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敏和赵江曾共同经营一家商铺。姜、赵互以夫妻相称,周围的人一直认为他们之间存在婚姻关系。2007年2月,赵江向李女士借款4万元,并为李女士出具了一份借据,允诺每月还款1万元。赵江没有遵守诺言,此后总共才还给李女士5000元。不久,赵江搬离原住所,李女士与他失去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李女士到法院起诉了赵江和姜敏。  相似文献   

2.
河北某纺织机械公司沈健华问: 1995年7月17日,我公司与沈阳某纺织机械厂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根据合同规定,该厂为我公司提供纺织设备一套,价款为27万元,三个月内交货。我公司预付50%的货款,余款在收货后一周内一次性交付。合同签订后,我公司即交付了13.5万元的预付款。然而,该厂却以种种理由一拖再拖,拒不付货。由于对方一再违约,我公司不得不在某区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对方返还预付款并支付违约金。同时,我们向法院申请了财产保全。法院冻结了对方帐号及存款15万元。然而,在不久前,法院又告知我们解除了对被告的财产保全措施,理由是被告提供了担保。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已申请了保全,法院又给解除了?是不是法院在搞地方保护?  相似文献   

3.
戴阳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误将10万现金汇入陌生人林烨账户。他发现汇错款后,当即通过银行查询等方式了解到林烨相关个人情况,并多次打电话与林烨交涉,但林烨拒绝返还。之后,他便关机了事,对戴阳的请求置之不理。无奈之下,戴阳将林烨起诉至法院。  相似文献   

4.
戴阳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误将10万现金汇入陌生人林烨账户。他发现汇错款后,当即通过银行查询等方式了解到林烨相关个人情况,并多次打电话与林烨交涉,但林烨拒绝返还。之后,他便关机了事,对戴阳的请求置之不理。无奈之下,戴阳将林烨起诉至法院。法庭上,戴阳说,我们夫妻俩从来不认识林烨,根本不会跟他发生财务关系,这钱是我不小心汇错的。林烨却说,钱是你主动打到我账户的,这是因为你欠我10万块钱,所以我不能给你。  相似文献   

5.
李女士曾经帮徐女士炒股挣了20万元,之后徐女士要求李女士继续帮她炒股,并给了李女士100万元投资款并约定合作分红。可此后股市一路下跌,投入股市的100万元损失  相似文献   

6.
【案情介绍】原告陈某是萧山市某镇人。陈某在承包经营萧山市宏业工贸公司期间,于1995年4月与该市华兴工贸实业总公司订立纯碱购销合同,并支付了定金和预付款。但因对方无货可供,陈某向萧山市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赔偿损失。事后,双方自行和解。同年8月,陈某又与该市佳洁公司订立涤丝购销合同,总计货款28.6万元,陈某付给对方16.5万元,尚欠12.1万元。10月,佳洁公司向市法院起诉,在法院调解下,陈某支付了所欠货款。不料,1996年7月3日,萧山市公安局把以上两桩经济纠纷视为诈骗行为,将陈某收容审查,前后羁押了105天。陈某对此不服,遂向萧山市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市法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因朋友急需用钱,杨留使用某银行的自动柜员机转账,由于操作不慎,汇款时输错了卡号,将5万元钱汇入了名叫李飞的账号上。杨留起诉到法院,要求李飞返还5万元。在法庭上,杨留说,我是一时疏忽,才把钱存到李飞账上。我有存款凭条,能证明李飞属于不当得利。李飞则说,存款存错卡,是杨留的责任,我卡里的钱不能给杨留。最终法院判李飞退还杨留的该笔存款。法官解释根据《民法通则》第92条之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存款凭条是杨留和李飞双方资金往来的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8.
家住省城城东区的李女士,在2002年以本单位张某的名义以3万元购买了本单位集资房一套。李女士和张某当时签订协议,约定给张某好处费1万元,待办下房产证后,立即过户给李女士。此后李女士一直居住在该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办理房产证,因此房屋也迟迟未能过户到李女士名下,转眼到了2012年,省城的房价已是今非昔比,火车站扩建,李女士居住的该小区要拆迁,单位统一办理房产证。  相似文献   

9.
《实践》2020,(4):62-62
案例小故事:通过朋友介绍,魏女士加小蒋为微信好友,小蒋经常在朋友圈发布海外代购信息。2018年,魏女士向其购买了一款女士皮包,微信转账1万元,小蒋承诺月底前发货。时隔一年,对方以货物被海关扣押、邮寄地址错误等为由始终没有寄出皮包。魏女士遂将小蒋诉至法院,法院判决小蒋返还货款1万元并赔偿利息损失。  相似文献   

