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黑色的人     
我坚信是风把他们吹到了一起,像一片叶子和另一片叶子,像一些尘土和另一些尘土,他们被风挟带着聚到了一起,在这个地下深贮着煤炭的山城里,他们的脸上带着沉睡的煤炭呼吸吐纳扬起的烟尘,开始他们灰灰的看不清底色的童年。我说的“灰灰的”和“看不清底色”指的是他们表面的颜色,因为树的颜色庄稼的颜色和人们脸上的颜色,都是煤被开采被挖掘被惊醒被燃烧被灼痛了之后弥漫在空气里的浑浊染成的,他们睁眼看世界时,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他们很小的时候是不问故乡的,一个人生活在哪里,生活得久了,那儿就是自己的故乡。无论那故乡是什…  相似文献   

2.
大爱无疆     
妈妈今年78岁,但身体硬朗健康,无病。现独自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过日子。母亲说来很命苦,在我3岁时,父亲就因病离我们而去了,妈妈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我们兄妹5人拉扯大,现我们都已成家立业,而母亲还独自过活,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但每每我将妈妈接来,妈妈总是只住几日,就嚷嚷着回去,"我在这儿住不惯,像蹲监狱似的,呆不下去。"但有一次母亲回去后打电话告诉我说,回  相似文献   

3.
就这么走了。一个,两个,三个……秋天了,天依旧蓝,大地依旧绿,时光在走,那日子也还是一天天地过。大街上,仍淌着很多的颜色,那就是生意呀;田野里,秋熟的气味正在随风播散,那就是收获啊;天明的时候,公鸡也依然打鸣;斗转星移,那岁月不还正年轻吗?可是,他,他们,就这样走了?是呀,这是职责。在和平的日子里,就因为头顶着这枚“国徽”,就因为身穿着这身警服,说去就去了,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孩子尚小,女人也还年轻,父亲年迈,母亲尚在病中,可人就这样没了。是呀,有荣誉,有名声,有“烈士”的光荣称号,那人呢,那…  相似文献   

4.
可以说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老舍一生在北京度过了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但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是他写作的源泉。老舍说过:“我爱北京就像爱自己的母亲,无论在哪里,我思念北京,就像思念我的慈母。”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有多少个母亲,就有多少个爱的化身;世界上有多少个母亲,就有多少个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今天,我含着热泪拿起颤抖的笔,蘸着鲜血和泪水,记下我对母亲那锥心刺骨、刻骨铭心的愧疚,记下母亲对子女那泣血滴泪、感天动地的深情,以此来感动人世间所有会哭的有情儿女。  相似文献   

6.
总是那月     
童年其实是不知愁滋味的,只知中秋的那颗月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特别的亮。故乡的街道房舍和树木仿佛都是月光的剪影。月光中的小小的我也是这剪影中的一部分,和我一般大小的小孩子彼此追逐着月光里各自的影子,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狐狸追逐自己的尾巴。玩累了,就听各家的母亲站在月亮地里唤了各家的小孩子回家,我是最后一个由小脚的奶奶领着穿过月光走回家门的。那扇老木门发着吱吱嘎嘎的响声把童年的那轮满月关在了外面,伤感就是在那个瞬间青藤一般爬上童年的心壁……枕边的月饼飘着玫瑰和桂花的香气,我把它咬成半圆的月亮就自睡去…  相似文献   

7.
生命回忆     
母亲是一个命苦的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点。因为在儿时的记忆里,我就经常拿母亲和村里的其他女人相比较:别人在树荫下纳凉的时候,母亲却头顶着草帽在地里干活;别人还在黎明的梦乡酣睡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去山下的小溪挑水去了,可以说母亲挑水的扁担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响,是村里最苦难的旋律。  相似文献   

8.
我的婆婆     
有人很羡慕我,说我有一个好婆婆。是的,婆婆是位勤劳善良、明白大度的老人,与丈夫结婚这么多年,我们婆媳俩从未红过脸。我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尊敬她、关心她,她也像对女儿一样呵护我、心疼我。  相似文献   

