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昌星成功遣返回国后,随着他的归案,厦门远华走私案终于画上了句号。基于对赖昌星案件的分析,反思我国在"引渡难"问题上所受到的诸多障碍,并就相关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何山 《法制与社会》2010,(33):39-40
本文基于目前遣返赖昌星遇到的瓶颈期的原因的分析,针对赖昌星已经提出的和可能提出的对遣返造成障碍的主要理由,对我国引渡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3.
田晓萍 《行政与法》2007,(5):104-106
2006年6月,赖昌星遣返再次遇阻,此案折射出我国引渡外逃经济罪犯存在三大主要法律障碍:引渡条约的缺位;死刑问题;司法公正问题。有鉴于此,我国应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扩展与外国的双边引渡条约关系;废除经济犯罪适用死刑;加强司法改革,树立司法公正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4.
刘星 《法制与社会》2010,(10):46-47
赖昌星的难民申请已被驳回,从法律角度而言,其被遣返归国只是时间问题。但是,赖案带给我们的反思远不止如此。该案反映我国在引渡制度上的不足,以及其解决方法,是本丈关注的问题。笔者拟比较中加引渡制度,得出一些完善我国引渡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赖昌星妄图以难民地位进行政治避难的梦想是注定要破灭的,因为走私属于普通的刑事犯罪,加拿大不可能庇护这样的人。中国引渡赖昌星最大的障碍是中国与加拿大之间无引渡条约、加拿大担心赖昌星被引渡回中国后会被判处死刑。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不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死刑不引渡"原则主要是指根据请求方法律,被请求引渡人可能因引渡请求所针对的犯罪被判处死刑,除非请求方作出被请求方认为足够的保证不判处死刑,或者在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不执行死刑",否则,被请求方"应当拒绝引渡"。在赖昌星一案中,由于加拿大不信任中国的死刑状况及外交照会,导致赖昌星不能成功引渡回国。从这个案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和中国的法治在某些方面并不被国际社会认同。本文试图以赖昌星案引渡不成功为例,浅谈我国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必要性,并对结合我国法律体系的实际情况,探讨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原则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标准,即由最高法或者立法机关进行权威性解释或立法,以间接的、有限的态度由逐步向完全接受过渡,加快刑法体系相关内容的改革等。  相似文献   

7.
温耀原 《法学杂志》2013,34(5):97-103
引渡关乎国家主权与相关被引渡者的人权利益。本文首先介绍引渡中的主权与人权关系,然后详细阐述了引渡中死刑犯不引渡原则、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和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中的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并就我国实践中相关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董书丽 《中国司法》2011,(3):109-111
美国在引渡问题上奉行的是"条约前置主义",目前已与108个国家和法域缔结了双边引渡条约,主要依靠这些双边引渡条约来开展引渡活动,但是调整引渡制度的国内法规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由《美国法典》第18编第209章第3184~3196条加以调整。美国的引渡审查模式实行的是"司法审查→行政审查"的双重审查模式,首先由司法机关对外国的引渡请求进行全面审查,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动引渡制度研究:经验、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风 《法商研究》2006,23(4):3-12
主动引渡作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一种机制,已成为我国打击严重犯罪、缉拿外逃罪犯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在建立和完善主动引渡制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仍然面临缺乏从某些国家进行引渡的法律依据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当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不断扩展我国与外国引渡合作的条约关系等五个方面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主动引渡机制。  相似文献   

10.
蒋旭 《法制与社会》2010,(22):290-290
在我国法治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今,我们不能否认国外对我国依然存有疑问。赖昌星迟迟不归,引渡程序繁琐冗长,究根结底是对我国法治的不信任所导致的。本文指出我国要想建立起外国对中国法治的信任,应更加注重程序的公正与公开。  相似文献   

