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刘近 《前沿》2013,(13):16-19
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农民工市民化涉及人口之多、成本之巨、问题之复杂,可谓史无前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民工市民化的速度与质量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打造、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同时,农民工市民化本身也面临诸多障碍,主要包括以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为主的外部障碍和以收入水平偏低、就业能力不足为主的内部障碍.有效破解以上障碍,顺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农民工及市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城镇一体化发展是目前构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制度以及社会层面众多的阻碍因素,对此,可构建政治、文化、经济等全方位农民工市民化转化机制,加快改革创新的进程,加强职业培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农民工基本素养,实现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熊小伟 《人民论坛》2014,(14):152-154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规模产业向东南沿海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就业,城市化进程加快。然而,由于我国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引发大量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增加了市民化的成本。文章指出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农民工就近就业,能够降低就业成本,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稳定性,进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李占则 《人民论坛》2014,(5):152-154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规模产业向东南沿海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就业,城市化进程加快。然而,由于我国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引发大量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增加了市民化的成本。文章指出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农民工就近就业,能够降低就业成本,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稳定性,进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晓红 《前沿》2005,(11):231-234
农民工市民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扩大党的阶级基础意义重大。因此,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必须克服思想障碍、制度障碍、组织障碍、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加快法制进程、消除制度阻隔、强化宏观调控、倡导人文关怀、重视教育培训、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等,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王金水 《桂海论丛》2011,27(2):80-84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道全新命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三高三低"的特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处于城市制度之外的社会群体,社会地位边缘化、居住边缘化、就业边缘化、经济地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比农民工问题更复杂,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朝一夕。政府应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真正摆在议事日程,给予特殊关注,采取多种途径解决这一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相似文献   

7.
许珍 《传承》2012,(6):38-3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快市民化步伐,政府和社会责任重大,必须从根本上扫除制度障碍,加强城乡互动,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就业、居住及成长的氛围。这个特殊的社会化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市民和农民工自身共同联动。  相似文献   

8.
董平  张玉玲 《人民论坛》2014,(10):170-172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市民化,研究他们的就业心理承受力困境、就业待遇评价力困境、就业法律诉求力困境、就业路径选择力困境、就业环境适应力困境,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问题不能单靠国家的制度和规范,还必须从身份认同感的培养、利益相关性的和工作适应性的自我调节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市民化,研究他们的就业心理承受力困境、就业待遇评价力困境、就业法律诉求力困境、就业路径选择力困境、就业环境适应力困境,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问题不能单靠国家的制度和规范,还必须从身份认同感的培养、利益相关性的和工作适应性的自我调节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杨莉芸 《求索》2012,(5):199-201
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性前提是农民工能完整享有公民权利。农民工市民化首先必须培育和提升农民工的公民意识,使农民工能主动争取公民权,享有话语权。当前农民工公民意识相当薄弱,主体意识缺失,权利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漠,法治意识淡薄。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健全政治参与制度、加强文化建设能充分培育农民工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促进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议题,但制度缺失与制度不当同时并存,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落后的文化观念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基于此,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改进:一是破除户籍制度壁垒;二是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三是推进农民工城市与农村社会双保障体系的建立;四是完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体系,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又好又快地推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玥 《人民论坛》2011,(11):162-163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的文化融合问题,附带利益的户籍制度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边缘生存困境的原因。要改革户籍制度,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新生代农民工做好教育、培训政策与就业政策扶持,保障他们的利益表达权,不断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的文化融合问题,附带利益的户籍制度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边缘生存困境的原因。要改革户籍制度,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新生代农民工做好教育、培训政策与就业政策扶持,保障他们的利益表达权,不断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排斥情境中农民工市民化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艳辉 《湖湘论坛》2009,22(1):116-119
对文化排斥情境下的农民工市民化困境进行分析探讨,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消除制度障碍,弱化文化排斥的情境,通过农民工提高自己的文化适应能力,才能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市民化的变量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的私人资本、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相应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等因素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变量。认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这些关键变量和社会理性的归同,并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变量的现实路径,是目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深入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赵云 《人民论坛》2014,(7):72-74
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限制了农民工进行永久性城镇迁移,同时,农民工的非永久性迁移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要解决目前中国农村城镇化的诸多问题,还需要从农民工市民化的角度去分析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文章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研究,剖析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任丽娟 《求索》2012,(5):202-203
本文针对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制度壁垒、体制缺陷、保障匮乏等困境,提出要围绕市民化后的农民工做好就业培训"安心工程"、社会保障"安享工程"、住房保障"安居工程"三项工程,结合市民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改革财政体制"、"明晰集体产权"、"合理城镇布局"、"公平土地交易"等保障措施的相关对策建议,从保障体系构建、财政体制改革、集体经济管理模式转型等层面探索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限制了农民工进行永久性城镇迁移,同时,农民工的非永久性迁移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要解决目前中国农村城镇化的诸多问题,还需要从农民工市民化的角度去分析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文章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研究,剖析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农民工市民化是基于乡城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现实课题。城镇化进城中的农民工是一个逐步分化的过渡性群体,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不仅是一个在社会经济特征和个人特征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诸多显著不同的流动群体,而且也是最有市民化愿意和亟需市民化的群体。在受传统体制影响依然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认识偏见、政策排斥、制度抑制和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等多重障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分别从农民工的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三个进程环节着手。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正:农民工市民化的理念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正武  李艳 《长白学刊》2011,(2):136-140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实现人的发展,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须确立社会公正理念.现行农民工体制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准则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民工市民化举步维艰.确立社会公正理念,倡导共享、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制度设计、主体参与、城市接纳方面必将对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