9.
还记得故乡小溪边,柳荫下,有一块母亲的洗衣石,这是一块厚厚的麻石,质朴、洁净,安详地睡在溪边的沙子上,表面十分的光滑,那是母亲用岁月洗去的……小溪在我家老屋前流过,只记得麻石是父亲从山上背回来的。母亲常年就在这块麻石上,洗着父亲被汗浸透的汗衫,为我揉搓着儿歌,棒槌下不知打落了多少个岁月的心愿。后来我进城上了高中,离开了故乡,也离开了这块美丽的洗衣石……每一次回家,母亲便为我把衣服洗好、晾干,让我第二天带回学校。一次,我回家时已经很晚,母亲借着微弱的月光来到溪边,一不留神,踩翻了一块石头,“扑嗤”一声摔伤了腿,痛了半…  相似文献   

10.
思念母亲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 夜深人静,远处的收音机隐隐传来了那无比熟稔的旋律?寂寞的岗亭,孤单的我,举头凝望北国的夜空,良久,我仿佛觉得那漫天闪烁的星星就是那流浪的孩子期盼着回家侍候亲娘的双眸,而那一弯泛着黄光的镰月不正是母亲那写尽沧桑的脸庞? 我想起了儿时光着小脚丫在村头小溪玩累了的时候,因为每每恰在此时,母亲那声声亲切的呼唤就会由远而近:"小狗子在哪里哩,听到妈妈的声音了吗......" 我又想起了别离母亲的那一刻?记得那年高考因几分之差名落孙山,家里早已债台高筑,想要复读已不可能,…  相似文献   

11.
许仙 《观察与思考》2009,(10):55-55
有一天傍晚,我和妻子站在阳台上,看到外面的绿树在夕阳里花儿开得正艳,树下有很多人在说在唱在笑,总之那是一群欢乐的人们。妻子就问我,你说他们和我们是不是过着一样的生活?我说从本质上看,应该是一样的;但生活有时候形式即内容,所以说也未必一样。  相似文献   

12.
心灵之约     
心灵之约陈玉岭我笃信心灵是有约会的。那约会就像云恋山峦。泉思大海一般,最能拨动人心弦的情感。40年前的一个5月,当惊蛰的春雷一声炸响,伴随着故乡渐渐沥沥的春雨,我来到了人世间。自此,春天的那一片葱绿就一直缓缓地、柔柔地从我的心头流过,谱成了一支深情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天,与朋友们一起喝酒,几个中年男人都喝得微醺,其中一个男人突然说,哎呀,明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我要给我妈熬莲子粥。几个男人沉默下来,有人打破了沉默,出了一个题目,你们在座的,有多少还记得母亲的生日?三五个男人支支吾吾,还好,我挠了挠脑袋,报出了母亲的生日。每当有人问我,家在哪里住?我几乎不加犹豫就回答,某某路某某门牌号。我和母亲就住在同一个小城里,怎么就说不出母亲家是在哪里呢?我们是什么时候,离开了母亲的怀  相似文献   

14.
人生有时候就像一场梦,人们被命运那只无形的手推着,在一个既定的轨道上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道来自哪里,也不知道去向何方。这也许是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普遍心态。当青年为着个人就业压力而苦恼,为着迷茫的前途而彷徨,为着父母不是高官、富贾而抱怨时,你可否想过,你为了自己的明天准备了什么?——作者题记  相似文献   

