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雷娟 《学理论》2012,(27):102-103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自国民党迁都后,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再加上华北地区的沦陷,大量的文学作家纷纷前往大后方进行抗战宣传活动,结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了大量的抗战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多以重庆文学作品为主,在深刻描绘重庆陪都的实际状况时,还将重庆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反映.但在实际中,作家对重庆的想象与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在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此,针对抗战文学中重庆主题的表现这一问题,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2.
颜坤琰 《各界》2010,(12):8-9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身于浙江海宁县的名门望族。1942年夏,查良镛高中毕业。这年冬天,查良镛离开浙江,奔赴重庆,以求继续深造,圆一个大学梦。1943年春,经过多日的艰难跋涉,查良镛终于到达陪都重庆。  相似文献   

3.
左双文 《各界》2013,(4):23-26
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由于日敌的严密封锁与狂轰滥炸,战争的巨大消耗,陪都的经济环境变得恶劣,生活条件日益艰苦。到了抗战中后期,通货膨胀严重,百姓生活状况趋于恶化,情况越来越糟。本文拟从生活在战时陪都一些人士的日记与回忆录中,撷取不同的侧面(其中某些地方似曾一直为人们所忽略),以使读者得到一些直观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范硕 《瞭望》1995,(23)
山城智斗──记叶剑英在抗战中一幕范硕1939年6月9日,叶剑英来到中国西南山城重庆。这时的重庆.是中国抗战的陪都,国民党政府所在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派出的代表机关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所在地。叶剑英到来之后,担任南方局常委兼军事部长,在南方局书周恩来的直...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又把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旧杂志——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读了一遍,历历往事又一次浮上心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我在设在湘西的一个偏僻小镇(三十年代沈从文在《边城》中称之为“名叫‘茶峒’的小山城”)的国立茶峒师范求学时,读了当时在战时陪都重庆出版的《中学生》杂志,被她那新颖的内容和亲切的文字吸引住了,就和同学一起合订了一份。从《纪念胡愈之先生》(因当时传闻胡先生在南洋某地病逝)、《中学生的老朋友》两个特辑的文章,知道了夏丐尊、叶圣陶和胡愈之先生热心创办《中学生》,以及彭雪珍、徐盈、莫志恒、唐英伟等大哥  相似文献   

6.
何蜀 《各界》2008,(11):20
1943年4月15日,在陪都重庆近郊歌乐山下的磁器口缫丝厂杨家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乡下办事处大礼堂里,举行了一次由中美两国官员出席的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7.
《大地》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一部力作,为此,她先后获得“普立兹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日本间谍却盗用这部名作策划了一个轰炸重庆的阴谋。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后,重庆便经常遭受日机多架次的轮番轰炸,损失极其惨重。可令人费解的是密布在重庆四周的高炮部队。却没有击落过一架敌机。于是,国民党政府聘请破译专家、美国密码之父赫伯特·亚德利来华传授无线电密讯破译技术。亚德利经艰苦努力,终于查出了日、汪间谍“独臂大盗”。他发现“独臂大盗”使用的密码是“无限不重复式”,即使用过的密码决不再用。并得出结论,这…  相似文献   

8.
牟佳 《学理论》2010,(10):164-165
汤婷婷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锋和"女勇士",她率先运用中国文化资源进行华裔情感表述,在她的作品里,女性意识更是契合了盛行于美国社会的女权主义和多元文化思潮,顺应女性主义的潮流,确立女性主体意识,改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被誉为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短暂的一生,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独具风格、清新素朴、悲愁婉约、真实纯美,享誉中外文坛。但情感的路上,一生困顿,一生孤寂,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在旧时代努力争取女性的权利,争取独立的人格,维护女性的自尊,累累还是为情所伤。一生身心无所栖息,“从异乡又奔向异乡”,停不住地流浪。解读萧红的三段感情,会更懂得,她悲愁的命运,不仅仅是华年早逝,“更大的悲剧是,她一生都没有找到真正懂她的爱人。”  相似文献   

