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我国大学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科技政策和知识产权法律之间长期的逻辑隔阂与理念差异,使得我国大学在知识产权运用以及基于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受到了明显的政策限制。从科技成果管理体制与知识产权客体制度的概念差异、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转移的功能缺失与中介缺位、大学国资管理与知识产权利用的政策冲突和调整交叉、大学人事制度与权利利益分享的制度空白和机制失调等主要方面阐述了政策困境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面向新世纪的知识产权法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正华 《政法学刊》2001,18(3):21-23
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产权及其法律保护制度已为世人所关注。知识经济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出了建立激励机制、信息公开、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加强协调保护等新要求。同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又呈现出与科技创新政策结合、扩大保护范围、与国际统一规则协调、加大保护力度等新的国际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和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探讨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有利于改善管理,研究对策,协调地发展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与政策保障的内容,不仅体现在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中,而且存在于现行法律体系内的经济法、行政法、贸易法、金融法等部门法律及相应的政策中。其作用与功能主要反映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关系、决策与评估机制、财政补贴、技术转移机制、技术资金来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政府介入措施等方面。为了解决我国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应充分适用现行法律保障制度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探索。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技人员的追求、知识产权失灵、科技成果确权、科技成果转化等各方面需要科技成果管理以及国外的事例作了论述。指出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开放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环境,我国的科技必须加强创新,必须加强科技活动中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另一方面,我国科研组织、企业单位、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有人把这归咎于科技成果管理,并提出用知识产权制度取代科技成果管理,本文就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管理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及上海市技术创新大会精神,切实加强本市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上海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现就加强本市知识产权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知识产权制度是鼓励发明创造、激励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法律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并将知识产权法制列入普法教育计划。 二、知识产权工作是企事业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  相似文献   

7.
陈谊  汪天亮 《行政与法》2004,(9):118-120
价值已成为划分法律部门的内在尺度和标准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创新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价值追求。本文从知识产权制度最显著的功能、法律价值渊源以及创新、科技发展对人类意识形态、国家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论证了“创新”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主导性价值。对知识产权法价值的清楚认识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释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环节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鲁冲 《法制与社会》2010,(6):276-276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科技计划项目是产生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之一,科技成果归属与项目承担人利益息息相关。本文在广东科技计划项目政策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归属的对策,以期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9.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近几年来提出和推动的国家战略实施形式,而技术创新战略要求确立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战略思想。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外部创新环境、支持条件和内部创新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技术创新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技术创新成为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目标,而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总体上,需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法律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我国高等学校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我国实施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制度以来,大学不仅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运用知识、直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需要的产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把川流不息的知识成果转变为技术创新的源泉,转化为商品,消除了产品与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 一、我国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规定 为了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需要的商品,实现产业化,国家、各部委以及各省市都做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1.国家关…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汉东 《法学研究》2014,36(3):95-108
创新是知识产权法的历史过程与时代使命。知识产权法的创新意义,表现在其本身的制度创新与所追求的知识创新两个方面。知识产权法产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即为科技、文化创新与法律制度创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历史。理想的知识产权制度应是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也是自身不断创新的制度。现代知识产权法存在可能发生的"制度风险",影响或制约着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具有"政治企业家"的角色担当,作为创新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应在知识产权法的主体意识层面、制度设计层面以及社会运行层面作出理性反思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2.
论知识产权法制对“李约瑟难题”的破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博士提出的近代西方国家为何兴起与中国为何衰落的名的“李约瑟难题”的精神实质,在于探求东西方科技与经济发展动因的差异。知识产权法制对于“李约瑟难题”的破解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西方知识产权法制的缺失和奠立是形成和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钥匙。关注和研究“李约瑟难题”并从知识产权法制的角度进行破解,对于我国当今的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数字网络的兴起使知识的创新与传播日益多样化,深刻地改变了知识产权制度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暴露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先天缺陷,使知识产权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改革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与探索知识产权制度的补充或替代成为必然。知识创新激励制度的多样性、可替换性与环境适应性表明,单一制度无法提供所有知识领域的最佳激励,多元化成为未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正由传统意义上的私权蜕变为一种私权公权化的权利。私权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趋向乃是建构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保障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共利益价值之所需。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表明知识产权兼具有私权属性和公权属性,二者对立又统一。其中,私权属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公权属性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意味着在加强知识产权私权保护的同时应当重视社会公共利益,以防止私权保护不足或私权保护过度从而破坏知识产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知识产权法在民法体系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发展对法律有影响深远,但是也有许多限制。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法律的深化,集中体现在科技法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产权法的产生和发展上。科学技术发展又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促进生态法的诞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narrative analysis as a tool for the socio-cultural study of law. Narrative is understood to be both a form of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as well as a starting point into the enquiry about the nature of reality itself. Consequently, an analysis of legal narratives could help to assess law’s impac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eality and of ourselves. The narrative context, which is examined for its plot and metaphors, i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of human biotechnology. The legal representation of techno-scientific knowledge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s contrasted against other conceptions of science, especially with the ones that are put forward by scholar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and anthropology. It is argued that the present legal narrative of human bio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not only lacks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making process but also, importantly, that it is in need of a self-reflexive understanding of its own practice. At the end,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ing the present legal narrative will be probed 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 narrative theories of the self and of representation, which have been advanced by White, Taylor and MacIntyre.  相似文献   

17.
《民法典》与知识产权法之关系既有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共性,更有知识产权特质带来的个性。知识产权法的适用需要民法视野,更需要保持其个性,且其个性更多源于公共政策性,并以此与其他民事权利保护相界分。合法、公平、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于知识产权法,但又被赋予知识产权特色和内涵。知识产权法开放性地保护法益,是法益保护的重镇,但法益保护以合法为前提,并应对保护的正当性进行实质性衡量,非法行为不产生法益。诚实信用原则有广泛适用性,但又需要保持适用上的边界与谦抑。知识产权与物权在权利外观上有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原理和规则迥然不同,在理念与制度上不能简单类比。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目前在我国被作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冲击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推动试点,给予资金、贴息等政策支持,以促进银企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但在知识产权权属的不稳定性和价值不稳定性、质权设立和实现等方面还存在着法律风险,本文提出的法律对策是:应该正确定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的政府目标和法律关系,探索知识产权担保的创新模式和知识产权质权实现的创新方式,引进知识产权保险机制化解融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刘瑾  刘辉 《行政与法》2010,(11):80-83
随着经济的知识化与全球化,企业竞争的核心已围绕着技术创新展开。民营企业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拥有和行使知识产权。本文通过对"正泰诉施奈德"案例的思考,分析了知识产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探讨了技术创新导向下民营企业如何制定和应用知识产权战略,分析了浙江省地方立法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discussions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particularly two perspectives have been visible, one emphasizing the transitory changes in the mod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 other focusing on the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of the S&T system (Triple Helix).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nish S&T system and policy as a national cas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riple Helix thesis. It concludes that both perspectives—systemic transition and integration—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recent changes in S&T, but do not yet cover the whole range of relevant issues. In addition, on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atial, or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S&T, which is crucial especially when viewed from a small country perspective. Furthermore,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S&T, as the socio-cognitive diversity of research fields affects their specific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