15.
岳父     
岳父一辈子当警察,不知抓过多少坏人。在我第一次上门相亲时,岳父就曾用打量坏人的目光审视过我,用审讯嫌犯的口吻盘查过我。我十分理解岳父的心情。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要带走他女儿的心的小伙子,他能不严格审查吗?岳父审查的结论是:这小子不像坏人!女儿故意逗他:何以见得?岳父诡秘地说:我瞧他穿的袜子破了两个洞,如今的小子能穿破了洞的袜子,就懂得朴素勤俭,能朴素勤俭的小子就没有花花肠子,没有非分之想,懂得珍惜感情,热爱生活,所以他不像坏人!岳父哪里知道,这破袜子就是他的女儿硬逼着我穿上的。知父莫过于女,她摸…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七月     
细 细想起来,竟然先想到了我戴红领巾的那一刻。那还是“文革” 时期,我们全家刚随父亲所在的部队由河北换防到了邻省山西。仿佛突然间换了一个天地般 ,一扫由于母亲在河北工作时被认定“犯路线错误”而勒令进学习班所带来的一切阴影。很 快,我就加入了少先队,当时那种高兴程度绝不亚于过年。母亲给我仔细打扮起来,先梳好 辫子换好衣服,之后系上红领巾领我来到照相馆,照了“革命生涯”的第一张照片。那是 6 0年代的一个 7月。而后我在上初中期间又加入了团组织,说是我入团,倒不如说那枚团徽 是母亲给我争取来的。那时的我只管热衷…  相似文献   

17.
慈母的思念     
故乡老母,打来电话,思念殷殷。数夜展转,不能成寐,追昔抚今。戴月披衣,思潮远驰,热泪难禁。天下人子,皆同我心,诗拙情真。在巍峨雄奇的长白山脚下,有一条源远流长的松花江,在一个低矮老旧的屋檐下,居住着生我养我的亲娘,那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母亲已是满头稀疏的白发,核桃皮一样的皱纹爬满脸庞,一生劳顿,她的背已经驼了,疾病常常让她整月卧床,却依然梦魂牵绕着远方的儿郎……虽然母亲也跟孩子去过远方,但故土难离,她还是坚持回到故乡,虽然身边也有孙男儿女,有吃有穿日子也算小康,生活再好也割不断思念的愁肠。有时她…  相似文献   

18.
我这土生土长的毛南族姑娘 ,离开岭南故乡多年 ,村中的往事 ,老一辈人的传说 ,就像山间的小溪 ,在我心中不停地流淌 ,那淳朴的民风 ,那女儿的情怀始终在我心头萦绕。棉岗和外婆的压箱子礼十几年前 ,弥留之际的外婆 ,在病榻前郑重地将她仅有的10元积蓄 ,悄悄地交给我的母亲 ,她说 ,我要走了 ,没有福气 ,等不到见淼(淼是外婆给我起的小名)出门的那一天了 ,这10块钱就算是我将来给她的出门礼吧 ,到那时候 ,你替我买样东西给她压箱子底。外婆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几十里外的县城上高中。按照我们的民俗习惯 ,姑娘出嫁的嫁妆里面 ,有一个“棉岗…  相似文献   

19.
故园情     
荔波是我故乡的县城。 少年时,从故乡到县城,要步行60华里。每次来到登高坡脚,倦意顿消,感觉也就完全不同:眼下是若走若奔的绿色群山,莲花般地环绕着一片沃野,美丽的樟江从坝子上闪闪流过,那田畴里的麦垅、草垛、油菜被斜阳映照着,散发着不绝如缕的生活气息;而一簇簇青色的、参差的屋脊,黑压压的连成一片,夹杂着高耸的白色山墙,绿树掩映,炊烟袅袅,市井尘嚣,闹烘烘地,仿佛在讲着那连绵不断的人与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杏趣     
春天的风,撷来了一阵杏花桃花梨花的香味,勾引得我思绪翩翩,直觉回到了山下的故乡。养育我成长的,是那片贫瘠的土地,那土房土墙,还有相伴的石磙杏树。屋后是一块空地,立着一个石磙子,经年与土地和谷麦的亲密,使石磙磨损得早已看不出身上的凹槽,就像已朽迈的老人,面对着庄稼繁盛的田地默默回忆着生龙活虎的昔日时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