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已到就业年龄却靠父母供养的人简称“啃老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啃老”现象并非国内独有。在美国和日本,也存这样现象。他们被称为“NEET族”。“NEET”(No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2.
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儿女就仿佛是父母的连心肉,从吃、喝、拉、撤、睡到上学受教育.处处疼爱得无一丁点儿空儿,一直到闭上眼睛离开尘世而告终。养育、关怀、教育儿女成了父母的终生义务,在经济上则永远是子女们的“债务国”。父母所有的钱、物、力,只要需要,儿女们尽管享受,父母却时时刻刻无条件地供给着。关于“啃老”,儿女们似乎认为天经地义,合理合法。这一现象在农村已形成庞大的气候,令人十分担忧。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数字表明:民国目前有50%以上的老年人倒贴子女钱财.有5%以上的老人家庭出现“啃老”…  相似文献   

3.
如今,总有一部分年轻人以“啃老”为生。他们有劳动能力而不上学、不工作、不培训l,被称为“三不”啃老族。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建议,要帮助“三不”啃老族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4.
新词     
月老族是指兼具月光族和啃老族特质的人。月光族是在每月月初就把薪水挥霍光的人。而啃老族则是经济上依赖父母为生的成年人。之所以不用“吃?而用“啃”,因为“吃”往往是“一锤子买卖”,而“啃誓是“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咬”,年年月月无休止。  相似文献   

5.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似乎说明了中国人历来就有“靠父母”的传统。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靠父母”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伸手向父母要钱要物、取父母之所有、尽父母之所能,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心态,“啃老”现象才会大量存在,而且引发了不少令人深思的故事。 “啃老”现象何其多 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恐怕再没有比中国父母爱子之切更令人感动的了。为了满足子女的需求,许  相似文献   

6.
穆光宗 《人民论坛》2012,(15):60-61
"啃老"是刺目逆耳的负面用词,容易将一度倾斜的代际关系模式化、标签化,甚至将处在中间地带的代际关系往不好的方向引导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65%以上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因此,有专家称应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  相似文献   

7.
海归啃老     
花费上百万元到海外留学,归来却仍旧要靠父母供养。报载,上海竟出现了一批“海归啃老族”。  相似文献   

8.
唐喜政 《前沿》2014,(13):125-127
当前,“啃老”现象在我国农村比较普遍。“啃老”的实质是“老养小”,即子辈对父辈的单向剥夺和父辈对子辈的无偿付出。“啃老”现象的产生,既与市场经济对农村的渗透有关,也与地方性共识的舆论压力有关,更与农村养老的单一化相关。“啃老”现象说明,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实需要,完善农村的社会化养老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以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啃老”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为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一些地方相继制定了禁止“啃老”的法规。2014年8月,由杭州市政府法制办拟订的《杭州市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草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规定,禁止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啃老”。这一地方法规条款,一如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那样,立刻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与争议。此前,江苏省和山东省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也列出了类似禁“啃老”的条款,同样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争议。  相似文献   

10.
“啃老”现象成为社会问题最早见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啃老”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一方面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为一批年轻人不就业也能活下去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失业或未就业的人逐年增多,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就业观念的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第二代独生子女也已长大。独生子女是社会的未来,关注独生子女的成长、成才,是全社会的责任。目前,在我们身边有一个颇令人忧心的现象:这些由20岁到30岁的新失业族,大有直逼“4050”下岗人数之势。他们大学毕业不就业在家“啃老”;或者低学历、少技能又怕苦在家“待业”,他们成为了新时期的“新失业群体”。本刊记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采访和剖析,期望通过我们的文章引起社会的关注、决策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115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表示,身边有年轻人拟做“炒钱族”,担心单靠踏实工作很难致富。76.8%的被调查者表示认同,仅14.8%的人明确表示“不认同”。“炒钱族”的兴起确实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不排除年轻人追求“炒钱”致富有一定从众心理,但与之对照的“劳动致富”观的沦落,无疑更令人备感汗颜。  相似文献   

13.
“袋鼠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法国新闻类周刊《快报》的一篇文章中。它被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但以薪水少等理由仍依赖父母的那些20多岁的年轻人。据报道,当时法国青年失业者中有80%依赖父母维持生计,于是文章就把那种在腹袋中吮奶、生长6个月至一年后才能独立的袋鼠的习性赐给了不愿长大的年轻人。然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国不少家庭却出现了大量的“袋鼠族”。因为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所以30岁左右了也可能失业在家,也可能不想工作,靠父母供养度日,在父母的“育儿袋”中安享太平。也有报刊称这种现象为“啃老族”、“傍…  相似文献   

14.
华工6000多学子参与的调研报告显示:毕业五年内买房者,多数是啃老 大学生毕业5年内的生存现状如何?“毕婚族”(一毕业就结婚)究竟多不多?多少大学生能不啃老就买得起房?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学生捧回第12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其获奖作品《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分析》显示:三成大学毕业生(毕业五年内,下同)买房靠父母,超过七成毕业生会在毕业5年内结婚,同时大学生道德素质滑坡惹来用人单位不满。  相似文献   

15.
你也许听说过这些新概念:“月光族”、“新贫族”、“波波族”.“小私族”等等.这是一些人对具有某种独特生活方式的“时尚”人群的称谓。而在大学校园里,却出现了“负翁族”,这群人的消费观念是:“今天花明天的钱”。这种现象值得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16.
时下流行的NEET(“啃老族”),是指那些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机会的人群。他们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他们的身上存在共同的致命缺陷:生存技能低却又害怕竞争、责任心缺失又长期受到父母长辈的专宠溺爱。  相似文献   

17.
小非 《人大建设》2014,(3):36-38
<正>与"啃老族"不同,"老啃族"属于被啃一族,为老所"啃"。他们多是出身农村但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抱着改变命运的梦想,迈进城市的大门。但由于制度的缺失,他们背着沉重的负担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犹如生活在一个漩涡中,他们追寻梦想的翅膀如此沉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湖北H市X区W街道作为样本点,以个案访谈的形式深入居民区对“啃老”现象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失业是青年“啃老”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折射出了中国式家庭伦理与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心灵施暴”一词是近几年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所谓“心灵施暴”就是教师使教育对象受到心灵伤害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目前,学校教师违背职业道德,“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变相的体罚,一种对学生心灵的体罚,它的伤害力要远远超过肉体上的伤害,对学生造成的压力远比“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据《中国青少年报》对全国22个城市的4850名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统计,有65.2%的学生曾经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罚”(心灵施暴),有8.7%的学生受到来自父母或祖父母的严重“心罚”。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眼镜     
金丝燕 《小康》2008,(12):84-84
最近十余年,"啃老族"一词在中国的都市中流行。许多处于青壮年阶段的人,无论是否参加工作、有无收入、收入水平高低,都要继续依靠父母养活。这一现象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有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独生子女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