10.
王鹂 《学理论》2009,(20):172-174
文章针对审美情感因素研究了魏晋文学的特点。比较说明了魏晋文学理论与儒家诗教说的不同点是对文学创作活动中审美情感因素的重视,并分析了魏晋诗歌作品中对超乎儒家政教色彩的爱情和生命意识的表现,指出魏晋文人对情感的重视使得魏晋文学更进一步表现出文学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1.
季伟 《民主》2008,(5):35-36
在当选了民进江苏省委会的兼职副主委之后,著名作家黄蓓佳有一个简短的就职发言.她说希望获得大家的支持帮助,更希望得到鼓励,如同她的儿童文学作品一样,在公众面前的作家显得纯净健康。岁月的痕迹在她不是没有,倒成了一种不经意的成熟点缀,成就了她在魅力之外的一份丰富和蕴藉。作家陈建功先生这样说:“我们真的在北大中文系七七级文学专业同窗四载。  相似文献   

12.
她来了,像一片云.她走了,似一阵风.她在中国和美国间穿梭,用心血耕耘着她的理想,固执而忘我地在文学领域拼搏. 她就是沈阳籍旅美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冰人.  相似文献   

13.
李枫  赵岩 《学理论》2009,(11):164-165
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教学得到普遍认可并成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无论是多媒体课件自身的辅助作用,还是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文学课使用多媒体课件都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信息替代知识,背离文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视觉的直观满足,违反了艺术教育和鉴赏的“不到顶点”原则;情感道德的隐退,弱化了文学课教书育入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4.
序文五篇     
海纳百川的胸怀——“《上海文学》五十年”序《上海文学》从创刊到现在,已经整整半个世纪。她几乎伴随着新中国的曲折脚步,一路放歌,一路坎坷,一路激情挥洒,一路悲欢离合。在新的世纪回顾《上海文学》走过的道路,感受她的辉煌和荣耀,体味她的艰辛和甘苦,是一件令人感慨也让人深思的事情。《上海文学》犹如一个舞台,半个世纪来,中国的几代作家在这个舞台上纷纷登场,  相似文献   

15.
陈学昭于1935年获法国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第一位留法文学女博士。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名长篇小说代表作《工作着是美丽的》,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也是在解放区出版的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陈学昭,作为共产党员,忠于信仰;作为作家,始终紧握笔杆。毛主席曾说:“既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陈学昭无疑作为文学博士在文学和事业上是成功的,但她的情感故事却让人感觉凄入肝脾的痛与遗憾。  相似文献   

16.
1998年5月6日,是张瀛丹永远难以忘怀的B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北京亲切接见了以她为首的瀛丹集团公司总部领导班子成员10余人。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接见中,李瑞环主席听取了沈丹集团公司发展情况的汇报,高度赞扬了沈丹人利国利民的高尚精神。张汉丹,全国工商联执委、重庆直辖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商会)常委、中华名人协会重庆分会副会长、重庆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女企业家协会会员、重庆大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妇代会代表、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总队副总队长、…  相似文献   

17.
1999年2月28日,冰心先生离开了我们,人们以玫瑰鲜花、以音乐和大海的涛声,送别了这位世纪老人。冰心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博大爱心精神,一直温暖着我们,温暖着她的千千万万的读者,温暖着这个世界。在她逝世十年后,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长乐市委市政府、冰心研究会和冰心文学馆,在北京联合举办《永远的冰心——冰心逝世十周年纪念展览》。  相似文献   

18.
黄宁 《学理论》2010,(21):155-157
作为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特殊阶段,建安文学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游仙诗以其风骨与绮靡并存,写实与避世共生的异质,从另一个角度辉映了建安美学的一切特征:雅好慷慨,追求一种清刚之美;诗赋欲丽,注重情感表达性;天人合一,打造抽象形式美。  相似文献   

19.
八零后的我,从事政工三年,但是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结缘已有20年的时间了,20年里,她像一位人生的导师指引着我前进。受文学功底深厚的启蒙老师和干了一辈子政工工作的父亲影响,我从小热爱阅读和写作。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五年七月,一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特务秘密处死在贵州息烽的集中营里。 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和姓名。重庆刚解放时,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在整理“中美合作所”牺牲人员的情况时,关于她的结论是这样写的:“与《新华日报》及重庆办事处有联系。”而更多的情况则不得而知,只好在烈士名单中不予提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