11.
陈雷 《法治研究》2012,(8):97-104
1978年以前,我国既无引渡立法,也无引渡实践。我国的引渡立法和实践经历了早期实践阶段、发展阶段和健全完善阶段,并以加入引渡条款国际公约、缔结双边引渡条约和进行引渡国内立法为标志,形成了多边公约、双边条约和引渡法为主体内容的引渡法律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开展了以多边引渡国际公约、双边引渡条约和互惠引渡为依据的引渡实践。本文通过对我国引渡立法与实践的回顾总结,勾勒出我国引渡制度发展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2.
罗杰 《法制与社会》2010,(18):43-44
引渡在现代国际犯罪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引渡过中启用有效、合理的引渡程序能加强控制和打击日益严重的跨国犯罪,并为各国的引渡合作提供必要的程序保障。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引渡程序冗繁复杂、规定不一,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国际引渡合作的效率。本文比较分析了各国引渡程序中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引渡法加以解读,指出我国引渡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外逃的贪污犯罪嫌疑人,现在国家所面临的不仅是惩治其个人,更面临着与相关国家间的微妙关系。引渡问题成为了我国打击外逃腐败犯罪嫌疑人的关键。我国现实中对外逃贪官引渡的情况是怎样的?引渡制度及立法是怎样的?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去解决呢?本文就针对这几个问题做出介绍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仲琴 《法制与社会》2015,(3):261+264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调向外逃贪官宣战,先后引渡了如赖昌星、余振东等多名外逃贪官回国.2014年1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中方推动通过了《北京反腐宣言》,并成立APEC反腐执法合作网络,这意味着亚太各国在共同清楚腐败毒瘤、加大追逃追赃、携手打击跨境腐败行为等方面的合作认识更加趋于一致,中国与美国、加拿大等APEC成员国在引渡条约、司法协助等领域的谈判步伐加快.本文从《北京反腐宣言》出发,以国际法为视角,就引渡制度发展与反腐败国际合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死刑不引渡原则作为国际上一项重要的现代引渡刑法原则。对死刑犯采取不引渡原则,并不等于死刑犯会而逃脱各国法律的制裁。正如有的专家所言,在各国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对触犯刑律的被告人是否判处死刑,是一个具体的量刑问题。本文从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概念出发,基于我国适用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司法实践,以期对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死刑不引渡原则提供建议。因此,我国在国际引渡合作实务中,应灵活运用死刑不引渡原则,尽力消除引渡中的"死刑门槛"障碍,以更好地开展国际引渡合作,打击国际犯罪。  相似文献   

16.
浅论贪官引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批的贪官携巨款外逃,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国家、人民的经济利益还阻碍了我国刑事执法的进程。如何将这些逍遥法外者引渡回国进行审判制裁便是当下我国司法协助的一大难题,其主要制约的瓶颈有:引渡条约的缺位、死刑问题、政治犯不引渡及赃款难追回等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应当从扩展与外国的双边引渡条约关系、采取措施克服死刑问题的阻碍等方面寻求有效的解决途。本文从瓶颈与出路两方面探讨我国政府解决贪官引渡问题的一丝展望。  相似文献   

17.
引渡是国际司法合作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打击跨国和国际犯罪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形势的发展,引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引渡已不完全限于国家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会牵涉到非主权的司法管辖区;本国人不引渡原则;财产与罪犯一并作为引渡客体以及引渡程序等问题。这些新的问题不妥善解决,会影响引渡正常实施。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司法实践中,涉外刑事案件越来越多,其中不少都涉及到了引渡。尽管我国在引渡方面已有多个司法协助协定包含刑事协助的内容,但多无明确的引渡条款,且条款涉及的刑事司法协助的范围十分有限,远不适应发展需要,亟待建立、健全和完善,关于如何健全完善我国的引渡制度,本文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引渡制度是国际间的一种司法协助制度 ,重视引渡的司法性、排除政治对引渡的不必要干涉、将引渡完全纳入法制轨道 ,已经成为全球引渡立法的趋势。我国于 2 0 0 0年 1 2月 2 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引渡法 ,结束了我国没有引渡单行法律的历史。但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在本国国民不引渡、死刑不引渡、“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简易引渡制度、被请求引渡人的损害赔偿权以及引渡的审查制度等方面存在缺陷或空白 ,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03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出台,国际合作反腐败日益重要。而引渡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公约》第44条对其有关制度作了详细规定,为缔约国之间引渡腐败罪犯提供了规范,但就其规定而言,不难发现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着重在介绍《公约》中引渡制度的规定,同时提出其在引渡制度中仍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对我国反腐败事业的进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引渡或遣返刑事外逃人员主要的问题和障碍是程序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法律问题是国际法上的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影响。对于没有废除死刑的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运用引渡制度中的量刑承诺。本文旨在对我国引渡制度中的量刑承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的法理分析,阐述了量刑承诺的概念、种类、特点、性质、法律依据等,同时对死刑不引渡原则在我国引渡实践中的运用,特别是量刑承诺作为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变通或例外适用作了客观和务实的分析,结合我国引渡实践就完善我国量刑承诺程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