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体式,是依附于批评对象或者文学文体而存在的,具有依附性特征。随着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西方文学批评观念的引入,文学批评对象、文学批评观念、文学批评方法等发生开始变化,现代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开始自觉,文学批评极力从创作甚至社会评论中脱离出来,由传统的以感悟式为主的批评,向理论化、明晰化、系统化的批评转变,文学批评文体不再依附于其他文体或批评对象,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批评体式,独立体式的论著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样式。  相似文献   

2.
王辉 《求索》2013,(2):139-141
虎关师炼是日本五山文学从草创走向隆盛的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其诗学思想深受宋代诗话的影响。他的《诗话》是日本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学著作,在日本汉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尝试以《诗话》为主要对象,并结合虎关师炼的其他著述,揭示其创作条件、批评特色、主要诗学思想、以及在五山文学发展史上之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文学批评方法采取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即指批评主体从事文学批评活动时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切入角度、研究程序等。批评方法最初伴随对文学活动的反思自发产生 ,随后在批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科学化的方法体系。这些批评方法 ,一方面是文学现象客观规律的主观引申 ,另一方面又受到人类一般认识规律的制约。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来总结一下文学批评方法的整体特征。一 批评方法的“受动性”特征。批评方法的“受动性“ ,是指一种方法不止要适应文学对象的特殊性 ,也不止被选择使用时受到批评主题的个人因素和时代特征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用的“批评”指实用批评而言。我们在艾布拉姆斯和刘若愚关于文学四要素的基础上 ,从接受美学研究中获得启示 :在文学活动的历史中 ,在文学作品的形成、发展史中 ,文学的本质只能在包括批评在内的动态动作中展开、变化并彰现。批评者同时是原文的读者 ,文学作品在历代的批评中不断成长。由此 ,文学批评拥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并成为文学活动整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侯顺 《理论月刊》2003,(11):123-124
泛文化时代的文学批评过度注重文学的文化内涵,使得文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或者美学问题,而成了文化问题,文化批评也成为了文化研究。在泛文化时代,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家的“退场”正不易察觉地被认同,甚至被合理化。这要求批评家区分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回归于文学批评,立足于文学本身,注意文学本身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6.
谭东峰  唐国跃 《求索》2013,(1):165-167
当下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诘难与怀疑,批评的品格发生了蜕变,批评的信誉也已降到了冰点。此时,生态批评出现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生态批评仍旧面临着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生态批评的对象困境等。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引入生态批评,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可能是化解生态批评困境的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以激进的反叛姿态步入历史的前台,创作具有革命的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成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与阶级叙事的强势号召相比,当时的文学宣传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于是以现实政治需求为主要导向,忽视文学审美特性的批评便成为1930年代文学批评之风尚。在这种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本位的批评立场,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体现了在30年代的特殊时空语境中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作家论创作的可能性要求。  相似文献   

8.
李国银 《求索》2012,(9):173-175
生态批评指的就是文学批评家探讨文学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兴起于西方社会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派别与模式。文学生态批评模式研究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叙述话语是如何来缜密思考人类自身的行径与大自然界其它万物之间以及周围世界之间的密切性的隐性关系的,它试图发现在文学文本的叙述之中涉及自然界万物的思想观点对人类自身行为所产生的深刻性影响。"生态批评"的生成和兴盛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性渊源和发展性过程,同时它也有着其多样性以及本质性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模式。在对文学文本的研究长期处于旧有模式之上时,生态批评无疑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从事着们进行文学批评提供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范水平 《求索》2011,(6):201-204
文学是人学。现实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属性高于自然属性,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自然主义认为人的身体和生理本能决定着人的行为,而且认为人的生存环境中的自然因素对人亦有着莫大的影响。李健吾深谙自然主义理论,他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无论对作家的批评还是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批评,常取病理学、生物学、种族学的角度;在考察环境对人的影响时,坚持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辩证地研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新审视其文学批评的自然主义倾向,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文学批评界的“新方法热”渐趋冷却的时候,王先需同志希望对固有的社会历史批评进行重新估价,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期待由此诞生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对此我是深表赞同的。但是,对于这方法是否能够成为文学批评的“主干”或“基干”,是否能够包笼已有的诸家批评方法,我还有些疑问。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没有提出过一种系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只是后来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一些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如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  相似文献   

