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首因效应是公众由最初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心理倾向,具有先入为主性、偏差误导性、影响持久性等特点。首因效应的这些特点与网络谣言的形成、扩散以及推动因素紧密相关。有关部门在对网络谣言进行控制时,应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抢占舆论先机。同时,通过完善网络立法、强化网络监管、加强政策宣传、增强信息交流、提升网民素质等多种方式以控制、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2.
网络公众司法参与具有参与主体的非组织性、参与行为的不可控性以及表达意见的无序聚集性等非理性特性。非组织性的网络公众参与导致参与个体认知的非理性、司法机关与网络公众之间缺乏良性的双向互动机制,以及司法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等,是网络公众非理性司法参与的主要原因。实现网络公众司法参与理性化的目标,需要从选择和建立网络行业协会的参与模式、建立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和司法网络回应机制、加强司法信息体系建设,以及规范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任会明 《前沿》2011,(20):46-48
互联网的普及、公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尚未健全的反腐机制以及民意表达渠道的不畅,这些因素极大地促成了网络监督的勃兴。但是,现实中我们对网络的可操纵性、非理性以及民意背离性等弊端应予以审慎、理性的审视,以规制网络监督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抢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上的制高点,依法规范网络监督,建立网络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的网络监督模式,从而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报纸与网络的融合提供了条件,报网融合究竟采取何种途径,是为业界与学界近年来广泛研讨的话题.分析<纽約时报>在与"纽约时报网"融合过程中对于理念、內容、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关注与投入,可在为当下媒介环境里报网融合协进抽绎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和网络危机信息的急剧增多,面对灾情,公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收集相关信息作为危机应对的依据,同时,通过在网络发布和交流危机信息来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本文引入可信度作为中介变量,在研究公众对网络危机信息可信度的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危机信息对公众网络信息行为的影响,并构建了一个影响分析模型,以期对政府危机管理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苏州市网络问政中政府与公众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了目前网络问政在公众参与渠道、公众参与意识、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政府回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环境、制度和效果等方面剖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网络问政公众参与机制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杨峰 《电子政务》2012,(6):17-21
概述了中国政务微博发展的现状;阐述了政务微博的兴起对推进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有效结合的积极作用;基于政务微博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并指出其可形成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最后提出政务微博的应用急需制度化的机制,应从政务微博的建立、形式和内容、互动、信息把关、发展机制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8.
杨卫华 《人民论坛》2010,(12):70-71
公众通过网络积极参与行政执法工作对于行政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有较大帮助,但是也随之伴生了导致政府公信力受到损害、行政权力监督的无序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应依法建立和完善网络公众参与行政执法工作的借鉴机制和行政机关回应机制,以期实现行政执法工作的法治化、现代化和和谐化。  相似文献   

9.
在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影响日益扩展的态势下,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则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在当下,我国各级政府在掌控和处置网络舆情实践中凸显的理念、行动、组织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必须从信息汇集机制、研判机制、报送机制、反馈机制、危机处理机制以及网络舆情工作保障机制等方面来构建网络舆情掌控及妥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利娜  乔淼 《前沿》2013,(14):34-35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地位和作用也日渐凸显。与此同时,我国的网络信息也在呈几何级数的增加,网络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之一,产生的网络舆情对我国政府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含义入手,详细分析网络舆情对我国政府决策制定的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合理积极地利用网络舆情引导人们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网络众筹存在法治建设滞后、网络众筹平台管理能力不足、公众对个人求助信息难以鉴别等问题,导致骗捐和诈捐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网民和社会公众的信任。为此,在强化源头治理、提升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的同时,还需要从引入区块链等可追溯技术、建立全流程项目管理机制、强化行业自律等方面入手,推动网络众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的环境信息流网络支撑。我国的环境信息流网络建设,重视计算机、通讯设施、监测设备等硬件的配置,忽视部门内部、部门间、政府与公众间的信息共享、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信息机制的建设,导致环境信息流网络的服务功能严重不足,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在近年来的社区治理中表现活跃。在我国的公众参与社区治理中,存在着政府信息不公开、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不良和公众参与配置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推动和扩大公众参与基层社会建设,政府应给予公众广泛的知情权,并进行制度和法律保障建设,切实落实公众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郑岚 《人民论坛》2011,(10):246-247
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在近年来的社区治理中表现活跃。在我国的公众参与社区治理中,存在着政府信息不公开、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不良和公众参与配置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推动和扩大公众参与基层社会建设,政府应给予公众广泛的知情权,并进行制度和法律保障建设,切实落实公众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型政府决策模式体现为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决策过程的互动性、决策实施的自觉性及决策反馈的有效性等特点。当前还存在着政府信息公开不够、公众理性参与不足、公众参与渠道不畅及效果有限等问题。结合现有公众参与的制度,以政务公开机制、民意表达机制和舆论传动机制为基础,构建公众参与型政府决策模式应加强开放性政府建设、提升公众参与能力、疏通公众参与途径及完善参与反馈机制,并完善相应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传播的效果直接决定政策执行的效果。目前政府公共政策传播机制还很不健全、不完善 ,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传播渠道不健全、传播中的干扰较多 ;二是信息的失真度高、信息传递的灵敏度低 ;三是不注重对目标群体的分析。改革现行的公共政策传播网络 ;对策有两个 :一是改革高度一元化的信息传播体制 ,建立完整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是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案件所关涉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加上公众对司法公信力有所质疑,使刑事案件愈来愈易引发网络舆情。刑事案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影响到具体案件司法公正的实现和我国社会主义刑事法治的完善。司法机关只有充分了解刑事案件网络舆情的特征才能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根据刑事案件网络舆情特征,司法机关应在坚持司法独立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三步走"的方法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并对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做"两个层面"上的判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化解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8.
对新一代移动警务平台中跨不同安全等级的网络边界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体系进行研究和设计;针对目前公安机关信息化新型业务应用需求、信息共享技术及安全要求进行了需求分析;对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服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设计。可满足各级公安机关在新一代移动警务平台中有效整合互联网、视频等专网和公安信息网的各类网络信息资源,构建新型应用支撑服务和生态体系,在保证信息安全和业务应用创新发展的同时,实现"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信息便民、信息惠警和警民互动等应用,促进警务工作机制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治理群体性事件应重视和加强情报工作:建立覆盖整个社会面的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完善情报信息报告制度,确保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及时、如实上报。加强对所获取情报信息的筛选、甄别和综合分析研判,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民意表达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实现公众与党政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群体性事件已经逐渐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我国应从依法治国的角度以及网络力量现实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等角度,明确其成因及其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区别。在防控及疏导方面,应弘扬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构建法律预防控制机制,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方位地对网络群体事件进行有效的防控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