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伊核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有着相当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它是美国维护霸权稳定与伊朗捍卫国家安全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单极与多极力量、北南双方角力的过程。虽然美国仍旧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但由于受到自身实力相对下降、大国力量牵制、伊朗综合实力较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动用军事手段解决伊核问题的可能性变小。伊核问题仍将在未来保持一种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的状态,并成为美国霸权危机的又一源头。  相似文献   

2.
谢姣 《工会论坛》2014,(1):112-114
伊朗核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多年来为了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美国同它的西方盟友对伊朗采取经济制裁、政治孤立和战争威胁,国际社会对其更是"严防死守"。然而由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体制本身的缺陷,美国和安理会在核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等,使得伊朗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信任危机不断加深。加之出于对能源安全、民族自尊心等方面的考虑,伊朗一直强调不会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伊朗走上拥核这条路有其深刻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金良祥 《外交评论》2009,26(5):85-94
结合美国伊核政策的现实困境与美国内关于伊核政策的辩论,可以看出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伊核政策正在进行调整:美国政策目标理性下调,有可能认可伊朗一定限度的、可监控的核燃料生产能力;某些政策手段将进一步强化,而另一些手段可能更加灵活;策略性放弃推翻伊朗政权,集中处理伊核问题,实现政权与核问题的分离;在多边机制建设方面将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伊核问题有望从目前的僵局转变到实质性谈判阶段。  相似文献   

4.
2011年12月底,美国通过针对伊朗的金融制裁,为了增加制裁的实效,美国构建以美欧和部分波斯湾国家为主的制裁联盟,采取高压态势逼迫伊朗在核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面对来势凶猛的制裁,伊朗积极采取多种反制裁措施,以平抑金融制裁和石油禁运带来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冲击.制裁同盟存在的内在缺陷,也将使美国发起的制裁大打折扣.伊朗核问题仍将是摆在奥巴马政府面前的一道难解.  相似文献   

5.
"9·11"以来美伊在核问题上的矛盾表现为两国文化建构基础的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双方所持有的现实主义集体安全观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美国和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冲突实质上是两种文化体系的冲突,即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为主导的康德文化体系与美伊敌对关系为特征的霍布斯文化体系的冲突.建构主义在解释外交政策上忽略了国家身份建构中的内部因素,这也是伊朗难以纳入所谓的核不扩散"国际规范"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伊朗核问题自2004年以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风波不断,其集中反映了国际关系领域的诸多矛盾.伊朗要寻求自身的安全和追求地区大国地位,而美国则要维护其全球霸权的权威.本文将全面分析围绕伊朗核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解决前景.  相似文献   

7.
大屠杀记忆是当代犹太民族集体认同建构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以色列理解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棱镜”.它塑造了以色列战略文化中的关键特征:恐惧与攻击共存,倾向于从最坏处着想,注重和依赖军事权力,倾向于发动先发制人打击来应对生存性威胁等.它使以色列将伊朗核项目解读成对以色列生存构成“大屠杀式”威胁的因素.而伊朗政府不明智的否定纳粹大屠杀的激进言论,正好激发了犹太民族根深蒂固的生存焦虑和威胁认知,从而加剧了伊朗核问题的危险性.以色列在这一问题上从最坏处着想的倾向,使得现实主义的核威慑理论变得不太现实.由于大屠杀记忆带来的愧疚和补偿心理,西方国家将严重关切伊朗核项目对以色列带来的安全威胁,并对包括先发制人打击在内的以色列强硬政策持更加同情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美伊双方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以论证美伊战争的必然性。文中强调维护全球霸主地位是美国对伊朗之战的根本驱动力,控制伊朗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美国对伊朗之战的现实考量。认为伊朗现政权的反美宿命使美伊对抗从根本上无回旋余地,指出伊朗核问题是美伊之战的导火线,亦是战争升级的强大引擎。总之,美伊战争不可避免,美国收拾伊朗势在必得。  相似文献   

9.
自911事件后,美伊关系不断日趋恶化。美伊历史旧恨、美国对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和伊朗核问题正是困扰反恐时期美伊关系恶化的根源性因素。由于美国不能超越美伊关系的瓶颈,美伊始终没有建立起改善两国关系的对话协商机制,两国关系也呈恶性循环发展,从而给美国反恐战略和伊拉克重建及中东和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和阿塞拜疆的关系虽不事张扬但内涵丰富,属战略盟友关系。伊朗与阿塞拜疆这两个毗邻的国家,虽然具有共同的历史、相同的宗教、相似的种族,但没有促进反而阻碍了两国间的信任,两国在政治制度、里海划界、对外关系等方面均有显著的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伊朗与以色列日益成为中东地区的直接竞争对手,加之两国政治制度上的差异、以色列所处的地理位置及伊朗核活动的持续,两国关系的敌对性愈益强烈。因此,近年来伊朗与阿塞拜疆之间进行的与以色列相关的一系列相互指责显然是事出有因的。在以色列对抗伊朗的过程中,阿塞拜疆一直并将继续扮演特殊角色。  相似文献   

