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家来人     
当自己在京城的一幢机关办公楼里拥有一张办公桌之后,借着首都那令人敬仰的光芒,自己的名字便在偏远贫穷的家乡人眼里灿灿发亮。乡亲们就如同攀上了“皇亲国戚” 一般,其自豪好是了得。于是,就隔三岔五有客自远方来,分享我那既照亮不了自己,更照亮不了别人的微光。 与老家来人聊聊家乡事,听听家乡音自然亲切不已。可从家乡来京打工的、办事的,一拨接一拨,多了,哪能招架得住?对他们热情了,工薪族不硬实的腰包有意见;不热情,家乡人更有意见。左右为难,两边权衡,便在送最后一拨客人时,委婉地道了苦衷;“回去转告家乡父老,今…  相似文献   

2.
乡井     
中学时代,我一直困惑古时候人为何将辞别家乡远走天涯叫背井离乡,远离家乡就叫离乡呗,怎么还最不能忘记家门前的那口井呢?难道那口井比至爱双亲父母还重要吗?我甚至天真地想为什么不把背井离乡叫做背父(母)离乡呢?窃以为那不过是文人骚客的杜撰。可是,终于有一天,久离故土的我,突然就怀念起家乡村头的那口老井来。乡井就像烙印一样留在记忆  相似文献   

3.
此情难寄     
此情难寄刘高贵在家乡经常听到这类消息:某某火车站挤满了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满为患;某某城市、滞留了过剩的民工,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等等,似乎生活又一次对乡下人板起了面了L……开的一颗心讲比平静针作那滚滚的人潮里,有我眼含热望的好乡亲;就在城市那豪华的屋...  相似文献   

4.
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共和国的变化天翻地覆!时间像飞快疾驰的列车,载着多少难忘的故事一晃而过。在这一个甲子的岁月里,我那家乡小山村也在悄然经历着时光的变迁,见证了共和国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强大的历程。最近一次返回家乡,一壶甘甜的茶水,触动了我的内心,乡亲们饮水方式的变迁让我再一次深深地体验到了小山村的巨变。  相似文献   

5.
李凌 《中州统战》2003,(2):28-31
2002年12月25日。郑州,丹尼斯总部。冬日的雪花冷冷地飘落,呼啸的寒风吹得人发抖,然而王任生那情系中原心系家乡的赤子之心却像一抹亮色,在寒冷的冬日里温暖着我的心房,感动着我。从洛阳市新安县走出50多年、现为台湾“圣诞灯大王”的王任生,近年来为家乡建学校、修路、办福利,花费了上千万元的资金;他回乡投资办厂、开店,为家乡人提供了10多万人次的就业机会。黑西服、白衬衣,虽然身价上亿,然而王任生非常朴素。在他那间并不豪华的办公室里,就着一杯白开水,王任生开始了他的讲述。为了寻找父亲,13岁的王任生远…  相似文献   

6.
西门小刀 《乡音》2014,(4):45-45
唐时,四川人陈子昂学有所成,从家乡来到首都,想亲眼见识见识当时的国际大都会长安是个什么样子来到长安后,陈子昂才发现这真真是个好地方,他要不待在京城,那这辈子就算枉活了反正他老家有的是钱,房子、伙食是不用愁的就这样,陈子昂在长安“乐不思蜀”地一待就是10年。  相似文献   

7.
老爸回来了!他被当年的英属马来西亚殖民政府驱逐出境近半个世纪之后,终于从福建老家安溪回来了。回到居塞自从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政府允许他回来的那一天,我和弟妹们就盼望着老爸回到他的第二故乡马来西亚。而老爸答应又答应,失约再失约,三催四请,说来又不来,他宁愿住在福建老家过粗茶淡饭的日子。这一回,在家人的千呼万唤之下,86岁的老爸真的回来了!老爸此番回大马,是为了编著家谱和修茸祖屋,还要为祖父扫墓。我首先陪他南下居銮,那是他刻骨铭心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在那里施展才华、艰苦创业,在那里养…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一项关于青少年孝亲敬老行为的抽样调查显示:63%的人能写出父母生日的准确时间,68%的人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但是65%的人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70%左右的人从来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孝亲敬老知易行难的问题突出。“道理其实我也懂,但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毕竞很多想法和父母他们那代人还是不一样的,一不小心就会吵起来。”浙江大学新闻系的小吴同学认为这种现象还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某某“忘本”,也许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因为父亲早年离家参加革命,我也就成了一个对家乡最没有概念的人。事实亦如此。我是壮家人,却不会说半句壮话;直到20岁,我才第一次回了趟老家,而且才待了三天。老家没什么亲人了,所以我从此没再特意回去过,工作以后的采访,也没让我有重返家乡的机会。我想自己定是一个与家乡无缘的人了,这样的人这世上也许不多。清楚地记得,在我还没回过一次老家时,我有多么的向往。家乡是养大父亲的地方,可母亲与父亲结婚多年,直到她因病去世,竟也没能去一回。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父亲骨子里深…  相似文献   

10.
太太的父亲从高级畜牧师位上退休有两年了。在他尚可称为年轻时,就被膝下的儿女叫做老爸头。大年初一.我们打电话拜年,得知老爸头骑着摩托车去了他的果园。 有果园之前,老爸头的模样我见得很少。我那聪明美丽能歌善舞的岳母,更是因为早逝,而只存在家人年复年,日复日的追忆里。按照太太的理解,大别前的最后一刻,岳母挂在眼角上的那颗迟迟不肯落下的泪珠,是对老爸头的放心不下。岳母在世时,时常会逼着老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禁毒展展厅里,我第一次看到了罂粟花。那鲜艳妖丽的花朵,那小酒杯状的毛茸茸的饱满果实,那旺盛纷披的叶片,在展厅灯束的照射下,静静地“定格”在那里,惊心夺目,外形的美与内蕴的毒,是如此神秘地结合在一起。我注视着罂粟花。我知道,在我的家乡怀仁县,老百...  相似文献   