10.
魏敬乾 《实践》2013,(10):36-36
2012年6月,刘某与银行签订《个人最高额综合授信合同》、《个人额度借款合同》。同时,吴某与银行签订《个人最高额抵押合同》,合同约定吴某将其享有所有权的房屋抵押给银行,作为刘某借款的担保,且刘某、吴某和银行三方办理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之后,刘某从银行贷款181万元,贷款到期后刘某未按合同约定还款。为此,银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对吴某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拍卖以维护其合法权益。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依法向被执行人刘某、吴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和报告财产令,告知未在法院指定期限履行还款义务,法院将对抵押财产进行评估、拍卖。这时抵押人吴某才着急,赶紧催促贷款人刘某还款,可刘某因没钱而无法还款。由于刘某、吴某未按执行通知书履行义务,法院依法查封了吴某的抵押房产。同时,法院再次告知被执行人刘某、吴某,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8,(12)
正案例小故事:韩宇和罗宏是10多年的朋友,2017年6月,韩宇通过银行转账借给罗宏10万元钱,没立借据。后虽多次催要,可罗宏一直找各种理由拒绝还钱,韩宇便将罗宏诉至法院要求其还钱,并向法院提交了转账凭条。罗宏称自己从没向韩宇借过钱,10万元其实是韩宇偿还朋友张娜的款项,自己只是作为中间人通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民王朝(化名)两年前用信用卡透支欠下银行7884元,两年后,欠款已经变成35478元.因为和银行就还款金额发生争执.被银行告上法庭。法院开庭时.他的代理律师提出的“银行收取复利和滞纳金违法”的观点语惊四座.博得了众多网友和法学专家的支持。然而,律师的意见能得到法院的支持吗?最近.南京市白下区法院对此案作出了一审判决.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7,(1)
<正>案例小故事:一天,李某在家中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以提高李某银行卡的信用额度为由,要求其提供手机收到的验证码。李某没有多想,马上将收到的验证码告诉对方。3天后,李某到银行查询时,发现自己银行卡里的3万9千元全部被刷走。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南京其银行将一位透支信用卡的用户告上法院.该用户透支1万元一年多,现被要求归还本金及利息2.6万元。2004年4月16日.该用户通过信用卡刷卡消费先后38次,共花去10962元.同年5月10日,该用户在信用卡内存入了1500元,用于归还透支款。  相似文献   

15.
生意人白先生到银行办理贷款时,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被银行列入了黑名单。好不容易到手的买卖,因为申请不到银行贷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竞争对手抢走。当白先生找到银行理论时,反被告知自己已被银行以“到期不偿还贷款”为由诉至法院,法院最终判决白先生给付银行贷款本金54.7万元及相关利息。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包头市某化工公司陈丽雅问: 我公司是生产化工原料的专业厂,具有近40年的历史,在用户中享有良好的信誉。1991年3月,辽宁省辽阳市某化工制剂厂从我公司购买了价值135万元的化工原料过氯乙烯树脂。因为是老用户,在对方付款100万并答应尽快给付余款的情况下,我公司将货物发给对方。对方收到货物后,因无钱一直未付余款,经我公司多次派人催要,对方才于1992年3月7日和9月30日两次一共归还了20万元,剩余的15万元,对方表示待有钱  相似文献   

17.
浙江人姜大成协助江苏沭阳招商引资,沭阳政府红头文件承诺,引资人将获投资1%作为奖励。招商后,姜大成获得奖励30万元.但其主张自己应按照文件获得400万元。为此,姜大成到处奔波,甚至诉诸法院,但最终,法院只作出了再给他20万元奖金的判决。  相似文献   

18.
2008年4月份,银行业务员小李在办理一笔个人结算帐户转款业务时,因粗心大意将应该转入储户张某账户的3万元款项错转入储户刘某的帐户。发现操作失误后,银行主管部门和业务员小李多次与储户刘某联系,希望刘某能配合解决此事,但刘某却一再拖延、推逶,前不久通过自动柜员机刘某提取了帐户上的全部款额。鉴于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19.
吴洁 《廉政瞭望》2013,(4):78-78
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颜某是河南许昌市城市信用社营业部原副主任,负责审批发放贷款等业务。2005年9月初,颜某为某塑印厂金某办理50万元贷款手续后,对金某隐瞒贷款已经审批到账的情况,并以贷款手续办错为由,将金某的全套印鉴骗出。9月23日,颜某利用金某印鉴开具一张支票,并从银行取走到账资金47万元。直至2006年3月贷款到期信用社督促金某还款时案发。  相似文献   

20.
《北京支部生活》2008,(1):69-69
我家邻居张先生在小区内与人争吵受到侮辱,他把对方告上法庭,要求对方赔偿精神损失费500元并当众赔礼道歉。法院立案受理后,不直接开庭审理,却让我们这里一位已退休的老干部介入调解。退休老干部虽然促成了双方和解,但是我对此表示质疑:法院在诉讼阶段能引入案外人参与处理案件吗? 钱法官:法院的做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