11.
美欧以伊朗核活动为由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多个制裁伊朗的决议,在2012年所谓"阿拉伯之春"及伊朗即将举行总统大选等背景下,还大大强化了对伊朗的单边制裁。美欧强化对伊制裁,意图促使伊朗爆发比2009年规模更大的大选危机,为推动伊朗的政权更迭创造机会。经济制裁本身往往被美国用作政权更迭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政权更迭一直是美国对伊朗政策的根本目标。伊朗顺利度过了议会选举,完成了总统大选,表现出其政治体系的秩序性和持续性,美欧以压促变的希望没有实现。而且,以伊朗政权更迭为重要目标的经济制裁,反而成为伊朗政治稳定的促进因素。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维持对伊超强的经济制裁,将会导致美欧战略利益受损,这就为伊核问题破局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2.
伊朗核问题的争斗旷日持久、一波三折,美国与伊朗矛盾对抗日益加剧,冲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由此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文章分析了伊、美的战略以及欧盟、阿盟与俄、中的立场和态度,认为国际社会的种种努力对伊朗越来越不利,和平或战争在于美、伊两国领导人意志力和判断力的较量。  相似文献   

13.
强制外交是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危机的一种战略.在伊朗核问题上,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力图使用强制外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然而,从2003年至今,伊核问题不断反复,持续升温,目前已发展成为潜在的冲突爆发点.究其原因,西方国家强制外交战略谋划不够清晰、设定强制期限约束力不足、存在“后续成本”以及伊朗国内政局变化等因素,导致了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强制外交始终难以奏效.未来很难断言美欧强制外交能否成功,而可以肯定的是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利益,伊核问题的和平解决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核去核从?     
《外交评论》2010,(3):1-2
今年可谓是“核”年:4月6日,美国发布了最新版的《核态势评估》报告;4月8日,美俄签署了新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4月12—13日,全球首届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举行;5月3日,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审议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与此同时,美国首次正式公布其核武器数量;6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29号决议,第四次因核计划对伊朗实施制裁……一时间,核问题似乎又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或者冷不丁从我们的脑海闪过。  相似文献   

15.
2018年平昌冬奥会朝韩再度牵手,两国的紧张关系出现回温趋势。运用国际关系学理论分析朝韩再度牵手奥运,第一部分列举了近期朝韩两国关系缓和的迹象;第二部分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了朝韩两国关系此时出现缓和的原因;第三部分从理论的视角对"体育外交能否真正缓和朝韩关系"做了推论和分析,用层次分析法解释了半岛统一问题对两国关系缓和造成的阻碍,运用结构现实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半岛核问题给两国关系缓和带来的挑战;最后一部分预测了朝韩关系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证据开示制度是美国国内民事诉讼中获取证据的一项重要制度,美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一般也将此适用于国际民事诉讼中,各国针对美国的域外证据开示命令采取了抵抗的态度,并制定了相应的障碍规则。1970年的《海牙取证公约》从国际视角来协调各国在取证问题上的冲突,对缓和美国的域外证据开示制度和外国诉讼制度的冲突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留下了若干公约本身无法处理的问题。美国亦采取一些措施来协调美国域外证据开示制度与各国诉讼制度的冲突,以期保障美国涉外民事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朝鲜战争时期,由于美国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民族矛盾上升,占据主导地位。国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反映在党际关系上,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相当融洽,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18.
奥巴马竞选连任获胜,体现了美国民众对其过去四年执政成绩的肯定。未来四年,奥巴马会基本延续其第一任期内的外交方针政策,并在一些问题上力图有所突破。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不会变,亚太地区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美国将完成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将继续下去。美国将进一步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的斗争,推进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进程。美国将全面推动美俄关系的发展,并始终关注朝核问题。然而,目前美国的国内、国际局势并不乐观,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内的外交政策将受到诸多挑战。美国的政治"极化"和社会分化造成了大量矛盾,对奥巴马第二任期的施政将造成不利影响。北约内部矛盾重重,美国希望利用北约主导全球事务的构想很难实现。西亚北非地区的不稳定局势牵制美国战略重心转移。未来阿富汗的局势将不容乐观。鉴于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奥巴马在其新任期内的外交目标很难完全实现,美国外交战略的实施将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伊朗和朝鲜核问题的日渐升温,核伦理——作为军事伦理学和装备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是现存的核伦理很大程度上是建构在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的历史语境中,对于变迁的现实面临着理论失语的困境,尤其是新型核武器的出现,更是对古典核伦理的质疑和反动。到底新型核武的出现是一个伦理困境还是伦理出路?本文对这两种竞争的观点进行辨析,并最终得出本文意义上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周士新 《外交评论》2009,26(1):111-120
强制性外交是以武力为后盾,旨在要求被强制方终止或采取某种行为的外交方式。对强制方来说,强制性外交虽呈现出强烈的防御性质,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进攻性取向。冷战后美国的霸权意识推动其在中东地区更倾向于实施强制性外交。本文结合利比亚与伊朗的核问题,分析了美国在中东地区强制性外交的运作特点与效用。为了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安全利益及战略强势,美国利用强制性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尚未从根本上奏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