12.
詹高越 《台声》2002,(2):21-22
我对美丽富饶的家乡台湾,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尽管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对家乡已经有了很多了解,尽管台湾多年前开放探亲,台湾的亲戚大多来过,但我还是盼望着,能够亲身感受故乡山水的灵秀气息,能够在家乡与亲友团聚。2001年10月16日至23日,应台湾工笔画学会理事长张克齐先生的邀请,我随天津轻院艺术设计访问团访问了台湾,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一彰化县永靖乡新庄村是父亲出生、成长的地方。现在大伯家的堂兄一家仍在这里从事着养花业。养花业是个附加值较高的农业项目,有广阔的市场。堂兄一家以种花为业,据说一…  相似文献   

13.
春节即将到来,闸北区委宣传部部长陈永弟伯伯和办公室主任钮荣森叔叔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我家问候我和我妈妈,还带了生活用品。在得知我今年要回家乡过年的消息,陈伯伯提议让我在上海过一次年。我好奇地想知道在上海过年和在家乡过年的区别,就答应了下来。没想到,第二天,陈伯伯就来电话告诉我春节里的安排。大年三十的晚上,陈伯伯带我去吃年夜饭;大年初一,则是钮叔叔带我去他家玩;大年初二是宣传部科长朱瑾阿姨带我外出游玩;大年初四,就去陈伯伯家。听了这么丰富的安排,我想,这个假期生活一定很丰富吧!  相似文献   

14.
梦乡行     
詹志芳 《台声》2008,(1):39-41
从记事起,就不停地听到父母叔叔阿姨们无数次地讲台湾的碰柑有多大,掉到地上就破掉;鱼有多鲜,全部是银亮亮的;台湾比大陆先进等等。但妈妈又说到了上海才知道天外有天,大陆的世代书香人家是台湾不能比的。这些矛盾杂乱的说法,让我不能形成正确的对台湾的印象。前年10月底,我公公在台湾去世了,早已离我而去的先生廖秋忠的大哥帮我和女儿办了奔丧的手续。终于在去年3月,我带女儿奔向那魂牵的梦乡。  相似文献   

15.
正当“爱心献功臣行动”在大江南高潮迭起之际,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北方冰城哈尔滨,来到了哈尔滨市南岗区。家乡人民对共和国功臣那特殊的感情深深的打动了我。在这里,共和国的功臣受到了特别的尊重,得到特别的关怀和帮助;在这里,家乡人民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共和国的缔造者奉献着特别的礼物:走进南岗区民政局的大门,敞亮的大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触摸式电脑,那是民政局为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而设的.在会议室,我见到了民政局局长马力。我在北京就听说南岗区民政局新来了一位女局长。她曾经当过区文化局长,是南岗区的十佳…  相似文献   

16.
老家来人     
当自己在京城的一个单位拥有一份薄薪之后,借着首都那令人敬仰的光芒。自己的名字便在偏远贫穷的家乡人眼里灿灿发亮。乡亲们就如同攀上了“皇亲国戚”一般。其自豪好是了得。于是,就隔三插五有客自远方来,分享我那既照亮不了自己,更照亮不了别人的微光。  相似文献   

17.
在南汇区宣桥镇的老宅,土地将被征用开发,老房将要拆迂。趁双休日,老爸叫上我,一起回老房,收拾整理留在老房里的丢掉可惜、其实已无大用的东西。我打开一只樟木箱(那是我老妈的嫁妆),从里面发现一只“假领头”,我惊奇不已地问老爸:“这是什么,派啥用场?”  相似文献   

18.
做人的理念     
少不更事,不知有多少个晚上在外面肆意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每每披着浓浓的夜色回家时,一走进巷口就远远看见家早依然亮着一盏灯,推开那扇虚掩的门。桌上是摆放整齐的饭菜,而父母已在灯光中和衣睡着了……那样的一幕不断地发生,我随便地承诺一声“回家吃饭”,之后多半是转身就忘记了,而父母却总是执著地等待我回来,那一扇门始终是虚掩着的。  相似文献   

19.
烛光远去     
我的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家乡的道道山梁和星星点点的烛光,那是我一辈子也难以忘记的画面。大山养活着勤劳朴实的农民,同时。也越来越拉远了村民与“现代”的距离。烛光、煤油灯和老井陪伴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直到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党的富民政策走进田间地头,山村逐渐发生变化的时候.我才第一次在家乡看到灯光跳跃出家家户户的窗棂,老乡的脸上笑了起来,山沟沟真正地亮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老爸和我     
老爸,20年前(也就是1978年)是河南省修武县公安局的一名民警;我,则是20年后(也就是1998年)河南省修武县公安局的一名普通警察。老爸上班时步行去局里,他有一辆脚楼被磨成了古铜色套着人造革皮座套,除了铃不响其余哪都响的老永久,那是一辆公车,公车者,就是办公事时才能骑的车。因此我极少有机会享受坐在我爸公车横梁上的滋味,虽然那滋味并不太好受,但毕竟那是坐车不是走路。而同样是警察的我,有一辆属于我自己的建设雅马哈150,在我办公事的时候可以骑它,在我不办公事的时候一样可以用此交通工具带着我的女儿到大街潇洒走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