11.
<正> 当代文学批评方法也有如文学创作方法一样,呈现出多元发展景观。其中,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在新中国文学批评活动中,它亦占了主导地位。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依据文学的社会属性,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审视文学现象。它强调文学与时代、社会、环境的关系,强调文学以典型创造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当然,作为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本身,  相似文献   

12.
李松 《理论月刊》2005,(6):131-133
后经典批评着眼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变动的思考,是对文学发展与文学批评方法嬗变情形的一种描述,因此要给后经典批评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接近这一问题的核心使其意义显现出来.在对文学经典的内涵及其形成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与文学批评非经典化现象,探讨了后经典批评的内涵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13.
曾毅  ;滕新才 《求索》2014,(12):173-177
刘勰“辨骚”是从汉人的“骚辩”开始的,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对之进行评论,更重要的是要在汉人“骚辩”的基础上树立己论。刘勰借汉代“骚辩”而立的己论主要有四个方面:肯定屈骚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并高度推崇其意义和地位;肯定屈骚文学的巨大影响;对文学与经书(经学)的关系给予了较为正确的区分,且对文学创作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文学批评原则。这四点乃是刘勰屈骚批评的重点,亦是南朝屈骚批评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李嵘剑  孟庆娟 《前沿》2013,(22):159-160
20世纪的黑人女性文学经历了三次高潮.在此期间,对于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是其主要的创作主题.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以种族、性别、阶级及历史与文化压迫等为视角,对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及黑人女性身份进行了剖析,进一步论证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女性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及第三世界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元批评话语与批评导向张荣翼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文学理论共同构成了文学研究的学科。当文学批评针对文学现象加以言说时,它会受制于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观点体系,因此不妨说文学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是由相应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所生发出的文学谈论。①然而,文学批评在谈论文...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批评怪象批判——兼驳“当下中国文学高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当下文学的创作现状还是文学批评的现状来看,陈晓明教授所提出的当下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观点,都是无法立足的。陈晓明教授的这种无视中国文坛创作衰微现状的当下中国文学高度论,与其倡导的文化主体性一道,恰恰透露了当代文学批评家的长城心态——对外来文化的禁锢和拒绝。我们应警惕这种批评方式,建立起有尊严的批评。只有通过重建批评的抵抗机制而重建其社会有效性,当下中国批评才能走出我们这代人的宿命的阴影。  相似文献   

17.
批评活动的美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活动是什么?号称“批评的世纪”的19世纪的文学批评家们开始进行了理性思考。英国批评家阿诺德言其应为“超然无执”的“人生的批评”。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的美和缺点的科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则认为:“批评不停地运动,向前发展,为科学搜集新的材料,新的素材。这是运动着的美学……”这些对文学批评的论断比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在文学界掀起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讨论和运用的热潮,我们在肯定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现实意义的同时,也要走出伦理批评的误区,不能片面夸大其作用,只有把它和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相融合,才能发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生命力,促进文学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六朝文采理论的衍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刚国 《求索》2005,(7):136-138
六朝文采理论是关于汉语言文学形式美的研究。这一理论或立足于指导文学创作实践,或着眼于文学鉴赏批评,或为了编选各种文集,其共同的特征是从文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审视观照文学,从而最大程度地扭转了两汉文人以史学、经学等外在的角度论文学的状况。六朝批评家有关文采问题的阐发,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是空前的,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集中凸显了“文的自觉”,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丽君 《理论月刊》2008,(3):125-127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影响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平行研究与新批评、符号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判等无不渗透着比较文学思维特性.重视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