案庭的作用.检察院将全部卷宗移送给立案庭,但是立案庭仅将起诉书移送给庭审法官。  相似文献   

9.
浅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行为要件及其追诉时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法益侵害的角度论述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实行行为,认为只有对本罪法益的侵害具有现实紧迫危险时,才可能成为本罪客观要件的行为.以此为理念,文章提出了本罪的实行行为是"拥有"与"不能说明"的粘合体,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刑法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文章认为本罪是追诉时效制度的例外,其是"追诉之罪",并不存在追诉时效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审查公诉     
针对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审查公诉程序改革的不彻底性,指出了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方式的弊病,并根据现代审判规则的要求,提出起诉书一本主义与证据开示相结合的新模式,以彻底排除法官预断,全面保障辩护律师行使阅卷权。  相似文献   

11.
对复印件主义公诉方式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印件主义公诉方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尚未根除法官的预断与偏见 ;侵害被告方全面获悉被控证据权 ;滋生“埋伏审判”等弊端。建构科学的符合诉讼规律和公正价值的公诉程序势在必行。为阻断侦查与审判的承继关系 ,强化审判中心地位和辩方的防御能力 ,需要改造公诉方式 ,确立起诉书一本主义和证据展示制度。  相似文献   

12.
论不动产善意取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权利外观理论出发 ,对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否定说与肯定说进行评介 ,认为在现代社会 ,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较动产有更多的依据。并通过考察先进国家的立法 ,认为法国、日本等未承认不动产的善意取得 ,实与其不动产登记的形式审查主义有关。我国乃实行实质审查主义 ,因此不动产善意取得在我国有其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刑事庭前审查是刑事诉讼的重要程序,有利于防止审判法官预判案件和支持被追诉人的诉讼参与权,保障庭审高效运行。其法理基础包括权力制衡、人权保障、程序公正、审判中心主义等原则。当前我国由于庭前审查程序的立法缺失导致了诸如控辩双方地位不对等、审查流于形式、程序分流难以显现、法官预断难以阻止等负面效应。建构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理应包括设置独立的刑事审查庭、确立证据展示制度、采取严格的起诉书一本主义、设置庭前审查程序的救济措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前 ,检察机关不断受理被害人提请抗诉申请以及申诉 ,对起诉书有关指控内容和法院的判决提出异议。针对这一现象我建议 ,检察院的审查起诉部门在提起公诉前 1 0日 ,将草拟的起诉书提交被害人 ,以便听取其意见 ,及时采纳被害人的建议。这样做的依据是 :1 .起诉书向被害人公开是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一种工作方式的完善。现行刑诉法并未规定何时将起诉书送达被害人。人民法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 ,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 1 0日以前送达被害人 ;同时 ,刑诉法规定对于不起诉案件应将不起诉书送达被害人 ,被害人不服的可提出申诉或直接向…  相似文献   

15.
尽管起诉书是一种格式化司法文书,但其事实部分很难有一定之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实践经验.通过对大量的起诉书进行深度解析,发现当前一些起诉书犯罪事实描述严重不当,可能影响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存在的种种具体问题分为褒贬失当、主动和被动句式使用不当、指代不明、对四字结构重视不够、事实部分夹杂证据等五大类.最后从犯罪事实描述的角度出发,选择收购赃物罪和转化型抢劫罪两类,进行整体分析,以期为起诉书犯罪事实之描述提供一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6.
商业贿赂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普遍性违规现象,是由于支持市场经济良性运作的经济政治制度的缺乏和我国传统人情社会中商业贿赂的"集体意识"所导致的.治理商业贿赂的刑事政策必须在市场稳定和社会正义之间求得平衡.因此,刑法应基于"相对合理主义"的司法理念,重点打击严重的商业贿赂犯罪,而对轻微的商业贿赂犯罪实行"赦免"政策.  相似文献   

17.
"轻轻重重"的趋势与我国刑事政策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政策作为一种运用综合性手段控制犯罪的措施自产生之后就受到各国的关注,自20世纪后半期,以美国为代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两极化趋势--即对轻罪实行更轻缓的处理,对重罪进行更严厉的打击.本文在借鉴美国刑事政策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反思我国以往一味重刑打击主义的不足,提出我国的刑事政策应该轻重结合,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8.
就真实发现途径而言,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强调通过控辩双方的积极对抗发现案件真相,可以被称为"证明"模式;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强调通过国家机关的职权作用发现案件真相,可以被称为"查明"模式;我国虽然强调公、检、法三机关的职权作用,但司法决策权主要由长官行使,因此可以被称为"拍板"模式.我国刑事诉讼中,辩方对抗能力不足,诉讼各方难以胜任对抗式审判方式,民众更希望国家机关查明案件真相.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在短期内更应当强调国家机关在查明案件真相中的作用,我国的诉讼模式应当更多地吸收职权主义模式的合理因素.当事人主义模式下的定罪量刑二元制的审判构造,对于实现司法精密化,保证法庭中立,保护辩护权,促进裁判结果公正,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应当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9.
"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海湾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开始后,美苏两国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力图控制海湾地区,美国为了其"经济安全"的战略构想,面对着诡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不断地调整其对海湾的政策.起初是支持英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英国退出海湾后,美国转为实行扶持海湾代理人的"双柱"政策;在伊朗"反目成仇"后,实行强硬的"卡特主义";最后随着东欧的剧变,"冷战"的结束,通过"沙漠风暴"行动,终于实现了其控制海湾的多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20.
全球主义与区域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冷战后同时发展的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学术界对两者关系主要有"冲突论"、"兼容论"、"过渡论"三种看法.出现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区域主义的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区域主义的初始内涵是民族主义的体现和放大,经过旧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封闭性的区域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等不同阶段对区域主义内涵的改造,其当代内涵与全球主义日益接近.新帝国主义披着全球主义外衣为殖民主义张目,对区域主义造成一定冲击,我们在推进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同时,应坚决反对新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